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監管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在哪里?
《財經》網絡版 2007年6月29日
【背景】在經過對葫蘆島商行3.7億元國債案的詳細調查后,銀監部門依法作出對該行行長王學伶等人取消任職資格的決定,卻因地方政府反對而無法執行。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中心高級研究員王君認為,銀行股東,無論大小,無論有沒有政府背景,都應毫無例外地接受銀行監管當局依法作出的審慎規章和監管決定。
銀行監管當局已經作出了監管決定,并且這一決定已經受到公眾的關注;銀監會已經沒有退路,必須咬住不放。否則,法律的尊嚴和政府的公信力必然蕩然無存。
當地政府的行為說明,他們不是稱職的銀行所有者。敢于抵制銀監會決定的人,事實上已觸犯了《銀監法》。至于所謂“銀行的穩定就是當地改革的穩定”純屬無稽之談。稍有常識的人都不難理解,撤換了人品與能力不符合銀行行長任職要求的人,換上人品與能力符合要求的人,才是維護銀行穩健經營的必要條件。
時至今日,難道不需要對種種陳規陋習作出深刻的反思嗎?銀行負責人出了這么大違規行為,這些大股東的代表不閉門思過,反省他們如何把不稱職的人任命到銀行管理者的崗位上,從而置公眾存款于危險之地,反而固執己見,一錯再錯,真是匪夷所思。
吸收過剩流動性能指望傳統銀行嗎?
《財經》網絡版 2007年7月3日
【背景】目前,各部門正在多管齊下、發揮政策合力,以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央行采取了包括調整準備金率、利率和匯率,發行央行票據等多項措施,財政部宣布下調和取消大批商品出口退稅率,證監會對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開閘等,但政策效果還有待觀察。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認為,解決國內流動性過剩問題,關鍵在于放松金融管制,盡快發展非銀行的金融機構、非銀行的金融產品,依靠傳統銀行體系或單純的貨幣政策調節,并不能達到吸收過剩流動性的效果。
目前國內流動性過剩有兩大源頭,一個是銀行信貸,一個是居民儲蓄存款。僅僅依靠貨幣政策難以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如果銀行發放更多的貸款,降低貸存比,那么由此產生的新貸款將重新進入銀行體系,中國銀行體系之間過剩的流動性僅僅靠貸款是沒有辦法吸收的。
解決流動性過剩要推進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改革。要進行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就必須放松行政管制對于金融體系的行政管制,降低準入門檻,使非銀行機構能夠有生存空間,能夠不斷地發展壯大,能夠分流銀行的儲蓄資金,通過其他途徑,把儲蓄配置到實體經濟,轉換為投資。
(以上內容詳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意見領袖”欄目)
本欄目近期重點提示
余永定(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所長)
如何避免國債對金融市場的沖擊
李來來(北京環境發展研究所所長)
應對氣候變化如何告別“頭痛醫頭”?
管濤(國家外匯管理局綜合司副司長)
調整巨額順差就要限制出口嗎?
安體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現在停征利息稅為什么是“恰逢其時”?
蔡昉(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經所所長)
政府如何干預最低工資
展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主任)
“不利于緊急處置”的信息能不能報道?
胡祖六(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
在華跨國銀行可能面臨什么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