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投資系列之一
第一條,想清楚你的基本需求
儲蓄和投資是貫穿我們一生的大事,奇怪的是,似乎從來沒有人專門教我們如何理財。我們對投資的理解往往依靠口口相傳,從朋友或我們認為技高一籌的人那里學習投資技巧。隨著現在國內越來越多人涌入A股市場,不斷有人問我該買哪只股票。大家都想分享中國經濟繁榮的果實,這完全可以理解。但問題在于,股民們知道他們在買賣什么嗎?他們知道正在承受著怎樣的風險嗎?
這就是我決定撰寫關于投資者教育專欄的原因。一個市場的質量最終取決于投資者或消費者的素質。日本制造的產品之所以品質優良,就是因為日本消費者非常挑剔,不接受質量低劣的產品。同樣,美國的資本市場如此強大,也是因為美國的投資者不接受低劣的投資品。美國投資者可以通過集體訴訟來起訴發行人,也可向監管者施壓要求采取強有力措施來抵制低劣的投資品。
我是印度證監會(SEBI)投資者教育咨詢委員會的成員。印度人有建立全球領先的資本市場的雄心,他們甚至在小學就開設金融基礎知識教育的相關課程。他們認為,投資是伴隨每個人一生的事情,只有個人層面的精明投資才有助于建立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所以,印度在投資于金融產品之前,首先投資于教育公眾。這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決策。就我所知,將資本市場放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如此重要位置的,印度是第一個國家。
為什么說投資是終生的大事呢?在我們幼時,父母要撫養我們;當我們成人、成家之后,就需要開始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如疾病、失業、子女教育、贍養雙親等,最終準備自己的養老。人們過去經常以為,投資只是有錢人的游戲,與普通人無關,這實在是一種誤解。窮人也知道:必須先投資自身的人力資本,然后才有機會去投資金融產品賺錢,所謂“知識改變命運”。
如何通過投資賺錢?我父親曾告訴我賺錢的三個境界:最開始是用自己的血汗勞力來賺錢;然后是用錢來賺更多的錢;最高的層次就是利用你的聲譽名望來賺錢。作為一個新興市場,中國正在用自己便宜的勞動力來致富,而今天我們都已體會到品牌和聲譽的力量。一件成本10美元的純棉襯衫,貼上國內自己的品牌最多不會賣超過15美元,但如果貼上法國或意大利的一線品牌,卻可賣到1000美元。
靠錢生錢的秘訣又是什么呢?答案平淡無奇——低買高賣,或者是,高買,然后更高地賣。對普通人來說,難點在于,市場總是漲跌,何時應該買賣,又應該買賣什么呢?
金融市場的最大問題是信息不對稱,專業人士能夠比零售客戶更好地理解市場,往往也能賺取更多的回報。但應該信任和選擇誰呢?這都需要精心決策。
在本系列文章中,我不會告訴大家究竟具體該買什么金融產品,但我將激發大家思考,每種金融產品究竟是什么東西,以及你該如何進行投資。
總之,你必須學會設定自己的投資策略。有經驗的投資者會告訴你,長期來看,保障投資成功的兩大戰略要素是入市時機和資產配置。
投資策略的第一條,就是想清楚你的基本需求。如果你剛開始工作,現金流非常有限,工資也許只夠支付每月的費用,但不久就得考慮買房子的問題了,這會占據每月費用中的一大部分。對大多數人來說,購房決策可能是他們一生中最成功的投資,因為房地產可以對沖通貨膨脹的風險。所以,人們借錢投資購房,支付利息給銀行,而不再支付房租。
一旦在日常開支之外開始略有盈余后,我們就有更廣泛的投資需求:將錢存到銀行里賺取微薄的利息,或投資到其它形形色色的金融產品上。如何選擇存款之外的金融產品,是讓大多數人迷惑的事情。
其實,資產配置決策取決于你的年齡階段和風險偏好。通常,年輕人敢于冒險,老年人更喜歡低風險的產品。事實上,投資選擇取決于四個關鍵因素,即流動性(liquidity)、久期(duration)、風險和收益。
錢不多時,流動性非常重要,因為一旦有不時之需,你立即可以從市場中收回現金。所謂久期,通俗地說,就是你要收回投資需要持有某種產品的時間。資產有久期,債務也有久期。至于風險和收益,則很難在兩者中平衡,因為高預期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
有些人認為,只要不作決策就可回避風險。實際上,不作決策也是一種決策,一樣有風險和機會成本。
在實際投資過程中,許多投資者以身體之、以血驗之,最終認識到一個簡單的道理:原來通過多元化和分散投資,可以實現較低的風險和不錯的收益。下一次,我將分析全球的頂級富人如何在投資過程中分散風險。
作者為《財經》特約經濟學家,香港證監會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