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前總理,前歐共體委員會副主席,2007年8月25日病逝,享年83歲
雷蒙·巴爾
盧森堡前首相,前歐共體委員會主席,2007年8月26日病逝,享年78歲
加斯東·托倫
50年前,象征著歐盟成立的《羅馬條約》正式簽署。而今,當歐洲人欣然回望半個世紀以來一體化進程取得的成果時,同樣不會忘懷兩位信念堅定的歐洲統合派人士。
歐洲一體化的每一步都印有精英們設計的痕跡,每一個關鍵點都閃爍著精英們智慧的光彩。政治家雷蒙·巴爾與加斯東·托倫,一位是構筑歐洲貨幣聯盟的試驗者,一位是指引歐盟向南擴大空間的參與者。
雷蒙·巴爾1924年出生在位于印度洋上的法屬小島上。父親破產入獄的遭遇,促使巴爾選擇了攻讀經濟學。大學畢業后,他留在了誕生過無數法國政經名流的巴黎政治學院任教,并成為一名聲名顯赫的經濟學家。這一身份,也成為他日后活躍于法國政壇的最大資本。
在正式開展職業政治生涯之前,巴爾曾一邊進行學術研究,一邊在法國經濟計劃委員會等部門擔當顧問。1976年,時任法國總理希拉克任命他為法國經濟與財政部長,而“法國最優秀的經濟學家”這一頭銜,正是希拉克任命巴爾的理由。
由于與德斯坦總統之間矛盾日熾,希拉克不久后提出辭職。出乎意料的是,德斯坦總統委任巴爾接替希拉克擔任總理,并繼續讓他保留原職。這一特殊決定,使巴爾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歷史上迄今惟一同時兼任總理和財長的人。巴爾身兼二職的身份一直持續到1981年,那年德斯坦在總統競選中負于密特朗。
由于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禁運,1976年至1981年,巴爾擔任總理和財長時期的法國經濟相當艱難。回歸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最大限度地減少國家干預被巴爾奉為圭臬。不少低效虧損的煤鋼工業在得不到政府扶植的情況下走向破產,造成不少就業崗位流失。這使得人們對巴爾的經濟政策頗有微辭。
不過在巴爾看來,這是國家經濟結構重組所必須經歷的陣痛。巴爾逝世后,現任法國總理菲永在評價他的經濟政策時認為,那是在石油危機下的勇敢之舉:“他(巴爾)的經歷表明,只有向法國人說真話,堅決采取有時是比較困難的措施,才是正道。”
對于歐洲一體化事業,巴爾最大的貢獻在于創立了貨幣匯率的“蛇形浮動”理論,即對內規定歐共體六個國家的匯率波動幅度,對外則實行聯合浮動。“蛇形浮動”成為歐盟建立經濟與貨幣聯盟的最初嘗試,實現區域貨幣一體化的努力,加深了人力、資本及商品等要素自由流動的要求,從而推動了歐盟朝向經濟一體化程度更高的區域化集團邁進。
同巴爾一樣,加斯東·托倫也是堅定的歐洲統合派人士。托倫出生于1928年,在法國長大、求學。二戰爆發后,15歲的托倫隨父親返回盧森堡。他作為學生領袖之一,曾組織了反抗納粹運動,并因此被囚禁數月。祖國遭受的戰爭創傷,使得托倫對歐洲聯合抱有獨特的熱衷;他相信,歐洲只有走向聯合,才能抵御未來可能的紛爭。
從1959年開始,托倫擔任了十年的歐洲議會議員。期間,他被推舉為盧森堡民主自由黨主席。1969年,托倫被任命為外交部長,并擔任歐共體部長理事會主席長達十年。1974年,托倫當選為盧森堡總理,他領導的自由社會聯盟黨獲得了盧森堡歷史上最高的支持率,打破了基督教社會黨獨統75年的歷史。1975年,托倫又當選為聯合國大會主席。協商、調解而非對抗,是托倫信奉的政治哲學,而這正是他受到人們支持和愛戴的重要原因。
托倫從不避諱宣稱自己是一個堅定的歐洲聯邦主義者。他在1981年到1985年擔任歐共體委員會主席期間,倡導了歐共體關鍵性的機制改革,并將歐洲重新帶回國際舞臺前沿。1981年希臘成為歐共體第十個成員國之后,在當時民族主義情緒盛行的歐洲,托倫堅定地推進歐共體向南歐地區擴大的進程,為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順利加入歐共體準備了條件。
在法國,無論左派或右派,都為失去巴爾這樣一位“行事獨立,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杰出經濟學家而痛惜。薩科齊總統贊揚巴爾“始終忠于要把大歐洲建設為自由化和高福利實體的信念,決意用自己的知識為國家服務”。在盧森堡,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認為,托倫在擔任歐共體委員會主席期間所做的工作鞏固了歐洲建設的基礎,為歐洲的融合開創了新的道路。
兩位政治家離世,令歐盟一體化歷程平添幾分莊嚴和肅穆。
作者為《財經》雜志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