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政治經濟改革知易行難
“十七大之后的中國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改革”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認為,政府改革要體現五個方向:一是從管制政府走向服務政府;二是不斷從“無限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三是從人治走向法治;四是從集權走向分權;五是從統治走向治理。
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劍分析,社會若缺少民主,經濟繁榮既不能實現合理分配也無法持續發展。因此,不能推延應當進行的改革。未來十年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要通過憲政的建立,人大地位的提高,公眾參與的發展,以及財政體制的改革來推動中國進一步發展。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元指出,改革知易行難。由于政治體制改革意味著一批官員和部門既得利益的受損,改革阻力重重,需要自上而下的強有力推動方能取得成效。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亦認為,要實現中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多部門協調配合的要求日益迫切。
經濟改革方面,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稱,逐步提高消費率,有效克服環境資源代價較大、分配關系不夠協調等負外部性,是貫徹落實十七大報告的一個基本切入點,但經濟政策不會發生急劇調整。
張卓元認為,政府需著力推動財稅改革和價格改革。中國目前以流轉稅、間接稅為主,整體稅負過高,應加快增值稅轉型,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以減輕稅負。要素價格改革已不可耽擱,但面對物價上漲又有所顧慮,中國須在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后,讓改革邁出較大步伐。
關于國際宏觀經濟形勢,劉鶴認為,明年中國面臨的外部風險將大于內部風險。2008年,中國要特別注意觀察國際宏觀經濟走勢,考慮各種變化及預案。
通脹可控但不可掉以輕心
中國銀監會主席 劉明康
“當前經濟金融形勢與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
次貸危機在明年的不確定性仍會明顯增大。它對中國金融市場的警示作用包括:在經濟上行周期,金融機構的風險意識處于明顯的弱化趨勢;在危機前,大量衍生產品被創設,分散轉移到資本市場,卻沒有把風險信息準確地轉移到市場;再者,金融監管存在重大缺陷。中國目前存在流動性過剩、資產價格上漲的勢頭,同時金融體系不完善,在應對危機方面要做更充分準備,將外部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
中國的通脹水平還顯著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中國抵御能力相對于其他新興經濟體來說,是比較強的。
但管理者也不能掉以輕心,讓結構性價格上漲變成全面的大幅通脹,所以要加強宏觀調控力度,更好地運用財稅、貨幣政策工具,防微杜漸。
中國要參與規則制訂
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 郭樹清
“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的挑戰”
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共同的難題。無論是能源、環境還是金融穩定的問題,中國都不可能單獨解決。
中國已提出了解決辦法,即科學發展觀。比如新型工業化道路,希望能夠降低能耗,節約資源,減少排放,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同時,統籌城鄉發展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第二動力。
中國希望發達國家也像中國一樣開放。以金融為例,中國的銀行業開放程度已經超出了很多國家。世界各國要建立一個協商和共同作用的機制,更重要的是允許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能夠真正在世界經濟、貿易、金融方面參與共同秩序、游戲規則的制定。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四大政策取向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杜鷹
“環境、差距與均衡發展”
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應把握四個政策取向。第一,準確把握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科學內涵。應讓地區間人均GDP差距保持在適度范圍內;各地區人民都能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各地區比較優勢得到合理有效發揮等。
第二,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這幾大關系。
第三,要加快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當前應積極做好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的相關基礎工作等。
第四,要完善區域政策,推進體制創新。加強區域規劃的編制與實施,積極推進資源要素價格改革,建立資源補償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等。
銀行資產負債結構錯配挑戰
中國銀行副行長 朱民
“金融新格局”
宏觀環境和市場條件的變化,使銀行在建立強大的資產負債表方面面臨嚴峻挑戰。今年銀行業整體業績很好,但資產負債表的錯配、結構性差距的加大,以及風險集中度的提高都不容忽視。
銀行資產結構的變化已趨明晰。銀行正在實施中間業務轉型,以應對宏觀信貸緊縮、調整盈利模式,并出現了由公司型中間業務向零售型公司業務轉型的趨勢;且中間業務正在逐步從與外幣相連向與本幣相連轉變。
資產負債表的錯配——期限的錯配、結構的錯配、品種的錯配正進一步加劇。短期這有利于銀行盈利水平的提高,但從中長期來,其帶來的挑戰值得研究。謹慎經營、負債主導仍是2008年銀行管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