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耳聞俄羅斯兩位功勛院士B.И.維佳平和Γ.Π.茹拉夫列娃主編了一本頗具特色的政治經濟學教材,但苦于沒有中譯本,遍尋不得。終于在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張仁德、李元亨教授等人的不懈努力下,這部長達七十九萬字的理論經濟學中譯本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了。該教材是蘇聯解體后的第一本“政治經濟學”教材,也是俄羅斯轉軌十五年來我國翻譯的第一部、至今也是唯一的一部俄羅斯理論經濟學教科書,該書被俄羅斯聯邦教育部推薦為高等院校經濟學專業和方向的學生使用的教材。
這部教材試圖對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進行一次理論上的“新綜合”。我們知道,在理論淵源上,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是同一語,只是到了馬克思時代,經濟學才出現了兩個分支:一個分支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我國又稱“政治經濟學”);另一個分支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在我國又稱“西方經濟學”)。俄羅斯的這部教材取名為《理論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是有其用意的。這里的“政治經濟學”包含兩層含義:一層含義就是指廣義的“經濟學”。教材認為,從經濟學歷史演變來看,經濟學實質就是“政治經濟學”,而“‘經濟’、‘政治經濟學’、‘經濟學’、‘理論經濟學’這些術語的演化取決于歷史的原因,但是,就其本質來說,這只是同一種經常發展變化的科學的名稱而已,是這種科學研究在不同層次上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11頁,以下引自該書只注頁碼)。但教材同時又指出:“現在把‘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名稱改為‘理論經濟學’,并不意味著否定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從教材的整體思路來看,這本教科書第一是要打破流派涇渭分明的界限,在體系上實現統一,在內容上實現互補,在這個意義上,政治經濟學就相當于廣義的理論經濟學;其次表明所闡釋的理論經濟學是以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為指導,恢復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精神,批判地吸收西方經濟學一切優秀成果。
作為一部試圖對經濟學各主要流派進行綜合的教材,首先面臨的就是方法論的選擇與創新問題,沒有方法論的指導,就無法站在科學的立場上把眾多經濟學流派中的思想和方法進行整合。馬克思當年能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首先是他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該教材聲稱在方法論上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傳統,并指出:就一般經濟理論的方法論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主要方法:主觀主義方法、新經驗實證主義方法、純理性主義方法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其中,“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被認為是唯一正確地解決科學問題的方法,它不是建立在經驗實證主義(經驗)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對現實及其發展中的各種現象的內在聯系進行說明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經濟過程和現象會不斷產生、發展和消失,即處于不斷運動之中,辯證法就在于此”(27頁)。教材力圖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下,把現代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同歷史的、現實的問題聯系起來,克服西方經濟學的“黑板經濟學”缺陷。
如果說方法論屬于“經濟世界觀”層面的問題,決定研究者在研究中遵循的原則,那么具體方法則屬于應用工具層面的問題,不同經濟世界觀可以運用相同的分析工具。教材在強調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同時,指出方法論與方法的不同,認為方法是工具、科學研究手段的總和及其在經濟范疇和經濟規律體系中的再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西方經濟學方法可以借鑒,但同時也存在問題,“如果從整體上來評價西方經濟科學,那么,在承認其無可懷疑的成就的同時,也不能不看到,西方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被數學化、利己化,轉向圖式和基本公式以及抽象的推論。這可能會導致過分公式化的危險和經濟理論作為客觀科學的退化”(3頁)。所以,在具體研究方法上,教材并非單純引進了數學模型等形式化的東西,而是借鑒了經濟學中所有有用的范疇、理論和分析工具,它們既包括古典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這些經典經濟學中的分析方法,也包括現代經濟學中的各種流派的新方法,如貨幣主義、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信息經濟學、博弈論、演化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等等。這些方法論的引入,無疑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增添了活力。
體系創新是當前政治經濟學創新與發展面臨的難題,該教材在理論體系創新方面試圖建立一個全新的體系框架,包括市場經濟理論基礎、微觀經濟理論、中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理論和世界經濟理論,這一理論體系既不是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也不是馬克思《資本論》的體系。教材嘗試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把各組成部分之間有機聯系起來,其中,歷史和邏輯統一的方法在理論體系創新中起著重要作用,正如教材中指出的:“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在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們彼此并不對立,而是在統一中運用,因為在一般和總體上,歷史研究的起點同邏輯研究的起點是一致的。”(29頁)這一方法恰恰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方法論特征之一。正是按照這一方法,教材首先闡釋了市場經濟理論的一般原理,之后是研究微觀經濟學,即決定單個市場主體(企業生產者和消費者)行為特點的經濟環境,然后研究中觀和宏觀經濟,即國民經濟體系,最后研究世界經濟,即全球經濟。
本書體系創新的另一點是對“中觀經濟”的引入。在以往的政治經濟學或西方經濟學教材中,都沒有中觀經濟學內容。理論界偶爾也有人用“中觀經濟”的概念,但往往是指市場。該書認為:“經濟理論本身包括宏觀經濟、中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然而,不少作者卻從經濟理論體系中無意識地排除掉了中觀經濟學。其實,區域經濟(中觀經濟)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之間的連接環節。”(387頁)教材不僅在中觀經濟中對區域經濟理論進行了闡釋,還對中觀經濟中的幾個重要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分析,這些領域包括農工綜合體、燃料能源綜合體、軍工綜合體及其他一些分支體系。這樣,市場經濟中重要的、特殊領域的經濟現象,如農業經濟、能源環境經濟、軍事經濟等,首次被系統地納入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其中,很多分析對于我們正處于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來說,具有很大的啟發性。比如在分析農業經濟問題時,提出了“農工綜合體”概念,通過對發達國家農工綜合體的比較分析,認為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農業現代化的組織形式不能依靠農民和農業自身的組織形式,而必須依靠非農業經濟組織的強大支持和帶動,即“在發達經濟國家中,非農領域在農工綜合體生產體系中占優勢,并決定了他們的機構在農工聯合企業中的主導作用”。“對現代農工聯合企業中的非農企業、公司、聯合公司來說,合乎規律的是,經濟活動在越來越巨大的公司(工程項目)中積聚和集中的逐步加強。”(348頁)在美國的農工綜合體的組織形式中,盡管家庭農場的數量占到77%,但它們規模和產值都很小,所以,預計到二十一世紀初,美國將有五十家最大的食品工業公司,控制著部門全部最終產品的四分之三,國內糧食商業全部零售流通額的三分之二,也將集中在批發零售商業的巨大綜合性公司(十家到五十家商店)之中。教材實際上為我們指出了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方向。
再比如關于燃料能源綜合體的分析。能源如石油、煤炭、電力等,是一個國家的戰略資源,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利用燃料能源綜合體對這些資源集約開發、合理利用,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教材從理論上指出:“燃料能源綜合體的特點是,在所有國家都具有非常高的投資慣性。”(362頁)一旦投資開采,就很難抑制投資沖動和開采規模。所以“燃料能源綜合體的發展前景,必須按照兩個階段來加以考察。第一階段是同經濟向市場運動的過渡時期、擺脫危機狀態以及燃料能源資源開采量和生產量的穩定變化相聯系的。第二個階段的特點是,綜合體將在國民經濟所有部門廣泛運用科技進步成果的基礎上,在發達的能源市場和穩定的社會定向結構、生態安全及有效利用能源的條件下運轉。”(363頁)此外,教材還在中觀經濟領域深入分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軍工行業產業化問題,即軍轉民問題,以及科學經濟問題、教育經濟問題、高等院校經濟問題等等,這些都非常具有啟發意義。
很多經濟學教材往往把傳授經濟學原理作為基本職能。一部好的經濟學教材,不僅能傳授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論來認識、解釋復雜的經濟現象,而且要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學術性,開啟學生的心智,激發學生的靈感,使之產生理論研究和創新的志趣。俄羅斯這部政治經濟學教材在對具體理論的闡釋中注重思想性和學術性。在縱向上,教材運用歷史的觀點介紹理論,幾乎每個理論都要交代其思想來源,這體現了教材的思想性。在橫向上,教材對每一個有爭議的理論,都要列舉出各種代表性的觀點,供學習者思考和討論,這體現了教材的學術性。此外,教材還注意挖掘俄羅斯國家的優秀經濟學思想和最新的研究文獻,融入到教材的理論體系中來,進一步增強了教材的思想性和學術性。這些特點在教材的第一篇《經濟理論導論》和第二篇《市場經濟理論基礎》中尤為突出,因為這兩篇內容理論性強,是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思想交鋒較多的部分。
比如,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問題,這是教材必須闡釋的首要問題,也是國內外理論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俄羅斯教材在闡述這一問題時,首先列舉和評論了關于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各種代表性觀點,從重商主義到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再到邊際學派、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綜合派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教材指出,世界大多數現代經濟學家都承認經濟理論是關于資源選擇和人的經濟行為問題的通用科學。但理論經濟學這門科學的對象十分復雜和多樣化,因為人的生存活動是復雜而多樣化的,所以該教材接受俄羅斯經濟學家A.E.多勃雷寧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定義:“一般理論經濟學是這樣一門社會科學,它研究在有限資源(為使用它們會發生競爭)的條件下,人們和集團為了滿足需要(這不能從生理學意義上去理解,雖然這也會發生,而就像不可能同時和完全充分滿足一切社會成員的需要那樣)而在物質財富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方面的行為。”(22頁)表面看來,“把一般經濟理論的對象解釋為研究人們及其集團的行為,并不意味著否定研究生產關系。這同樣是生產關系,盡管這里的重點是關系的客體(生產資料、消費品),以及關系的主體即人。這樣的重點對以社會為目標的市場經濟來說極其重要,目前在俄羅斯進行的改革就旨在市場經濟的形成”(22—23頁)。
由此可見,教材的研究對象本質上仍然是生產關系,只不過不是過去所說的抽象的生產關系,而是與現代市場經濟和俄羅斯經濟有機結合的具體化的生產關系。教材在后面的第九章介紹所有制理論時,進一步印證了這個解釋,教材指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定義中的“有限資源”本質上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因為“所有制關系是由資源的有限性引出來的:沒有某種稀缺性的前提,談論所有制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所有制關系是一種排斥他人享用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的系統”(151頁)。西方經濟學家把所有制僅僅看做人與物的關系,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則把所有制關系看做人與人的關系,并科學區分了經濟范疇的所有制和法律范疇的所有制,強調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社會生產的目的、性質、社會的經濟結構、階級和社會集團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有制理論的深刻性之所在。正是基于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教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本書不同意只有私有制可以成為市場關系的基礎的觀點,“世界經驗證明,發達市場經濟、文明的市場經濟要依靠各種形式的所有制。這是因為,競爭是市場靈魂,而競爭需要大量的市場主體。市場本身對所有制形式是無差別的。但是,所有制形式對各個市場主體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獨立性,他們在自己的經濟活動中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在法律范圍內),并不是沒差別的,對競爭的條件也不是沒有差別的”(152頁),因此,必須辯證分析。在研究所有制理論的過程中,教材引入了新、老制度主義者關于“制度”的各種觀點,以及對所有制的法律形態——產權理論的不同解說。通過這種介紹和探討,教材很自然地把人們引入了制度經濟學的新領域。
再比如,價值理論和價格理論歷來是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分水嶺,正如教材指出的:“價格及其形成機制問題,是經濟理論教程中的一個最復雜而又是最基礎的問題。”(134頁)教材首先從價值規律入手,指出價值規律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并介紹了其內容。然后按照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又介紹了邊際效用理論的起源、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最后,以馬歇爾的價格理論為代表,闡釋了均衡價格的核心思想。接下來,教材就面臨一個問題,究竟如何認識西方經濟學的均衡價格理論問題。教材經過理論分析指出:均衡價格理論只是描述了市場機制中價格的變動過程,但沒有揭示決定價格變動的實質因素,需求和供給決定價格,價格又決定需求和供給,這是一種循環論證;同時,如果量上相等的兩種力量作用的方向相反,他們會相互抵消,供給和需求不再說明任何問題,它們“使經濟學家們陷入了死胡同”。那么,什么是科學的價格理論?教材認為:馬克思的價值、市場價值理論、生產價格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個過程,“馬歇爾理論中的均衡價格形成的所有方法、全部均衡價格的量都可以在市場價值(馬克思的價值理論——作者注)中得到說明”(143頁)。教材在處理這個復雜的問題時,既沒有回避西方經濟學的價格理論,也沒有簡單地把馬克思的價值理論和西方經濟學的價格理論進行拼湊,而是通過介紹西方經濟學價格理論的內容引出其問題之所在,進而通過闡釋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內容,展現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科學性和解釋力。這不僅使人們對兩種理論的性質一目了然,而且能夠進一步思考西方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在何種意義上具有局限性和可借鑒性。
政治經濟學作為理論經濟學,不僅要為其他經濟學課程提供方法論基礎,同時其理論還必須具有現實解釋力,這種解釋力就體現在理論和實際的有機聯系上。我們國內政治經濟學教材存在的比較普遍的問題是理論和實際不能有機結合。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的內容,往往是馬克思的《資本論》體系和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的內容,至多很小的篇幅提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理論,這一理論體系既不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的理論抽象,又與當代資本主義現實有一定的距離,因而,給人的感覺就是理論脫離實際;相反,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基本上是對我國經濟政策的詮釋,這又給人一種缺乏理論體系和深度的感覺。
俄羅斯政治經濟學教材在解決這一問題方面有所進步。主要表現在幾乎在每一章節的結尾,都聯系到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實際,并運用前面的一般原理來加以分析。同時,教材對實際聯系的視野也很開闊,不僅包括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實際,還包括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甚至包括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和事實。
教材雖然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寫的,但并沒有停留在市場經濟一般的闡釋上,而是貫穿這樣一種思想:市場經濟模式是具體的、多樣性的。教材第四章在介紹市場(商品)經濟一般特征時,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指出,“歷史經驗證明,自然經濟形式模式的極大多樣性:原始公社、亞細亞村社、日耳曼公社(馬爾卡)、斯拉夫‘家長制公社’等等”(54頁)。同樣,資本主義發展也是如此,它經歷了歷史演變,從最初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到十九世紀中葉產生所謂的“西方模式”,再到今天多樣化的現代市場模式。這些模式主要包括以德國為代表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混合市場經濟模式;以日本和瑞典為代表的公司經濟模式。這些不同模式意味著現代世界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因此,俄羅斯的市場經濟模式也要符合自己的國情。教材第六章在對市場的內涵、本質的闡釋中,進一步指出:“市場關系的實質可以歸結為在自由、相互協調、補償、等價和競爭基礎上使出售者(商品生產者和商人)的耗費得到補償并使其獲取利潤,以及滿足購買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正是這一點構成市場根本的、本質的特征。商品和貨幣的運動是生產關系的物質基礎。但是,因為市場在一定經濟體制下運行,并發展和轉變成獨立的亞體制,這就不能不形成其特殊性的表現形式(市場關系在經濟體制中的不同比重,勞動的不同組織,市場調節的不同形式、方法和規模等等)。由于市場專有特征的存在(商品的花色品種、市場組織、傳統習慣等等),才使我們有可能談論莫斯科市場、俄羅斯市場、日本市場和其他市場。”(92頁)這充分說明市場經濟模式都是具體的。接下來,教材在第九章闡釋“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中的所有制”內容中,又明確指出:制度變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既包括正規制度也包括非正規制度,而非正規制度受傳統、習俗、文化的影響,其轉變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俄羅斯作為轉型國家,“企圖機械地把西方幾十年間形成的國家—市場比例照搬到這些條件下,既是有害的,也是危險的,因為在所實行的制度中倉促行動會引起倒退”(149頁)。隨后,在第十章“市場經濟中的國家”中,教材在對國家復雜職能分析的基礎上,更加明確地指出:“看來,俄羅斯在建立市場經濟時,不應該盲目地抄襲現有模式(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德國模式、瑞典模式等等),而是應當依據市場關系的一般原理,探索自己的、考慮到俄羅斯特點和歷史傳統的道路。”(172頁)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方法,教材才對中國創造的適合自己國情的市場經濟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目前,我國理論界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模式問題還存在爭論,一些學者受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過分強調市場經濟的一般性,試圖在改革開放中照搬西方發達國家模式。俄羅斯教材給我們的啟示是:市場經濟沒有統一的模式,只有建立符合自己國情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該教材雖然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啟發性,但它仍然是探索性質的,還不能說完全成功。畢竟它是俄羅斯經濟轉軌時期的思想折射,因此還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教材試圖完全拋開經濟學的意識形態性,建立一個超階級的經濟學理論體系,結果使得一些理論和觀點有失偏頗,如對所有制的劃分、對再生產的分類、對國有企業的評價等等;再比如,教材雖然承認市場經濟與所有制沒有必然聯系,但在市場經濟與公有制能否兼容和如何兼容這一重大理論問題上,卻沒有提出深刻的見解等等。但這些瑕疵仍掩蓋不了該教材的特色。
(《理論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修訂本(第三版),(俄)B.И.維佳平、Γ.Π.茹拉夫列娃主編,張仁德、李元亨等譯,陳曉旭校,經濟科學出版社二○○五年十二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