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保險入股富通的舉動表明,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推動之下,中國保險機構的海外投資正在悄然提速
在過去的兩個月里,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2318,上海交易所代碼:601318,下稱平安)斥資18.1億歐元,在二級市場陸續買入歐洲金融機構富通集團(Fortis,下稱富通)總計4.18%的股票,一舉成為其最大的單一股東。
平安的舉動不事聲張,從籌劃到執行共歷時四個月。直至11月29日,雙方聯合披露這項投資時,市場才意識到,中國保險行業迄今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已經完成。
幾乎就在平安披露入股富通的同時,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2628;紐約交易所代碼:LFC;上海交易所代碼601628,下稱中國人壽)也高調表示,將會考慮對海外金融機構進行股權投資。
取道二級市場
在收購行動結束后,11月28日,平安與富通簽署諒解備忘錄,約定平安旗下的平安人壽最高可以持有富通4.99%的股權,超過這一上限則需富通董事會的批準。平安集團執行董事、集團總經理張子欣以非執行董事的身份加入富通董事會,并將根據慣例,在通過比利時監管部門無異議審批的前提下,于2008年4月舉行的富通股東大會上提請股東批準。
在本次交易中,摩根大通和美林分別擔任平安與富通的財務顧問。與多數戰略收購不同,平安采用的是從二級市場直接收購,而非一對一的談判收購。平安的最終出手,多少令市場有些出乎意料。
一位接近此項交易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通過二級市場購買,交易結構更為靈活。另外,這次交易是收購少量股份,因此不需要歐洲監管部門的審批,減少了很多交易風險。”
“由于富通的股權高度分散,通過與股東協議出讓股權并不十分可行。”上述人士說,“增發新股也會稀釋其他股東的股權,另外,富通已經有了收購荷蘭銀行的融資計劃,并不需要更多的資本。”
據《財經》記者了解,富通近來一直在積極尋求國際化發展,并且謀求股東結構的多元化。本著此目的,曾經有中介機構代表富通聯系多家亞洲金融機構,中國工商銀行、日本東京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等都在聯絡對象之列。富通亦曾與中國的其他保險公司接觸,并開出單一大股東、進入董事會等一系列條件,但未有下文。
相對于平安,富通的規模要龐大得多。1990年,荷蘭保險業巨頭AMEV與一家荷蘭銀行VSB合并,組建了一家橫跨保險、銀行兩大業務領域的金融集團,這也是首例跨國金融機構的合并。
同年,該集團又與比利時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AG集團合并。這場跨國婚姻奠定了富通的雛形。此后經過多次的合并和連年擴張,富通成為一家以銀行、保險及資產管理業務為主的綜合金融集團。
富通在今年7月《財富》全球500強的統計中按收入排名在第20位,按總資產排名在第22位,其分支機構遍布世界50多個國家,有超過6萬名員工。截至2007年6月30日,富通集團總資產為9177億歐元。根據富通2006年報,其三項主營業務零售銀行、商人和私人銀行以及保險對集團凈利潤的貢獻率,分別為24%、45%和31%。
據悉,富通每半年派發一次股利,約為利潤的45%。自成立以來,富通集團的分紅凈值至少與上年持平,從未出現過下降,在互聯網泡沫破滅等危機中也能堅持這一分紅政策。1990年至2006年,其每股盈利以及每股股息的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1%和15%。
受到富通業務結構和分紅政策的吸引,平安自今年8月初開始籌劃投資事宜。當時,富通參與了以蘇格蘭皇家銀行為首的競購團,為收購荷蘭銀行與巴克萊銀行激戰正酣。競購戰打響之后,富通的股價從近30歐元年度高位下行至24歐元左右。
與此同時,次級抵押信貸危機亦波及到富通的股價。到9月下旬,富通的股價已經迫近20歐元,這在平安看來,已經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價格。
今年9月25日至10月9日,富通向股東發行認股權,為收購荷蘭銀行融資。認股權發行完成之后,已經與富通進行了充分溝通的平安開始擇機在二級市場上買入富通股份。
據《財經》記者了解,平安投資的平均成本約合19.1歐元,相當于6倍-7倍的2007年預期市盈率和1.1倍的市凈率。按照富通2007年11月27日的股價計算,當前股息回報率約為7.13%。
12月5日,富通收報于18.05歐元,按照當日收市價計算,平安的此項投資出現了5.5%的賬面虧損。不過,平安方面稱,已經通過公開資料,對富通的財務狀況,包括對次級房貸的風險敞口進行了盡職調查。
根據平安判斷,目前的股價已經充分反映了富通的風險,股價下跌的空間很小。另外,平安也同時考慮在必要的時候通過衍生工具進行一些匯率風險的對沖。
疑似戰略投資
“平安對富通投資和中信證券與貝爾斯登的交易有類似之處。”中金公司分析師周光在分析報告中一言以蔽之。近年來,平安總資產急劇膨脹,迫切需要拓寬投資渠道,以分散風險和獲得長期穩定收益。此項交易符合這一要求,但這筆投資僅占平安目前總資產的3%,投資不會顯著影響平安的總體投資收益率。
雖然始于財務投資,但中國平安能投資一家與自己業務結構類似的國際金融機構、取得董事會的席位以及未來合作的諸多可能性,都讓這筆交易的潛在收益超出了財務投資的范疇。對此,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即聲稱,“此次交易取得了極具價值的協同效應。”
目前雙方并未就合作細節達成協議,但接近中國平安的人士表示,平安與富通有意向探索在資產管理、私人銀行以及財富管理等方面的戰略合作;同時通過技術交流、交叉銷售等形式,由富通向平安傳授相關技術與知識。
“平安入股富通的目的在于多元化。目前保險公司的利潤中,保險業務貢獻并不多,主要是資金運用得來的利潤,這需要一個與信托、銀行一脈相承的綜合理財平臺。”一位保險行業的資深業者對《財經》記者說,“與富通建立股權上的聯系,可以派出學習,甚至可以使用其前中后臺的計算機技術。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具體的合作效果還需要觀察。”
此次平安入股,也回應了富通國際化需要。“在富通的全球戰略中,中國是重要的目標市場。張子欣加入董事會之后,會幫助我們加深對亞洲市場的理解。”富通新聞發言人譚麗蓮(Liliane Tackaert)對《財經》說,“現在只是開始階段,但兩家公司都看到了未來戰略關系的巨大潛力。”
“不管入股方式如何,最根本的是要看股權比例和雙方協定,平安可以進入富通的董事會,說明投資得到了對方管理層的善意接納。”一位國際投行人士這樣評價這筆投資,“目前平安的投資和未來合作的前景可說是對富通股價的一個支持,而且設定持股上限之后對富通并不構成收購威脅,對富通有好的影響。”
目前,富通在中國已有太平人壽和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兩家合資企業。太平人壽是中國第六大壽險公司,富通在其中持有24.9%的股份。2006年太平人壽保費收入首次突破10億歐元,年底市場占有率為2.8%。
富通于2003年與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富通在其中持有49%股份。富通表示,這些合資企業不會因為平安對富通的投資而受到影響。
另外,就在今年8月,富通斥資70億港元完成了對盈科保險的私有化,借此拓展香港市場。除去中國市場,富通還在印度、葡萄牙、泰國、馬來西亞和西班牙等國家擁有合資保險公司。
富通定下了在2009年荷比盧地區以外利潤達到總利潤30%的目標,但目前富通的重點還是對荷蘭銀行資產的整合。根據荷蘭銀行的整合方案,富通將分得荷銀在荷蘭境內的零售銀行業務、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業務。富通已經啟動了25億歐元的可轉換證券發行,為收購荷蘭銀行的部分資產融資。
海外投資開閘
平安對富通投資約合人民幣200億元,所涉外匯額度是由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的專項投資額度。
就在披露投資富通幾天之后,平安又于12月3日在香港聯交所發布公告披露,已經獲得中國保監會批復,可以按照《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的有關規定,運用自有外匯資金和人民幣購匯資金,合計不超過上年末總資產的15%,投資香港股票市場和重大股權項目。
今年10月底,平安已獲得換匯投資香港股市的資格,當時獲批的額度不超過上年末總資產5%。一個月之后,換匯額度上調,平安終于獲得了全額的海外投資額度。
平安2006年年報顯示,公司當年末總資產達人民幣4417.91億元,15%的投資額度達660億余元。
另一方面,中國人壽董事長楊超在接受《日經英語新聞》采訪時表示,他已會晤了幾家日本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并與幾家金融機構就可能的股權收購進行洽談,另與幾家歐洲和美國保險公司以及資產管理公司洽談合作。
今年年初,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提出了支持有條件的國內金融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政策,鼓勵境內經營穩健的金融機構進行境外投資項目,為中國金融機構的海外投資定下了大的基調。
另一方面,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懸殊估值也為中資金融機構提供了財力支持。種種跡象表明,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推動之下,中國保險機構的海外投資正在悄然提速。
今年7月25日,《辦法》由中國保監會會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發布。它不僅確定了保險公司QDII投資的額度,允許保險公司運用總資產15%的資金投資境外,亦將境外投資范圍從固定收益類拓寬到股票、股權等權益類產品。雖然相應的配套細則尚未出臺,但在監管尺度的把握上,已經出現了進一步放開的趨勢。
“過去每一單境外股權投資都要保監會審批。現在可以有效監管的二級市場港股投資已經不用特批了,在權限內可以自由換匯進行投資。”一位保險公司資產管理部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說。
根據保監會統計,目前有中國人壽集團公司和中國人壽股份公司,中國平安集團公司和下屬的壽險、財險公司等20家保險公司獲得了QDII海外投資資格,還有三家公司向保監會提交了申請。
平安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邵子欽表示,隨著國內利率水平走高,海內外兩個市場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回報率差額正在縮小。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一些境外固定收益類投資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權益類投資則將受到青睞。
本刊特約研究員吳錚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