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惡性校園槍擊案,造成33人死亡。案發之后,兇手趙承熙馬上浮出水面,各大媒體也逐步把這起慘案的根源挖掘出來——趙承熙從韓國移民到美國之后,由于文化差異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孤僻、狹隘、自大、自卑、不愛交際,讓這個孩子把身邊的無辜師生當成了報復對象。
一時間,心理問題成為在美國打拼的亞裔家庭關注的焦點。由于案發當初,兇手一度被誤傳為中國人,讓在美華裔也牽扯到此案中,受到了世界的關注。雖然事實很快被澄清,但在美華裔在虛驚一場之后,也與韓國人一樣面臨著嚴峻的思考:我們在美國的生存狀況到底如何?我們的孩子有心理問題嗎?
在美華裔的真實生活
初到海外,中國人都要經歷一個心理落差:在國內我們可能錦衣玉食,可能是親友的寵兒、事業的驕子。然而一旦跨出國門,語言不通,舉目無親,這些撲面而來的困難比所謂的“文化震驚”更直接地沖擊著海外華人。
我父母的一個朋友,人到中年,在南方一個改革開放前沿的大城市做個小官,卻是個極肥的差事,手上掌管上百人。20世紀90年代末,他突然拋妻棄子,一個人投奔加州的親友,目的是為兒子今后的出國鋪路。初到美國,沒有任何技術,沒有美國學歷,他只能從裝修業的泥水匠做起,后來回國幾個月苦學烹飪,終于干上了廚師這一行當?,F在每年都要去阿拉斯加做一個夏天的廚師,再回到加州打散工。如今,他的兒子在國內工作不錯,根本不想出國;他的妻子隨著他拿了綠卡,但也不愿放棄國內的好工作,每年中美兩地跑。從天堂掉到“地獄”,他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不難想象,人也瘦了好幾圈。他的犧牲并沒有換得家庭的理解,但我從來沒有聽到他抱怨過,因為對他來說,已經沒有回頭路可走。
在美國的華人挺喜歡比較物質生活,和其他在美中國人比工資、比房子,東岸的和西岸的比,學校的和公司的比,和在國內的老朋友也比這些,自然會產生心理不平衡。要是比物質生活,國內大城市一點都不比美國的差,娛樂生活更是豐富多彩。我2005年回國的時候,見到我高中的同桌,她剛懷孕,干著一份很安穩的工作,和能干的老公一起買了房子和車子,一家人其樂融融,給我很大震撼。見面當晚,我輾轉不能入眠,大哭一場,當年自己出國放棄了很多東西,漂泊異鄉至今一個人孤零零的,在國外生活還要承受那么多壓力,真有點自討苦吃的感覺。
留美學生學位論文不好通過
美國博士研究生的退學率高達50%,想拿到博士學位比國內要艱難得多。在美國,為了保護學校的學術地位和形象,教授們都堅持“寬進嚴出”的原則,論文不及格的學生堅決不讓畢業。這樣的嚴格把關,使美國的博士學位一直保持很高的含金量,在國際上能獲得極高的尊重。
博士的學習期限一般在3年~6年,有的甚至長達10年,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投資都十分巨大,到頭來回報卻不見得能如人意,因為博士在學校以外找工作有一定的難度,工商界普遍認為博士太學究氣,知識不實用而且還得付高工資;學校里的教師工作不僅競爭激烈,而且工資比其他工作要差一大截。所以不少學生一找到滿意的工作,就放棄了學習。
很多人到了讀博士的年齡,都成家立業了,所以邊工作邊讀書成了不少學生的選擇,但白天在職場上打拼,晚上回家還得動腦筋寫論文,非常辛苦,許多人開始信誓旦旦地說能堅持下去,可是過幾年就不了了之。
在美國讀書的博士研究生如果遇到刁鉆刻薄的導師,那幾乎是寸步難行。前不久,杜克大學某中國女博士研究生稱她被美國導師刁難,忍無可忍之下將此事公布到網絡上,引起了沸沸揚揚的議論。這位女博士稱,導師不僅要求她不斷地做與專業無關的批改作業和私人秘書等事情,擠掉了她做研究的時間,而且貶低她本人的英語寫作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認為她不能完成博士學業;該導師還在郵件中揚言中國學生欠缺學術訓練,無法在第三年通過博士資格考試,并貶低她畢業的中國大學的研究水平。一怒之下,她向系里提出申述,結果被系里勸退。2005年有個耶魯大學的中國博士生也遇到了相似的情況,幸運的是她在中國同學會的干涉下成功上訴并繼續了學業。
我身邊的幾個美國博士生也是如此,一個朋友的導師拒絕看她的論文,以開會、出差、暑假不拿學校工資等種種理由搪塞她,當她向系里申述的時候,這位老師居然向系主任告狀,說她的工作能力不行,企圖取消她的助教工作。也有一個朋友在最后一年被導師三次改題,搞得焦頭爛額。這樣的學術不錯,但不太為學生著想的老師為數不少,有些老師還把有潛力的學生視作潛在的威脅,特別是在博士比較少的專業里。
因此不少人熬不了兩年,就選擇拿個碩士學位就放棄繼續攻讀博士的計劃。但遠在中國的父母一般都要求子女排除萬難,一定要完成博士學業,“光宗耀祖”,結果使得留學生左右為難,讀下去自己痛苦,不讀家長反對。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在學業上常遇到不少問題,不過他們經常對家人是報喜不報憂的,家人對他們的煩惱不能理解,也因此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工作簽證不好拿
最近幾年外國人在美國找工作比以前容易一些了,但工作簽證始終是個難題。申請工作簽證的外國人必須要本科以上的學歷,但手續并不麻煩,不少公司都有律師代辦,花幾千美元就可以辦妥。麻煩的是有個名額“封頂”的問題,美國的工作簽證每年只發放6.5萬份,另有2萬個額外名額給擁有碩士學歷的外國人。以今年為例,美國移民局于4月2日開始接收工作簽證申請,第三天就宣布收到13萬份申請,所以只能通過抽簽形式給50%的申請者發工作簽證。擠不進去的人除了回國以外,唯一的出路就是從事教職,因為學校這些非盈利機構申請工作簽證不受名額限制。
不少留學生找到了工作卻拿不到工作簽證,只好回國。也有一些中國博士畢業后為了留在美國,先做報酬微薄的博士后,發表論文,騎驢找馬;也有人做了長達5年的博士后仍然無法找到工作,年紀漸長,仍然在這個尷尬的職位上,心中郁悶。
網上對于回不回國的爭議也很大,基本上誰也說服不了誰。經濟問題是一部分因素,當然也有被炒了魷魚,工作簽證不能持續而要馬上回國的。但大多數留學生都想先留在美國工作幾年,積累一些經驗,再考慮回不回國的問題,因為從學校畢業后馬上回國,在國內也不會被看好。
孩子和婚姻成為隱痛
在美的中國家庭都非常關心孩子的教育,但當他們面對孩子徹底西化的情況時,經常接受不了,于是很多家庭送孩子去讀中文學校,孩子在家也說漢語。也有不少中國留學生家庭在美國生兒育女。美國的托兒所十分昂貴,每個月至少在550美元以上,加上其他的支出,讓這些靠獎學金為生的家庭不勝重負。雖然可以請國內的親人前來照看,但探親只能居留美國6個月,所以更多人選擇把孩子送回國撫養。骨肉分離,在還未站穩腳跟的海外華人家庭里很普遍。
而那些沒有結婚的留學生,又會被難以解決終身大事的問題所困擾。雖然中國留學生談戀愛的也不少,但很多人都是靠親友介紹,也有人上網交友,但總體情況不容樂觀。我的一個女朋友在學校的心理檢查中查出有抑郁癥狀,她的病根就在找不到對象上。男留學生不喜歡學歷太高的女生,況且大學城那樣的小地方中國人又少;找外國人談戀愛,又有語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障礙,還會被人說不好聽的閑話,比如“賣身求美國國籍”,說這種話的人總是有。
男性中國留學生一樣有這樣的問題,中國女生稀少,外國女生又覺得中國男人呆板無趣,因為中國學生不像美國當地人,讀不下去了可以回家休息,中國留學生讀不下去就只能回國,因此讀書都很勤奮,每天埋頭在實驗室、辦公室里。加上不如美國學生那樣會玩、會鍛煉身體,因此總給人以書蟲的印象。所以不少人都在尋尋覓覓中感到非常的苦惱。
心理問題長期遭到忽視
其實,不僅是留美中國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難和心理困擾,移民美國的中國家庭面臨的心理問題更加嚴重。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事發不久,我所在的社區一些團體馬上組織了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我的心理診所里的健康熱線電話就響個不停。一些家長則馬上擔心起自己孩子這樣那樣的問題,好像個個孩子都有點像趙承熙,十通電話有九通講述的是替自己孩子擔心的故事。
而就在這起槍擊案發生前不久,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華裔領袖高峰會議上,關于華裔在美的生活、工作、健康、參政、移民等方面的議題列了幾十條,分了四個大組進行討論,就是沒有一個人關注心理健康的問題。當我在任意發言的機會用了2分鐘“挑戰”所有華裔領袖,問及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的家庭、婚姻、工作出現問題時,是否會接受心理咨詢,馬上回答“yes”的人寥寥無幾。
這就是華裔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縮影,這些生活質量相對較高的人群,都這樣漠視自己的心理健康,更何況那些還在為生計奔波的人呢?
生活觀和語言障礙
困擾華裔心理健康
其實,在美華裔與國內人民一樣,習慣性地把心理問題跟精神科問題混為一團,將看心理醫生與“恥辱”掛鉤,認為心理問題是個面子問題而不是健康問題。
中國人非常注重傳統的家庭隱私觀,面子為大,家丑不外揚,自己的煩惱自己扛著,講困難就是示弱。所以,大多數到我這里咨詢求助的華裔都已經到了心理問題非常嚴重、不得不求助的階段。因個人問題而來的,多是因人際關系障礙已經丟掉了工作;因婚姻問題而來的,多是幾十年的夫妻矛盾升級到家庭暴力,已經有警察和法律介入;當父母向我抱怨親子關系和青少年問題時,他們的孩子已到了拒絕與家長合作去看心理醫生的階段。
相比之下,美國人看心理醫生則都是因為很“平?!钡氖鹿剩热缱罱那楹苡魫?,或夫妻第一次吵架。孩子跟家長一起來看心理醫生就像去看他們的小兒科醫生一樣,不會受到任何歧視,還可以跟學校正式請假。
此外,語言障礙也讓華裔有苦難訴。英語說得不好的媽媽要教育在美國出生的只說英語的兒子,可以想見兒子不愿跟媽媽溝通的理由;有了問題想找心理醫生傾訴,但大多數的心理醫生是說英語的“外國人”,又怎么可以交流清楚?
語言的障礙還使很多華裔移民完全不了解健康保險的內容。常常有咨詢者問我:“保險包不包心理咨詢?”我解釋說,看心理醫生就跟看其他醫生一樣,屬于健康保險的一種,而且這是“??啤薄K麄兟犃朔炊荏@奇。其實,這些條款都在他們自己買的保險里寫得明明白白,但他們從來沒有看明白保險內容。
語言障礙還讓華裔不能及時享受某些社會福利,比如,華盛頓州政府花費大量資金設立了一些特殊保險計劃,幫助低收入和沒有保險的人,包括可以免費看心理醫生,這對新移民在美國立腳是一個很大的幫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條款。
其實,美國華裔心理健康的障礙還遠遠不止這些。當趙承熙的瘋狂讓整個亞裔蒙羞時,在美華人第一次大規模地思考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然而,生活在一個文化、語言、價值觀完全不同的環境中,他們需要更多說本族語言的心理專業人士,需要更多的經費用于基本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要跨越這些障礙,華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