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法八名法官和一名法警相繼案發,顯現一條發散式的司法尋租鏈條
6月,吉林省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工作宣傳月活動”轟轟烈烈地展開。6月13日,檢方再次通報了一批查處的案件。其中,案發于今年3月的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八名法官、一名法警涉嫌受賄案,已列為中央紀委、最高人民法院直接監督的要案。
接近專案組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今年3月中旬,吉林高法立案庭助理審判員朱果、民三庭副庭長蘇迎旭(女)、助理審判員胡曉輝,因同案涉賄被檢方控制。
經三人供述,吉林高法審判監督庭副庭長馬媛(女)、執行局案件監督處處長劉連功及其搭檔高政海、徐瑩,亦同期受查。緊隨其后,執行局綜合處副處長高繼業、法警總隊副隊長孟偉應聲落馬。
《財經》記者獲知,此窩案牽涉吉林政商兩界逾30人,其中引人注目的包括:本地知名富豪陳維平、吉林省信托投資公司原董事長張興波、遼源市城市信用聯社主任王凱揚等。
據悉,此案最早由吉林市昌邑區檢察院調查,隨著案情擴大,省紀委、省檢察院聯合成立專案組介入。至6月初,吉林市昌邑區檢察院以涉嫌受賄對上述九人實施逮捕。其中蘇迎旭、劉連功和孟偉還涉嫌徇私枉法,目前均押于吉林市公安局看守所。
“立、審”同謀
接近檢方專案組的人士稱,吉林高法立案庭助理審判員朱果案發,成為查處此番窩案的突破口。
有關部門在一份內部通報中提出:“經初步查證,朱果擔任立案庭助理審判員期間,在處理一宗經濟案件時收受當事一方提供的現金40萬元。朱果接受其請托并幫忙運作,其中5萬元轉送給此案承辦法官蘇迎旭,蘇又將其中1萬元分給同案合議庭成員胡曉輝。”
在法院系統,立案庭一向被視之“窗口”。最高法于1993年提出“立、審、執”三權分立試點,各地法院均有探索。1999年8月底,全國法院立案工作座談會在吉林省召開,會議決定“統一立案機構的職責范圍,全面實施立審分立的原則”,并框定立案庭11項職責。
盡管立案庭并無直接的審判權力,但這是所有案件進入法院的第一關,且掌握著案件進展動態。“這個職能對當事人而言顯然是有價值的。”吉林高法一位法官告訴記者。
受朱果牽連的蘇迎旭與胡曉輝,曾長期組成民三庭的合議庭,可謂老搭檔。女法官蘇迎旭現年46歲,案發時,蘇為民三庭副庭長,胡為助理審判員。
民三庭現有編制17人,其中包括庭長一名,副庭長一名。庭內設有三個合議庭。蘇迎旭是三位審判長之一。該庭主要審理四類經濟案件:涉外、涉港澳臺商事案件、知識產權糾紛案件、合同糾紛與侵權糾紛、破產及其他新型商事案件。
接近檢方專案組的人士透露,此次案發原由很簡單:位于吉林市昌邑區哈達灣工業開發區的虹園村,與一家企業發生債務糾紛,一審敗訴后,該村上訴至吉林高法,蘇迎旭、胡曉輝正是此案終審合議庭主要成員。已處劣勢的村委會主任馮中玉通過行賄朱果和兩名主辦法官,最終在終審中勝出。后招致敗訴企業舉報,昌邑區檢察院率先介入,馮中玉行賄案發成為引發朱果、蘇迎旭等相繼落馬的導火索。
按現行制度設計,立案權與審判權的分離,意在通過加強對審判程序的動態管理與控制,使審判工作各環節相互銜接、分權制衡。一位檢方人士就此案對《財經》記者評論說,朱果、蘇迎旭、胡曉輝形成同謀,意味著重又回到“立、審不分”的老路。
“蘇迎旭進去不久,供出了馬媛。”消息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同為女法官的馬媛,在吉林司法界的名聲遠比蘇迎旭響亮。年已不惑的馬媛,早年曾任吉林省遼源市西安區法院副院長,2003年調任吉林高法審判監督庭副庭長。
馬媛所在的審監庭,素有“小法院”之稱,主要負責審查、糾正各種被認為裁判不當的再審案件,故審監庭法官亦被稱為“監督法官的法官”。正是由于擁有這一特殊“監督權”,馬媛的同事曾聽她如此自夸:“在吉林省,案子到我這里就是最后一站了。”
接近檢方人士稱,初查顯示,蘇迎旭和馬媛間通過介紹“關系”牟利,涉賄金額達20萬元。專案組在搜查馬家時,曾發現大量現金。馬媛案發時,其當律師的丈夫孫玉杰亦被要求協助調查。孫玉杰系遼源人,于2000年創建了吉源律師事務所,設址于遼源市龍山區西寧大街55號。2003年馬媛調任吉林高法時,孫玉杰亦隨妻遷往省城長春。
“執、審”不分
長春市景陽廣場東南側,并行排列著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吉林省檢察院,兩棟辦公樓背后的綠園區正陽街,排列著統一規格的機關宿舍。
消息人士稱,今年3月,就在兩院“一把手”赴京參加“兩會”期間,吉林高法上述四名人員朱果、蘇迎旭、胡曉輝、馬媛相繼被檢方控制。
隨后,檢方順藤摸瓜,進一步牽出執行局案件監督處處長劉連功及其搭檔高政海、徐瑩,以及執行局綜合處副處長高繼業、法警總隊副隊長孟偉。在搜查劉連功的家時,發現大量現金及股票若干。
劉連功家位于正陽街28號2號樓3單元,如今已人去屋空。記者在他家的鐵門上看到貼著一張電費續存通知,上面注明“2007年3月6日至5月7日所欠電費”。
據介紹,劉連功案發后,自稱通過當地有名的富豪陳維平“購買了一批原始股”,獲利30余萬元人民幣。
此案大致原委是,陳維平所控制的公司早在1992年通過吉林信托獲得2000萬元委托貸款,逾期未還。后來債權人以該資金為存款而非委托貸款之名狀告吉林信托,并將陳氏公司一同列為被告。此案經長春中院和吉林高法兩次審判,結果都是兩被告敗訴。
經多次執行未果,2005年,吉林高法通過審判監督撤銷兩次審判結果,要求再審,案件至今仍在審理中。
接近專案組人士稱,在本案中,劉連功為主執法官,高政海、徐瑩各任助執法官和審查員。正是馬媛、劉連功各施其手,“或幫助陳維平翻案,或敗訴后借‘難執行’使陳維平達到拖賬賴賬目的”。
吉林高法法警總隊副隊長孟偉亦因此被卷入其中。司法警察的職責中有一項即是“配合有關案件的執行工作”。接近檢方專案組的人士介紹,孟偉案發后還交代了他的另一案底:在幫助琿春市信用社某職員“了結”一起官司時,孟偉從中間人獲得25萬元,自留15萬元,另送給執行局綜合處副處長高繼業10萬元。高繼業亦因此涉案。
高繼業,男,1964年2月出生,與蘇迎旭、胡曉輝同為校友。2002年6月,高又獲吉林大學法律碩士學位,至2006年7月已是吉林高法審判員。
“執行難”向來是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參與此案偵查的一位檢察官事后感慨,“執行難”除外部執法環境復雜等原因,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法院內部“執行亂”造成的,其癥結在于案件執行中權力過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
此次吉林高院窩案,涉案的法官涵蓋立案、民事審判、審判監督和執行四個環節。早于2000年,吉林高法即已推行“立、審、執”三權分離的審判流程管理模式。然而,依此運作不過七年,窩案的發生警示這一內控機制的失效。
6月11日,吉林高法辦公室回復《財經》記者:“這起窩案教訓深刻,目前我們除與檢方積極配合并反復溝通,還在全省法院系統開展了整治與排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