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接受《財經》專訪,認為香港通脹可控,聯匯制無虞,港股亦無政策市之憂

11月16日下午,香港特區政府公布了香港第三季經濟數據。承接過去連續16個季度的經濟上升趨勢,第三季GDP增長6.2%,略高于上半年的6.1%。港府預測全年GDP增長約6%,較去年降低0.8%。
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數字也顯示香港面臨通脹的壓力。香港三季度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為1.6%,扣除公屋租金寬免及差餉(房產稅的一種)后則為2.7%。全年預測CPI同比上升2%,為1998年以來的新高。
“香港確實存在通脹壓力和資產價格上升壓力,政府對此很關注。”12月5日,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在接受《財經》專訪時說。
他也指出,目前2%-3%的通脹水平和歷史數字相比并不算嚴重。資金流入的原因有多種,除了美元貶值的因素,也被亞洲的投資機會增長所驅動,香港面臨的問題是整個亞洲地區都面臨的問題:“美國經濟開始不明朗,中國經濟崛起,亞洲吸引力增強,全球投資分布在發生改變。”
50歲的陳家強于今年7月1日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宣誓就職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他是本屆香港特首曾蔭權班底中的新血之一,也是惟一直接來自教育界的高官。出任局長之前,陳家強是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他在科大商學院執教了14年。在其任內,科大商學院在亞洲區乃至全球享有一定的聲譽。
陳家強入職政府前還曾擔任多項重要公職,包括消費者委員會主席、香港期貨交易所董事、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扶貧委員會委員、外匯基金咨詢委員會委員、恒生指數顧問委員會委員及香港學術評審局委員。
此外,他曾出任亞太金融學會主席及亞太商學院聯會主席。
陳家強出身于普通的香港市民家庭,父親是一名出租車司機。陳家強靠天資和勤奮,早年赴美留學,就讀于名校Wesleyan大學,并取得了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和財務學博士學位。在1993年加入科大商學院之前,陳家強曾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任教九年。
以學者之身出任政府財經高官,陳家強似已完成新角色所要求的過渡。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陳家強分析了香港市場的現狀、中國經濟崛起對于香港帶來的機會與挑戰等問題。
通貨膨脹與港幣未來
雖然陳家強稱3%的CPI數字與歷史相比并不驚人,但瑞信報告指出,在食品價格高企、人民幣升值和美元疲弱的條件下,通脹帶來的壓力將超出市場想象,對香港的營商環境將造成負面影響。
瑞信估計,香港2008年的CPI數字將會上升至4.3%。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認為,美元貶值和美聯儲降息,對香港經濟無可避免帶來資產價格上升和通貨膨脹的副作用。
“香港的經濟處于中國內地經濟和美國經濟的夾層中間。當兩大板塊向不同的方向運動的時候,自然會產生摩擦甚至地震,”陶冬表示,如果香港的房地產和股市價格進一步攀升、大量資金繼續涌入就會增強這種摩擦。
“香港正在經歷通貨再膨脹(reflation),”盡管如此,陶冬說,“香港目前的通貨膨脹壓力還沒有到不可忍受的地步,這是我判斷目前聯匯制還不會垮掉的重要原因。”
這正是國際投資者注目之處。2007年三季度以來,美聯儲兩次降息75個基點,香港銀行跟隨降息,隨之大量資金涌入香港。10月底,香港政府注資維護聯系匯率制度,與此同時,市場上傳出香港金管局局長任志剛將于2009年退休離職的消息,引起了對香港是否應該放棄已堅守了24年的聯匯制度的討論。
對此,陳家強表示,港府絕對不會考慮將港幣和美元脫鉤,和美元掛鉤的聯匯制度是香港既定的經濟方針,不會改變。
“聯匯制度從1983年開始實行,從那時到現在,我們有什么風浪沒有見過?香港的經濟需要一個很明確的貨幣體系支撐。歷史證明,目前的貨幣制度很適合香港,是行之有效的,且增加了國際市場對香港的接受和認同。這是我們固定的策略。”陳家強說。
不乏市場人士認為聯匯制度已經顯現弊端,但目前不存在更佳的選擇。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是港幣不能盯住人民幣的最主要原因。摩根士丹利中國策略分析師婁剛說:“如果港幣盯住人民幣,將立即變成美元投資者炒人民幣升值的工具。”
港股“政策市”?
2006年是香港股票交易歷史上最為風光的一年。由于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的上市,香港交易所的IPO募資金額總量超過了紐約交易所,排在倫敦交易所之后,位居全球第二。
這一風光延續到了2007年下半年。但最近數月港股波幅很大,任何關于QDII、港股直通車以及宏調政策的消息和傳聞,都可能在香港股市造成恒指高達數百點、上千點的波動。“H股A股化”“港股變成政策市”之說法甚囂塵上。
在陶冬看來,香港股市最近出現的權證(warrants)熱炒和巨大的日交易量(day trading)是市場出現泡沫的開始,港股出現調整在所難免。
陳家強未對股價發表意見,但對港股非理性化一說不表認同。他認為,香港市場依然是個理性的市場,香港所擁有的開放市場、市場監管模式、市場參與程度和流動性,都是其優勢所在。
“香港的市場由眾多不同背景的投資者組成,有基金、機構,也有散戶,有內地資金,也有歐美資金。并非每個投資者都很成熟或理性,每個投資者可能得到不同的信息,可能都有不同的情緒,這些不同的信息和情緒會匯總反映到股價中,市場所傳遞出的信息比每個人的信息更準確。”
兩地市場的競合關系
2007年,中國A股市場堪稱全球資本矚目的焦點。根據摩根大通公布的研究報告,截至2007年11月10日,中國內地A股IPO募集資金總量為610億美元,超過美國(510億美元)、英國(430億美元)和香港地區(270億美元),主要原因是中國建行、中國神華和中國石油幾只大盤股回歸A股。
展望2008年,尚未重組的大型國企所剩無多。根據中國證監會的規定,類似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這樣先A再H、H股定價高于A股的上市模式,將成為其他大型國企甚至民企所效仿的樣本。
自2006年9月8日六部委“十號令”(《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頒布以來,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未見有一例中國企業通過新設海外SPV(特殊目的公司)實現境內資產境外并購和上市(即紅籌上市)的成功案例。目前,內地企業通過紅籌重組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幾近為零。同時,內地市場卻普遍期待中移動和中海油等大型紅籌回歸A股。香港股市靠H股和紅籌支撐起半壁江山,這些因素的累加結果,無異于對熾熱的香港股市釜底抽薪。
但陳家強表示,香港市場并不因此面臨上市資源枯竭的問題。他稱,經向業界了解得知,明年在香港IPO的中國企業數量可觀,并不擔心“香港沒有生意做”。
瑞信中國研究部主管陳昌華表示,以往內地企業一直可自由選擇在兩地上市,但多數企業都偏向于香港上市;原因無外乎看重香港作為國際市場有強大的外國投資者基礎,在港上市可以讓外國投資者更了解公司,增加公司的國際知名度。因此就算集資能力相等,香港市場還是更有吸引力。
陳家強曾數次對外強調說,國家政策旗幟鮮明地表明香港要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是香港的優勢,亦是一個機遇。香港之于內地,應起到“互補、互助、互動”的作用,“兩地的競爭其實是好事”。
香港股市的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特區政府已經明顯加快了與中國以外的亞洲市場合作的步伐。12月4日,港交所和越南胡志明市證券交易所簽訂了諒解備忘錄。陳家強和港交所主席夏嘉理此前曾親赴越南。越南之行傳出成果,越南第二大銀行越南外貿商業銀行、第三大銀行越南投資發展銀行有意赴港上市。
港府也宣布考慮在香港發展伊斯蘭金融市場,吸納中東石油美元的投資,并將在近期推出可行性研究報告。發展石油期貨產品市場也是香港的興趣之一。陳家強表示,今后將加強在印度、中東、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推介,而且目標不僅局限于這些新興市場,還有計劃吸引在中國開展主要業務的歐美公司在港上市,以及在香港進一步發展人民幣債券市場。
這些多元化和“走出去”的政策,不失為港府的未雨綢繆之舉。陳昌華認為,“推介香港,吸引新興市場公司來港集資的路走對了。”但他暫不表示特別樂觀:“香港的競爭對手很多,倫敦、新加坡亦有協助大公司重組上市的經驗,香港的優勢并不明顯。”
在陳家強看來,多元化不足確實是香港市場面臨的問題。“香港市場多元化是不足的,但這并非批評,因為做得好才會要求多元化。多元化可以讓我們把規模做大,更成功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