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大學生人數的迅速增長,昔日平靜的大學校園不再安靜,正在成為商家掘金的必爭之地!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在大學校園里尋找商機,帶動了校園營銷的日益活躍,同時也涌現出像新鮮傳媒這樣的專業校園營銷機構。
新鮮傳媒是中國大學生群體這一細分市場的品牌行銷創建者。“得校園市場者得天下!”新鮮傳媒的創立者、新鮮傳媒總裁中展如是說。
企業的營銷新戰場
根據新鮮傳媒的數據,僅2007年,就有560多萬新生走進大學校園,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已有2000多萬,相當于德國人口的四分之一或者英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早在2004年,就有調查公司對全國10個大中城市進行深入調研,調研結果顯示,每年每個大學生的平均消費在9000元左右。這個費用是根據筆記本電腦、手機、生活費、日常消費(服裝、化妝品)等消費平均計算得到的,不包括學費。估計每年“非學費”和“非食宿”等消費性市場容量可達到630億元。
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
這也是一個勇于嘗試并且接受新事物的群體。無論是健康的100%純果汁飲料、新興的功能飲料,還是MP3、數碼相機、掃描儀等數據科技新產品,大學生群體的消費力都很強勁。一個品牌,在具有良好品牌內涵的情況下,通過合理的營銷手段,是可以在大學生群體中較好地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忠誠度的。
在國外,這個營銷新戰場已經頗受關注。不久前,有消息稱微軟向Facebook示好,欲以3億~5億美元投資該公司,占有5%的股份。Facebook網站創始于哈佛大學,以服務大學生為主要業務,具有一個十分龐大而穩定的注冊用戶群。根據2007年9月的數據,該網站在全美網站中排名第9。Facebook的成功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校園媒體。
很多企業也嗅到了這個市場的強大魅力。方正每年舉辦的大型市場活動,像“方正縱橫四海,驚喜十面埋伏”、“贊助北極科考”、“贊助珠峰測量”等都會有相應的校園推廣活動。“校園市場的戰略意義在于它是未來的潛在市場,校園市場在方正整個戰略規劃中處于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方正科技銷售平臺筆記本產品業務部高級總監劉巍說。
在國內,做食堂廣告的信語通、舉辦校園活動的華人英才網、做校友錄的Chinaren、搞交友活動的校內網,也都做得有聲有色,不過似乎還停留在散兵作戰階段,整合的方式以及賦予更多科技含量的營銷手段,還鮮有出現。
但市場的機會,似乎容不得太多時間去尋找合適的商業模式去填補。
換一種思維方式
作為中國最具實力的校園營銷專業機構,經過3年的積累,從2004年創立至今,新鮮傳媒已經形成了活動營銷、數據庫營銷、互動營銷、自有媒體雜志等一系列業務模塊。中展認為,“換一種思維方式”是校園營銷的精髓。而新鮮傳媒對于校園淘金,自有一套方法。
首先,提供更為精準的用戶定位。
現階段,企業在校園開展推廣活動,一方面借助社會媒體在校園的覆蓋;另一方面,主要是通過校園免費派發試用裝,以及各類巡展和校園活動來開展校園推廣活動。
然而,通過社會媒體影響大學生的性價比不高,而且往往并非企業主觀針對大學校園的行為;免費派發可以讓大學生直觀地感受企業的產品,但是除非產品具有獨特性和較強的針對性,否則通過試用吸引到的消費者比例也不高;巡展和各類校園活動是企業運用較多的方式,它能夠給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同時增強互動性和體驗性,但是傳播的人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對此,中展說:“企業應該提高對校園媒體的利用,從而更加準確地覆蓋大范圍的受眾人群。最初做新鮮傳媒,我們定了兩個原則:一個是除了校園以外的事情我們不做,以保證專業性;其次是,不做直接收學生錢的服務。這些年我們都堅持下來了。”中展的思路是培育市場,而不是榨取市場,他看到了這個群體的長遠價值之所在。
有些網站做活動,在網上征集一些人,可是這些參與者是否是品牌所需要的人、參與活動有沒有效、落實效果如何,都不好說。很多人把自己的用戶定位為都市動力人群,即所謂白領。可哪些人算白領,卻是一個問題。而新鮮傳媒的用戶群很簡單,就是在校的2000多萬大學生,集中精力把校園營銷做深、做透。
其次,建立更為有效的整合模式。
營銷的意義,不再局限在以往校園兜售商品的形態,而需要一種整合的力量,發揮整合的效應。線上和線下營銷相結合,用活動帶動廣告,形成一種互動的效果,是新鮮傳媒的撒手锏。大學生群體是一個十分活躍的群體,這必然意味著校園營銷是一種多渠道的營銷,校園活動只是校園營銷的一個最貼近大學生的環節。
線上宣傳,新鮮傳媒有自己的電子雜志,對各種校園BBS等有一套系統的宣傳方法。而面對還處于不規范狀態的校園活動,新鮮傳媒積累了很多和校方溝通的經驗,以確保線下活動的營銷效果。
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的馬旗旌指出,大學生智力水平較高,一般比較低端的促銷手段不會對他們產生太大的吸引力,因此企業在進行校園營銷時,要特別注意互動,很多網絡公司的廣告卻缺乏互動性。而新鮮傳媒會利用一個活動事前擴大影響,然后再進行媒體宣傳。通過這種整合營銷,較好地解決了網絡公司所面臨的如何互動的問題。
鎖定營銷價值
當然,學生的錢也不是那么好掙的。大學生是一個高智商的消費群體,購物行為最為多樣化。正如中展所說,他們具有較強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又具備較強的信息搜集能力,因此,在消費時會追求信息上的對稱,從而會規避企業廣告和促銷。企業用單純的降價、發傳單等傳統營銷方式,很難被這個群體所認同。
另一方面,要順利進入校園,在政策方面也有諸多限制。中展坦言,和學校打交道并不容易,學校根本上還是一個教育機構,為了保證校園環境的相對清凈,學校對校園營銷設置了很多限制措施。學校的組織關系也有其特點,很多企業對此并不清楚。多方牽制,在利益主體方面也容易發生一些小摩擦。“大家都知道做活動要交錢,可是把錢交給哪個部門、交多少合適,很多企業都不知道。”中展說。
面對挑剔、敏感的大學生群體和尚不規范的校園營銷環境,企業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很多企業看到了校園市場的價值,但是不少企業費盡周折卻摸不著門路,收效甚微。
對此,南開大學商學院白長虹教授認為,針對大學生營銷價值的不同層面,企業的校園營銷也應該有不同的訴求點:餐飲企業、食品企業、語言、培訓企業、網吧、網絡游戲公司、電影院、影視公司等主要抓住的應該是大學生現實性的價值,滿足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如文化、學習、生活、娛樂、休閑、興趣等。
而針對未來增長性價值的企業,如中國移動的“M-ZONE”、聯通的“UP新勢力”等校園推廣活動,在滿足大學生校園階段消費的同時,通常著眼于培養未來的潛在高質增長人群,在大學生心目中建立品牌忠誠度。
很多推出新科技、新概念、新產品的企業,如電腦廠家和數碼企業等,首先會在大學生群體里推廣,通過影響大學生來影響大學生的朋友家人等群體,鎖定的是大學生的社會引領性特征。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合做校園營銷。“大學生群體和非大學生群體總量上相比市場并不大。所以校園營銷更多地應該放在品牌的培養和情感的培養上,擴大銷量決不是企業長期進行校園營銷的目的。因此,校園營銷的門檻還是很高的,對于一些實力比較弱的企業,并不適合做校園營銷。”馬旗旌說。
“校園市場還不規范,但同時充滿著很多機會。進入校園市場的專業機構和企業都在摸索,但相信近兩年會有很大的變革,行業領軍企業也會很快形成,我們要做中國的Facebook。”中展對于校園營銷的前景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