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開放僅限合資投行,銀行入股比例未獲突破,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金融領域平淡收場
不出預料,12月13日結束的中美第三次戰略經濟對話,在金融領域并沒有突破性進展。
“中國兌現了承諾,而美國想要更多。”中國一位金融官員如是總結。根據雙方在對話之后發布的談判成果,雙方在金融服務業領域加強合作達成了一系列協議,中美在證券、銀行領域互有開放。“這次對話,中方承諾最多的是評估工作和研究工作,實質性進展不大。”(參見本期“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金融共識”)
證券:意料之中
發動于2005年下半年的牛市,使中國A股市場成為國際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樂園;再加上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背景,外國投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渴望日益高漲。
“美方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對證券業開放提的要求很多,在經營范圍、入股比例方面,都有很高的期望。”前述金融官員透露,“當然,我們要根據中國國情決定。”
在戰略經濟對話之前,中國證監會已經表示將恢復合資證券公司的審批,而且這次的“恢復”并沒有“突破”目前關于外資參股證券公司的規定,只能參照2002年7月起實施的《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按照這一規則,合資券商只能經營中國國內企業IPO和外資股的經紀業務,但不能從事國內A股經紀業務和衍生品業務,入股比例也限制在三分之一以下。事實上,這也正是此次戰略經濟對話達成的最終成果。
美方公布的談判成果,同樣表示中國將會恢復合資證券公司的牌照發放,但補充稱,中國已宣布將會允許外資證券公司在中國擴展業務,這包括經紀、自營和基金管理業務。這一點在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時業已提及,但并無時間表。
據了解,中國證監會正在起草《合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對于其中備受矚目的外資持股比例及合資券商業務范圍放寬問題,將是有條件和分步驟的。新的管理辦法將體現“循序漸進,安全可控,競爭合作,互利共贏”的基本原則。
“目前肯定不會有突破,三年后看發展情況會考慮發放全牌照。”中國證監會一位人士說,在審批新的合資證券公司前,要對已有的合資公司運行情況做綜合評價,并在相關規則中有所體現,以期能達到合作的真正成功——不僅是短期成功,長期也要成功。
《財經》記者獲悉,中國證監會目前還在起草關于外資戰略投資已上市證券公司的相關辦法,目的就是為了讓外資對上市券商的戰略投資入股有法可依。根據這一辦法,未來外資將可能對上市券商采用各種方式策略入股,包括定向增發、以股換股等。
“這種入股方式要求外資不只做簡單的財務投資人,未來需要有戰略合作,類似于中信證券和貝爾斯登。”中國證監會前述人士說,“當然,比例并沒有增加,還是三分之一。”
就在中美第三次戰略經濟對話開幕之際,市場上也傳出了幾家外資投行與中國券商合資的最新動態。
近日,上海市在部署浦東金融發展戰略中提到,將加大對外資金融機構尤其是外資法人機構和功能性金融機構的引進力度,近期重點是做好合資投資銀行的引進工作。摩根士丹利一位高管日前告訴《財經》記者,摩根士丹利已經與上海儀電集團控股的華鑫證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摩根士丹利希望在監管者許可的情形下,持有與華鑫證券合資成立的專門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合資公司中33%的股份。
另據《財經》記者獲悉,瑞士信貸集團已經與方正證券簽署了正式協議,瑞士信貸將與方正證券合資設立一家公司,其中,瑞信持股33.3%,專門從事投資銀行業務,方正證券不再從事投行業務。據了解,方正證券正在運作公開上市事宜,這一合資計劃顯然對提升方正證券的價值不無裨益。
“花旗、美林、JP摩根、德意志銀行都想與中國的券商合資,但現在很難再獲得類似高盛、瑞銀那樣的特批,就得看誰做得快了。”一位外資投行人士說,“合資公司中外資所持股份不可能擴大,但有可能拿到管理權。”
允許外資公司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和公司債券的承諾,也是證券業內多次提及的“外資公司發行A股”的落實。不過,中國證監會對于這一政策尚未制定任何相關的法律法規,雖然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在進行相關的研究,但距離落實還有相當的距離。“外資公司發A股會在紅籌回歸之后才開始操作。”中國證監會的上述人士說。
券商:中外資新分野
“2004年以來的券商綜合治理工作,已使證券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大大釋放,市場整體轉好也使券商的業績有了保障,但券商的整體競爭力并沒有得到本質的提升。”一位業內人士稱,“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券商創新能力不足,而相關的政策環境也限制了券商的創新。”
相對于外資券商,本土券商的優勢在于星羅棋布的營業部和數目巨大的客戶群。在剛剛結束的券商綜合治理過程中,大型中資券商頻頻出手,托管或者收購了風險券商的營業部,擴張了自己在經紀業務上的版圖,并由此帶來巨額手續費收入回報。
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前十個月中,滬深兩市股票、基金、權證成交金額達到了47.99萬億元。按照0.1%的傭金率計算,券商至少在前十個月已取得超過959.8億元的傭金收入。
據已公布的上市券商三季度季報,有幾家券商的手續費收入也都占到營業收入的50%以上。其中,宏源證券為50%,中信證券為53%,海通證券為64%,東北證券為67%。
與本土券商在經紀領域的不斷擴張及經紀業務的巨幅收入相映成趣,即便是擁有全牌照的合資券商亦不戰而退,自動放棄了這一領域。
目前國內擁有A股經紀牌照的合資券商包括三家,即中金公司、高華/高盛高華以及瑞銀證券,這三家公司不約而同地將經紀業務的客戶定位于高端市場。
在券商綜合治理期間,管理層曾有意讓中金公司接手一些在綜合治理過程中部分風險券商的證券類資產,即證券營業部及所屬人員。這在傳統本土券商眼中看來是非常劃算的交易,既沒有債務包袱,同時還能獲得大量的客戶資源,一般還無需支付任何成本。但中金公司最終并未涉入其中,而是維持了其高端客戶市場的定位。目前中金公司僅有三家證券營業部,分別位于北京、上海和深圳。
瑞銀證券在重組北京證券時,原本有27家證券營業部,但瑞銀證券根據其全球經營的經驗,在合資獲批之初,即將其中21家營業部出售給招商證券,僅保留了六家證券營業部。至于高華證券,目前也僅有北京和上海兩家證券營業部,市場定位同樣為高端客戶群。
“現在各家公司在經紀業務上賺的錢都屬于快錢(easy money),但能保證年年都有這樣的機會嗎?國際大投行早已把目光轉向資產管理以及直接投資等領域,他們的產品創新能力是我們國內機構完全沒有的。”一位合資券商高層表示,依靠營業部網點的經紀業務收入有著很大的周期性。
此外,外資券商在與內資券商競爭過程中反復強調的,則是其全球研究資源以及全球銷售平臺。“我們對企業的估值不是簡單地看中國市場,而是從全球視野對中國企業進行估值。”瑞銀證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蔡洪平對《財經》記者說。
從今年A股市場投行的業績排名來看,中金公司、中信證券繼續維持排名前兩位,而合資券商瑞銀證券和高盛高華證券也在迅速占領市場。據Thomason Financial截至12月13日的統計,A股承銷業務的三甲分別為中金、中信、銀河,瑞銀證券和高盛高華分列第四和第七。在去年的排名中,瑞銀證券和高盛高華證券都沒有項目,排名前五位的是中金、中信、國泰君安、銀河證券和中銀國際。
“合資券商今年確實搶到了不少大項目,很多也是和我們一起做的,但他們的人力成本和銷售成本都遠遠高于我們,未來的競爭中我們不會落敗。”中信證券的一位人士說。目前,合資券商的薪酬體系比內資券商高出很多,此前曾有瑞銀證券開出數百萬年薪挖角保薦人的故事,而中信證券總經理年薪不過98萬元。
投資銀行最大的競爭力在于定價能力和銷售網絡,而A股市場目前的定價方式尚不夠市場化,市場詢價的結果并不能代表市場,管理層也會對IPO定價輔以意見;而低定價原則使得投行在承銷方面沒有任何風險,沒有賣不出去股票的時候。因此在A股市場做投行業務的關鍵就是拉項目,只要拉來項目,如何定價、如何銷售都不是問題。
“我們并沒有感覺到外資券商在操作模式上有不可企及的地方。證券行業銷售渠道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而外資的高成本制約了它在這一領域的擴張,因此,開放沒有那么可怕。”一位內資券商的高層人士表示,“我們歡迎開放。”
銀行開放步伐趨緩
中國商業銀行業的開放進程,曾在危如累卵的窘境下獲得大幅推進。目前銀行業的開放程度在保險、銀行、證券三行業內居中,至今有33家外資入股了25家中資銀行。
經過近年改革,銀行業似乎已擺脫以往困境,甚至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此時,每當銀行股在中外資本市場的價格發生變化,都會引發所謂“賤賣論”的口誅筆伐,這使得銀行業的開放開始步入一個謹小慎微的微妙時期。
在此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外資最為關心的中國銀行業的入股比例限制(單家外資不超過20%,合計不超過25%)能否提高的問題,依然沒有答案。從銀監會近期的表態看,明年底突破原有紅線的可能性也比較低。
據《財經》記者了解,近期銀監會正在就外資入股銀行的現狀、效果和問題做調查,預期明年初出具初步報告;然后經進一步分析、討論和修改后,提供給國務院做決策參考,以決定金融開放的下一步驟。
銀監會有關官員表示,雖然開放的潮流和大方向不會變,但現在很難說明年得出的結論,就是要進一步提高外資入股比例。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12月10日出席《財經》年會時也對此作了解釋:銀監會的研究部門正向已經入股中資銀行的中外雙方發放調查問卷,向高層了解其對于雙方的合作有哪些地方滿意及不滿意,充分評估合資合作的效果,希望據此了解合資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是否和外資股權的多寡有關。
劉明康稱,如果結論是和股權無關,而是更多受法律、環境等其他因素影響,那就不用提高股權比例限制。
另外,此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談判成果顯示,將允許中國的銀行系QDII投資美國市場;嗣后亦傳來中國與英國監管當局達成協議,放行銀行系QDII投資英國股市的消息。
目前,銀行系QDII的50%可投資境外股票市場(限于投資香港),這在相關管理辦法中早有明文規定,此次開放只是投資地域的拓展。
此前,中國銀監會主席助理王華慶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自2006年4月《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頒布以來,各中、外資商業銀行積極申請開辦QDII業務。截至2007年10月末,共有23家中、外資銀行取得了銀行QDII業務的開辦資格。其中,21家中、外資銀行取得161億美元境外投資購匯額度;16家中、外資銀行推出154款銀行QDII產品,人民幣銷售額達到352億元(約合47億美元),外幣銷售額達到10億美元。
王華慶稱,今年6月以來,銀監會陸續與英國、美國、德國和新加坡等國家證券業的監管機構,就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監管合作事宜進行了溝通,計劃逐步將境外股票投資市場由香港擴展至倫敦、紐約、法蘭克福和新加坡等成熟市場。由此看來,這次中美經濟戰略經濟對話的有關內容,是對這個進程的再次確認和推動。
本刊實習記者溫婉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金融共識
2007年12月第三次對話成果
中國證監會將就外資參股中國證券公司及其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影響進行認真評估,并基于評估結果就調整外資參股中國證券公司的股權比例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在政策評估結論的基礎上,中國銀監會屆時將就外資持股比問題提出政策建議。依據相關審慎性規定,中方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公司包括銀行發行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允許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公司債券,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法人銀行發行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債券。
中國和美國歡迎最近批準的中國招商銀行在美設立分行的申請。美方表示,美國政府將繼續承諾對在美開展業務的中資銀行實施國民待遇,并確認按照國民待遇原則對中資銀行的申請進行評估。美國對所有外國銀行在美建立分行或子行、或者購買美國現有銀行機構的股份的申請應用同樣的審慎標準。
美國注意到中國提出的請美國相關監管機構根據相關法規和程序快速審批中資銀行申請的要求。美國政府同時繼續承諾對中國的證券公司和投資咨詢機構在美登記和開展業務實施國民待遇。
此外,中國銀監會與美國證監會已原則同意于近期簽署交換信函(EOL),該信函將就涉及中國銀監會或美國證監會核發許可的金融機構所從事的跨境活動的相關信息交換作出安排。
2007年6月第二次對話成果
在金融服務業領域,中國將在2007年下半年恢復審批證券公司的設立;在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之前,將宣布逐步擴大符合條件的合資證券公司的業務范圍,允許其從事證券經紀、自營和資產管理等業務。
在有利于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將把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投資總額度提高至300億美元;允許具有經營人民幣零售業務資格的外資法人銀行發行符合中國銀行卡業務、技術標準的人民幣銀行卡,享受與中資銀行同等待遇。
允許外資產險分公司申請改建為子公司,對于目前尚未批準的申請,中國保監會將于2007年8月1日前完成審核。中國擴大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QDII)的投資范圍。
美國強烈支持中國在2007年6月召開的FATF(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全會上成為FATF成員,雙方理解中國將采取適當步驟以達到FATF核心成員資格標準;美方確認中資銀行在美開設分行的任何申請都將根據國民待遇原則進行審批;并承諾與中國開展金融監管人員的交流。
2006年12月第一次對話成果
中美雙方同意在中國設立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代表處,美國支持中國加入泛美開發銀行;雙方締結了促進美國對華出口的融資便利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