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0個湖泊人間蒸發
憶起兒時站在鳴沙山上,看著滿眼泉水不敢往下跑的情形,生于敦煌,長于敦煌,之后在敦煌水利部門工作的40歲的朱建明先生,憂慮大于懷舊:“月牙泉的干枯,看來是遲早的事情!”
素有“中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開始傳出水位急劇下降,水域面積銳減的消息,平均水深也由原來的10米下降到1.1米,隨時有消失的危險。
月牙泉位于甘肅敦煌,形狀酷似一彎新月。據文獻記載,月牙泉四面環山,“沙水共生,山泉共處”,泉水不為黃沙掩蓋,堪稱沙漠奇觀。2000多年來,盡管風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資料顯示,20世紀60年代初,月牙泉水域面積22畝,最大水深7.5米,至1998年,水域面積僅存6畝,后淘泉清淤、回灌治理,目前水域面積8.5畝,水深不足1米。朱建明認為,如果不引水補給,不出1年,月牙泉便會消失。
中國的河流湖泊,正因為全球暖化問題及嚴重的工業廢水污染問題,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幾乎所有河流湖泊都面臨枯竭、萎縮甚至消失及垃圾、污染為患等問題,影響靠水源生活的沿岸逾億民眾的生活,防治措施刻不容緩。
國家環保總局今年7月12日透露,由于盲目圍湖開墾,以及過度利用水資源,在過去近50年,約有1000個內陸湖泊人間蒸發,平均每年消失20個。被稱為“千湖之省”的湖北,目前只剩下300多個湖。
我國的湖泊不僅存在消亡危機,即使茍延殘喘的湖泊也達到了“危險臨界點”:重點湖泊水質仍在下降,太湖和滇池水質為劣V類,巢湖為V類。此外,藍藻問題有擴散跡象,繼5月江蘇省太湖受藍藻污染后,巢湖、滇池及三峽庫區支流等流域亦出現大規模爆發藍藻的隱患。甚至北京的頤和園藻鑒堂西南水域也出現一塊近百平方米的水華,這是由藻類引起的污染。
以“環評風暴”而名聲卓著的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日前指出,全國80%的湖泊的水已全部壞死。
長江源頭的沙漠化
與湖泊的壞死相比較,長江近幾十年的變化,包括斷流,尤其惹人關注。目前,長江源區生態面臨五大嚴峻威脅,包括:冰川融化、河流枯竭、湖泊萎縮、沙漠化嚴重及垃圾為患。
中國著名環保人士楊勇,于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對長江源頭及流域進行歷時180天的考察,總行程2萬公里。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與20年前他所見到的長江源頭相比,今天長江源頭自然條件惡化的程度令人觸目驚心。
“長江源頭已經枯萎到可憐的程度。在夏季,龐大的河床中,只有一小股細細的水流,周圍已經被大片的沙漠包抄過來,很多地方的水永遠斷流,形成一些死湖。死湖慢慢變成咸水,這個地方就隨之慢慢死去。”他用沉痛的語氣說。
過去40多年,長江源區氣溫升高、雨量減少、蒸發量增加,導致本來干旱的高原地帶水資源更加短缺。以長江源頭沱沱河為例,河面蒸發量大幅增加,雪山融水的補給遠遠不能彌補蒸發量,水流量逐年減少,以至冬天出現季節性斷流。
受氣溫升高影響,昆侖山、唐古拉山冰川明顯后退,可可西里一些小冰川甚至已全部消失。青海省唐古拉山下的沱沱河源頭,各拉丹冬雪山的姜古迪如冰川,退縮率每年達7.4%~9.1%。
而斷流現象近年在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受威脅的除了長江,還有黃河、瀾滄江等重要水系。湖泊水位普遍下降、面積減少,并因蒸發量大而出現鹽化現象。
“就在這樣可憐的長江源頭上,還將有7座水電站落成。其實,很多修好的電站因為沒水已經成了死電站。”楊勇無奈地說。
“長江對中國GDP的貢獻率可達40%左右。”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辦事處首席代表歐達夢先生說,“因此,在我們看來,長江所面臨的威脅不僅會對當地社區造成負面影響,而且會對整個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長期破壞性影響。”
七大河流的悲痛吶喊
就在7月12日的全國湖泊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上,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指出全國水環境惡化的日趨嚴峻:2006年,全國地表水總體水質屬中度污染,國家地表水監測斷面中,I至III類、IV至V類和劣V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40%、32%和28%。中國七大流域及主要河流、湖泊,由于污染嚴重,部分水域惡化到連人體也不能接觸,更不能用于農業用水。七大水系除了干流因水量大水質尚可之外,大小支流幾乎全部壞死。
據了解,目前我國每年的廢污水排放總量已經達到了620億噸,這相當于我們每個人每年排放40多噸的廢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對我國11.4萬公里的河段進行監測的結果表明,水質在Ⅳ類以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只能作為農業用水的水體已經占到了四成以上。其中,松遼河、黃河、海河以及淮河這幾個流域的水污染最為嚴重。
2005年,黃河的污染情況首次超過淮河,干流40%的河段水質為劣V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近156億元。尤其是近年來,黃河污染事件不斷發生,黃河中下游幾乎所有支流水質常年處于劣V類狀態,支流變成“排污溝”。
與水質污染相比較,“中國的水資源危機還表現在水資源管理效率低下”。中國水資源利用專家伍新木說,中國目前的水資源管理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甚大,如觀念的落后造成水資源開發利用過度,政府缺位造成水資源產權模糊,市場缺失造成水資源濫用,計劃失效造成水資源配置混亂。
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只有不到一半的城市廢水被回收再利用。運輸到城市中的20%的水由于管道滲漏而白白損失,“我們正在面臨更為嚴峻的水資源危機,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嚴重”。
據中央政府估計,水短缺問題將在2030年達到高峰,屆時預計人口數量為16億,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將只有1760噸——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聯合國規定的警戒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