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家到大學校長,又到科技部長,萬鋼首次面對京城媒體暢言未來發展。
2007年6月4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科技部新任部長萬鋼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工作等方面的有關情況,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萬部長此前一直因為海歸部長、科學家部長等特殊的身份倍受媒體關注,會間,媒體除了關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的發布,而大家更為關注萬部長執掌科技部以后的發展情況和對科技投資影響力等熱點問題。
當有記者問到,萬部長《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的投入資金時,他表示了無比的信心。有關于投入的方面,他認為要先從科技部的投入談起,再看其他相關部門的投入以及地方政府和整個社會以及企業的投入。實際上,如果全面的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很大的投入,但是,這個投入要創造一個新的機制。

從科技部在第十個“五年計劃過程當中,現行的投入已經超過25億,這里有對科學的研究,有對技術基礎的研究,還有觀測、技術的開發這一塊。在“十一五”期間,有意識地加強了這方面的投入。“十一五”剛剛開始,目前的第一批的項目當中,已經投入了46億,翻了一倍。
與此同時,比如說發改委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科學院在知識創新工程方面,環保總局在相應的環保技術方面的投入也是相當的大。各個地方的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就更加具體。
而華爾街日報記者的問題非常尖銳,直接質疑中國減排量的問題,萬部長以他親身經歷回答記者:“上海同濟大學我當了四年同濟大學的校長。過去的四年當中,我們從使用電的節約,使用燃料節約,采用新型的信息化管理的節約,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建成了我們的節約型的校園。光是在能源費一項,我們比原來節約了1200萬,將近20%左右。”
作為863計劃燃料電池汽車的首席科學家,燃料電池汽車的問題在所難逃。有記者問:“新能源汽車研究和推廣方面好象走了不少彎路,而且現在的發展方向也不是特別的明確,不知道您對這樣的觀點做什么樣的評價?”萬部長承認:“中國新能源汽車有沒有走彎路,甚至說世界新能源汽車發展當中走沒走彎路?確實走過。比如有的國家開始發展了充電池的汽車,結果后來發現它作為一個長距離開的汽車的話,一直充電不能滿足要求,這也是一個彎路,后來大公司停止了這種做法。”但是,萬部長覺得中國新能源汽車,正是在觀察了很多先進國家在上面所做的一些對新能源汽車探索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總結起來,萬部長有三個感受。推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第一重要的是國家政府的引導,而科技投入就是一個引導。還要有相應的政策,比如說減少它的銷售稅,實行燃油稅的政策,要鼓勵去研發這種汽車,這是國家引導的作用。
第二個是企業的積極性,萬部長在走訪一些企業后,今年4月份組織了一項對全國承擔的課題做了一個走訪調研,他很高興的看到國內的大型汽車企業已經把節能新能源的汽車作為發展的戰略。第三個很重要的就是學習外國的經驗。不管是正面的經驗還是負面的經驗,中國都要學習和參考,來按照中國自己的國情,給所有不同的新能源的汽車,尋找到最適合的市場,這樣的話就能很快的推進產業化。
對于目前身份的變化,也是記者最為感興趣的。作為35年來第一個出任國務院組成部門正職的非中共黨員的人士,怎樣來協調行政首長負責和黨委決策關系呢?
萬部長直言,是4月27號由總理提名,由人大常委會批準,然后擔任了科技部的部長。他認為這是我們國家政治民主建設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舉措。當然,對于自己說起來,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萬部長雖然當過科學家,也做過工程師,也做過大學的校長,但是,政府部門的工作經驗確實還是不足的。所以,在工作當中要向我的同事們,特別是科技部的同事們學習。
第二,在多黨合作方面萬部長還是很有一些經歷和經驗的,因為作為校長的時候,就是為數很少的幾個中國的不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校長。萬部長和黨委書記的合作,和行政班子、黨委班子的合作很順利、很平順,形成了工作機制,作為行政首長必須對學校的發展承擔責任,來行使他在發展當中的權利。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決策絕對是一個民主決策,一個集體的決策,一個科學的決策。在這個時候,在這個點上和更多的同志們,黨內、黨外的同志們共同探討一個學校、一個部門的發展,這不光是一個非黨員的校長,就是一個黨員的校長也必須這樣做。
作為國務院的一個行政部門,一個部的行政首長,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來努力地把這個工作推向前。同時在工作當中積極貫徹集體決策、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的方法,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來創造一個新的合作機制,這是對權利的認識。
但是,權利并不是給個人的,具有這個權利的人要承擔它的責任,就是為了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了把國家經濟的推向前進,為了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清潔發展,作出努力。而作為一個行政首長,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共同推動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這才是真正體現一個部門領導的權力的一個最重要的關鍵。
萬部長最后說:“以后我們會經常碰到這樣的與媒體見面的機會。我現在只是表示我自己的態度,我總覺得國家的發展一定是大家一起來做,大家一起來推向前進,所以,這方面我的前任徐冠華部長給我做出了很多的表率,我們一定要努力,鞠躬盡瘁為我們國家科學事業作出我們的努力。”
科技部部長萬鋼關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發言(全文)
上午好!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工作等方面情況。這個主題也就是我們今天要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的主要內容。此《專項行動》的簡本已提供給各位記者朋友。有關《專項行動》的中英文全文,大家可以登錄科技部網站查閱。下面,我就編制這個《專項行動》的背景、過程和主要內容向大家做一簡要介紹。
大家都知道,全球氣候變化正在對世界各國產生日益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先后簽署和批準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多次指示要重視和加強氣候變化工作。十多年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加強氣候變化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去年初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把能源和環境確定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領域,把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明確列為環境領域的優先主題之一,表明國家把氣候變化領域的科技研究與開發放到了一個突出的重要位置。
科技部還聯合國家有關部門,歷時4年編制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于去年12月正式發布,這是我國編制的第一部有關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國家評估報告,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今年5月30日,國務院批準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這一方案是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頒布的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為了有效落實《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任務,同時也為《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實施提供科技支撐,統籌協調我國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全面提高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能力,我們組織編制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專項行動》的編制工作于今年3月初正式啟動,科技部組織召開了一系列研討會和座談會,與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和財政部等二十多個相關部門進行了深入討論,先后五易其稿,并向國務院領導同志作了匯報,得到了大力支持,最終定稿,今天和各位見面。
《專項行動》包括五個部分的內容:一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形勢及其對科技工作的迫切需求;二是我國氣候變化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三是《專項行動》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四是重點任務;最后是推動《專項行動》實施的保障措施。
《專項行動》的實施將遵循四個“相結合”的原則,分別是:政府主導與企業參與相結合,技術突破與對策研究相結合,近期需求與長遠目標相結合,整體布局與分工實施相結合。
《專項行動》提出了到2020年中國氣候變化科技工作要實現的六大目標:氣候變化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重點行業和典型脆弱區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明顯增強;參與氣候變化合作和制定重大戰略與政策的科技支撐能力顯著提高;氣候變化的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科研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科技人才隊伍的水平顯著提高;公眾的氣候變化科學意識顯著增強。同時,《專項行動》還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間國家氣候變化科技工作要實現的階段性目標。
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氣候變化科技發展需求,《專項行動》明確了四個方面的重點研究任務:一是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二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開發,三是人類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和措施,四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與政策,還有就是普及和推廣。
女士們、先生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歸根到底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我們相信,《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的發布和有效實施,必將對中國氣候變化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也對國際社會保護全球氣候的共同行動做出我們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