為什么美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偏偏就做不到禁槍呢?實際上,將持槍權利看成造成犯罪的“萬惡之源”,或者將其神圣化為不可動搖的“天賦人權”,都有簡單化的嫌疑。應該說,美國公民持槍權利是美國特殊歷史遺留的特殊產物,也是現實政治博弈妥協的產物。
“限槍派”與“擁槍派”的論戰

美國眾多犯罪都與民間的槍支有關。槍支與犯罪之間的關系,是“限槍派”攻擊“擁槍派”(姑且這樣稱呼兩派)的直接原因。在“限槍派”看來,各類槍械慘案的發生和美國擁槍習俗及過于寬松的槍支管制法律脫不了干系。比如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殺案的兇手趙承熙,僅僅花十幾分鐘填寫一份表格,出示駕駛證件后,就輕而易舉地把殺人武器搞到了手?!跋迾屌伞闭J為,如果美國限制槍支自由銷售,那么慘案也許就可以避免了;即使趙承熙非要殺人,沒有了槍,死傷也不至于那么慘重了。在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社會文化背景與美國相似的國家,由于對槍支進行了嚴格的管制,就有效地減少了犯罪的發生。
道理似乎一目了然?且慢!千萬不要把“擁槍派”想象成目無法紀、無視犯罪行為的人。實際上,“擁槍派”也和“限槍派”一樣具有良知與理性。他們也有充分理由,證明槍支與犯罪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擁槍派”最經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殺人的不是槍,是人”。的確,如果一個人要殺人,有沒有槍其實并不是決定性因素。他們認為政府需要做的是對現存的槍支作更好的管理,“加強犯罪控制而不是槍支控制”(Criminal Control,Not Gun Control)。“擁槍派”認為,如果攻擊性槍械太危險,要予以禁止的話,那么獵槍是否也在危險禁用之列呢?如果為了安全起見,所有槍支都要禁用的話,那么各類刀具,包括餐刀,是否也有安全隱患而要禁用呢?即使完全禁槍,犯罪分子同樣可以通過自制炸藥(這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等辦法,造成遠遠大過槍支的殺傷力?!皳順屌伞边M一步論證,實際上美國人民的持槍權有助于社會治安。因為大家都有槍,想小偷小摸的人就得小心了,為了偷點搶點東西被人給上一槍,顯然是十分劃不來的事情。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槍擊案發生后,很多人都指出,之所以趙承熙可以隨隨便便殺害31人,正是因為弗吉尼亞州法律禁止在校園內攜槍。如果其他老師學生也有槍,那么在趙承熙剛殺前幾個人的時候,他可能就被擊斃了?!皳順屌伞敝赋觯迾屩荒芟拗谱『萌顺謽?,而無法限制住犯罪分子持槍。這樣一來,反而給犯罪分子更大的自由。
“擁槍派”并不滿足于僅僅消極地從安全上質疑“限槍派”。他們要提出自己更站得住腳的論證,這就是“民權”說。
美國殖民時期,由于地廣人稀,且殖民者常常要面對印第安人以及兇猛動物的威脅,民間持槍非常普遍,民眾也自發形成了一些民兵武裝。在獨立戰爭期間,民兵是美軍最終打敗英軍的主要力量。由于美國殖民者對私有財產非常重視,也就是所謂“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在茫茫天地之間,槍支就成了殖民者和他的家庭阻擋英軍、印第安人以及野獸的重要依靠。因此,美國制定憲法時,特別制定了《第二修正案》:“組織良好的民兵隊伍,對于一個自由國家的安全是必需的,人民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可侵犯”。從而為持槍權利設定了憲法支持。
對憲法的不同解讀
可是,從公民權利來解釋持槍問題,也難以給出一個讓人完全信服的答案。在美國建國初期,公民個人通過持槍來防范政府侵權是可能的,畢竟那時候公民用來福槍,政府用的也是來福槍??墒?,在今天,個人持槍對抗政府的意義就十分有限了。個人的槍械能對抗得了政府軍隊的飛機坦克嗎?能防范得了天上飛的衛星,或者是政府對電話、互聯網的監控嗎?難道為了保證公民抵抗政府侵權,公民就可以自己購買導彈、坦克嗎?在這個問題上,“限槍派”甚至對憲法的解讀也不同于“擁槍派”。前者認為,美國憲法修正案所確立的是一項集體權利,而非個人權利。實際上,即使是從抽象的公民權利角度來說,持槍權也不是一種被廣為接受的公民權利。當今限制持槍的國家是大多數,英國、日本、俄羅斯等等,在這些國家里,限槍并沒有和限制民權劃上等號。持槍權利并不是《聯合國人權公約》里的一項權利。世界各國中出色保護民權的國家不少,可這些國家多數對公民持槍都有十分嚴格的規定。
在美國,“擁槍派”與“限槍派”已經辯論多年。雙方也都彼此了解對方的觀點。辯論雙方都是很有理性的。因而彼此也有不少一致的地方。比如雙方都同意由于槍支作為致命的武器可能會被輕率地使用,因此無論在法律上和道德上,都有必要對武器的擁有和使用進行管理和限制。再比如,雙方都認為各級政府有對武器銷售、持有和使用進行規范的法律權利和道德責任。政府有權限制某些特定人群,如重罪犯、精神病患者持有槍支。另外,雙方也都認為,對于涉及武器的犯罪活動要加重處罰等等。
“限槍派”與“擁槍派”爭論的并不是“公民能不能擁有槍支”這樣簡單的命題。問題的關鍵在于:對于公民持槍權的限制,應該多緊,或者應該多松,應該設在什么地方才比較合適。
5%的美國家庭可能擁有槍支
既然持槍權利與犯罪率之間的關系一時很難糾纏清楚,作為民權的持槍權利也不是絕對不可觸碰的。對美國人的持槍權問題,與其將其“妖魔化”或者“神圣化”,不如將其看作美國特殊歷史的特殊遺產,更符合事實本身。
想改動這么一個特殊歷史的特殊遺產,是十分困難的。首先,修憲在美國是十分困難的事情,根據美國憲法第五條的規定,修憲須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各有2/3的議員提出修正案,然后送交各州批準,并獲得3/4以上的州議會批準;或者由2/3的州議會提出請求,召集制憲會議,提出修正案,再由3/4以上的州議會批準后,這才算通過。美國持槍人數眾多。1994年,大概有50%的美國家庭擁有槍支。大約有1.7億~2.3億支槍械登記在8000萬私人名下,其中11%~17%是女性,大多出于安全考慮購買槍械。另外,在美國有成千上萬的人熱衷于槍支的收藏,還有成千上萬的人熱衷于槍械運動。持槍權在美國各地都有積極的支持者。美國的50個州中,44個州的州憲法都有明確保護公民持槍權利的條款。更何況,和憲法中的民權法案掛鉤的東西,在美國基本都被神圣化了,要想從憲法層次加以修改,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觸碰持槍權利,通過具體的法律來加強管理,才是具有可行性的途徑。但即使這樣的法律,在美國各地要想通過,也決非易事。從美國人圍繞持槍權的爭論,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政治博弈的一些特點。
“全國步槍協會”
是美國人數最多的利益集團
例如美國的利益集團現象。說起支持擁槍,不能不提到美國的“全國步槍協會”(The NationalRifleAssociation)。NRA成立于1871年,當時成立的目的旨在提高槍支的精準性和使用安全性。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政治性暗殺事件出現及槍支暴力被極度地渲染后,NRA除了保持傳統的宗旨外,開始演變為一個政治活動機構,以應對“限槍派”關于槍支管制的提案。同時,“限槍派”也有他們的組織。兩派競相向國會施壓影響,或者在總統選舉中向候選人施加壓力?!叭珖綐寘f會”是美國人數最多的利益集團,如今有360萬會員,在美國參眾兩院都有著強大的影響力,是最有權勢的游說集團之一,也是任何一個候選人都不敢忽視的力量。
媒體在這場博弈中也發揮了作用。兩派人雖然都利用媒體作為平臺。但是總的來說,“限槍派”還是在媒體占據了優勢。因為“限槍派”大多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人群,這個群體往往受傳媒巨頭的支持,因此在“脫口秀”節目里,在漫畫家和專欄作者筆下,“擁槍派”的領頭組織NRA是被集中奚落的對象,他們往往被認為是進行健全、明智和必要的槍支管理的障礙。而NRA強大的游說能力,則被“限槍派”認為是財團指揮槍的重要證據。這樣一來,“擁槍派”與“限槍派”在一定程度上分別代表了美國國內的草根政治和精英政治。他們的教育背景不同、經濟收入不同、地域分布也不相同(東西兩岸及大城市支持限槍居多,中南部支持擁槍居多)。
民主黨曾為“限槍”付出沉重代價
很顯然,這個問題一定也會從美國政黨政治中凸顯出來。從傳統上來看,民主黨選民對嚴格槍支管理持積極態度,然而民主黨為此付出了沉重的政治代價。由民主黨控制的國會1993年曾通過對手槍購買者實施背景調查的法案,1994年又通過了禁止私人持有攻擊性槍支的法案。在1994年的國會中期選舉中,民主黨失去了參、眾兩院的多數席位。時任總統的克林頓曾表示,這兩個法案可能是民主黨選舉失利的原因之一。1999年科羅拉多州哥倫拜高中校園槍擊案發生后,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曾以參議院議長的身份投票支持通過一項加強槍支管理的法案。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戈爾敗給了布什。有分析認為,戈爾的那次支持加強槍支管理的投票可能讓他失去了某些選民的支持。現在2008年美國總統競選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案發生之后,兩黨候選人都不約而同地聲明自己支持憲法第二修正案規定的公民持槍權利。考慮到前面戈爾的教訓,這種異口同聲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正是因為持槍權利問題上糾纏的歷史情感與現實妥協,讓多數美國人已經明白這個問題的復雜性。這也是為什么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案后,美國國內關于限槍的輿論聲勢并不大,而我周圍的美國朋友對于持槍問題也沒有太多的談論。對于大多數美國人來說,處理復雜問題首先需要的是理性,在理性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他們更愿意選擇保持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