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銀行業需要什么經營和政策環境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 吳敬璉
首屆“銀行家高峰論壇”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與《財經金融實務》
2007年6月30日
對于所有在中國境內從事金融活動的銀行而言,都需要一個好的經營環境和政策環境。銀行業改革需要在四個方面做出努力。
其一,保持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中國宏觀經濟管理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果過度利用行政直接干預來平抑房價和物價上漲等。這實際上很難起到穩定宏觀經濟環境的作用,而且造成了資源配置的效率降低。
其二,建立可靠的社會信用體系。目前社會信用征集體系已初步成型,但更艱巨的任務是要放開征信業市場,使得民間的征信機構通過市場有序競爭。現在信息共享的平臺還是由各級政府主持操辦的,這限制了信用信息服務質量的提高。
其三,建立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為了讓本土銀行放開手腳,提供多樣性的服務,必須要加快研究混業經營和相關的監督問題。混業經營有利于為社會提供很好的服務,而且,在實踐中已經有了有效的監管辦法。在這方面,中國不能因有所顧慮而裹足不前。
其四,建立審慎有效的監管體系。現有的監管法規對于金融業、銀行業還是以限制性居多,不能適應現代銀行業金融創新的要求。而且目前有一種傾向,即賦予監管機構超越合規性監管的范圍,對監管機構的職能寄予了太大希望,如信貸額度的控制,貸款是否合乎產業政策的要求等等,這不利于金融市場的發展。
(詳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每日特稿”)
政策
中國養老保險發展構想
“中國養老醫療社會福利
體系改革國際研討會”
北京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
2007年6月27日
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勞倫斯考特里克夫認為,中國目前養老保險的邊際稅率很高,使個人產生了偷稅的激勵。他建議代之以一個全新的、私人賬戶型的保險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每人把工資的8%投入養老保險基金,然后政府把這筆基金投入到全球指數基金中,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易綱認為,實行完全積累制、做實個人賬戶,是中國養老保險未來發展的方向。但馬上實行完全積累制并不可行。他提出轉型名義賬戶制的設想。首先,把養老金稅率從目前的28%調低到24%,并以此作為未來個人賬戶的目標稅率;現在,可以把5%存入個人賬戶,另外19%用于支付現在的養老金需求,不足部分由政府補貼。隨著時間推移,存入個人賬戶的比例不斷提高,最終將實現100%的個人賬戶制。
(詳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每日特稿”)
宏觀
中國GDP中勞動份額逐步下降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李稻葵
第九屆“中國與世界經濟年會”
2007年6月29日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勞動的份額從1992年的63%左右下降到了2005年的43%左右,而且這一趨勢仍會延續。但通常,大多數國家的勞動份額都會保持在70%至80%左右。
對此現象的宏觀解釋是產業發展水平的提高、資產收益率提高、國有企業份額的上升等,微觀方面則歸結為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資本密集型技術的使用等。未來短期內,勞動在GDP中所占份額可能會隨著中國企業整體盈利能力的下降而有所上升;但在長期內,勞動份額則可能隨著資本密集程度的提高而下降。
(詳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每日特稿”)
金融
利息稅存廢之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金融中國”月度分析報告
2007年6月29日
目前贊成取消利息稅的觀點認為,利息稅造成了社會分配的不公,并導致存款實際利率為負;取消利息稅可以穩定居民儲蓄特別是中長期存款,有利于金融市場穩定。反對取消利息稅的觀點則認為,利息稅收入通過財政的轉移支付,用于低收入者和下崗職工的生活保障等,有助于緩解分配不公。此外,可以考慮用設置“起征點”、逐漸與個人所得稅結合等方式完善利息稅,不必將其取消。
考慮到利息稅的特殊性,有必要增加利息稅收入相關的專項支出的透明度,如果在預決算中真正體現出利息稅收入用于對低收入者的公共支持,那么公眾也會更易于接受利息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