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對監管帶來的挑戰、IMF份額改革和人民幣升值壓力,成為IMF總裁拉托最后一次主持的世行IMF年會的主要議題
“過去幾個月,我們經歷了信貸市場的一場地震。對多數人而言,震中遙遠,僅聞之于報章。但地震過后,余震仍存,我們將逐漸感受到這次震蕩的充分影響。”10月2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羅德里戈拉托在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閉幕前發表演講說。
毫無疑問,剛剛經歷的這場由美國次級房貸抵押債券危機引發的金融市場動蕩主宰了今年年會的主題。就在年會召開前幾天,IMF在其最新公布的《全球經濟展望》中,將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了0.4個百分點。此前,IMF對2007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計是5.2%。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全球經濟是否處于一個拐點。”在他離開IMF總裁職位前的最后一次演講里,拉托為全球經濟的下滑風險敲響警鐘。
“真正的不確定性來自下行風險。信貸市場的動蕩警示我們,不能將近些年溫和的經濟環境視為理所當然。” 拉托說。
金融創新挑戰監管能力
美國次貸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震蕩讓IMF的官員們認識到,金融創新和證券化在促進風險多元化、提高市場效率的同時,也給監管機構帶來了挑戰。
“金融系統的新發明就像是從瓶子中逃逸而出的怪魔,令人難以領會、理解。”IMF執行董事會主席、意大利財長托馬索派多亞-夏歐帕(Tommaso Padoa-Schioppa)在10月20日年會開幕當天舉行的記者吹風會上說,“對監管機構來說,甚至對那些創造了這些新的工具和產品的金融機構來說,都有必要去更好地理解這些衍生工具在市場上是如何運作的。”
在閉幕會發言中,拉托也總結了IMF作為全球金融監管機構從中得到的教訓。拉托認為,這次信貸市場危機爆發,部分歸咎于新的結構性信貸工具的風險狀況不透明。
拉托警告監管、評級機構今后要留意“表外風險”——一些金融創新表面上將風險轉移出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但實際上,這些風險改頭換面之后又以其他形式重新回到表上。
拉托還建議,監管機構在評估銀行資金流動性時,意識到現在銀行越來越依賴證券市場融資,而這加劇了銀行在應對流動性風險時的脆弱性。他認為,面對金融風險的全球化蔓延,不僅一個國家的監管機構、央行和財政部要加強合作,國與國之間也應攜起手來,共同應對危機。
“少數幾個國家固然可以合作提出監管改革方案,但它們并不能代表所有受影響者,因此落實起來非常困難。”拉托說,“面對金融市場監管、全球失衡、危機防范、減貧、貿易改革、人口老齡化、全球變暖這些挑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集團能獨自強行改變現狀、解決問題。而一個與時俱進的、具有合法性的基金組織,可在所有這些領域做出重大貢獻。”
IMF制度改革
在表達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動蕩擔憂的同時,拉托也在這次年會中反復強調“一個與時俱進的、具有合法性的基金組織”,可謂弦外有音。
二戰后成立的IMF成立最初的目的,是加強成員國貨幣政策協調,避免幾大分裂的貨幣單元競爭性的貨幣貶值。和同一時期成立的世行一起,歐美國家提供了建立這兩大機構的第一筆資金。因此從一開始,這兩大機構的控制權就牢牢攥在歐美國家手中。歐盟和美國之間也有著一個默契的“君子協定”,即世行行長由美國人擔任,IMF總裁由歐洲人把持。
在過去60多年時間里,IMF和世行促進了全球發展和穩定,但現在這兩個組織正經歷動蕩,合法性和信譽不斷受到挑戰。今年5月,世行前行長沃爾福威茨因“女友丑聞”案被迫辭職,引發世行信譽危機,而世行董事會接受美國總統布什任命通過美國前副國務卿佐利克接替沃爾福威茨出任世行行長,也引起了不大不小的爭議。不久,適逢拉托忽然宣布因“個人原因”將于今年10月底辭去IMF總裁一職,接替他的是另一位歐洲人——法國前財長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
“在二戰后和冷戰期間,這(歐美控制兩大組織)也許是明智的選擇,但現在看起來已經不合時代要求。”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里費爾(Lex Rieffel)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說。
IMF現行的籌款、投票及決策等機制遵循“一美元一票”的老原則,成員間并沒有事實上的平等。里費爾認為,這種投票制度有利于慢增長、高收入的工業國家,卻不利于快增長、中等收入的新興市場國家,譬如中國、印度和巴西。而根據最新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在美國陷入次貸泥潭的這半年里,正是以中國、印度、俄羅斯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拉動了世界經濟增長的步伐。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李勇也在今年IMF年會上指出,發展中國家在世界GDP中所占的份額和它們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增長。發展中國家不應當再被排除在重大決策之外,世行和IMF關起門來決策的作法必須改革。
IMF總裁拉托2004年一上任就感到了改革的緊迫性。他當時提出“兩步走”的改革方案:第一步,給份額低估最嚴重的少數國家特別增資;第二步,是修改份額計算公式、增加基本投票權、改革總裁遴選程序、改變執行董事會的結構和規模等。
在去年9月舉行的新加坡年會上,“份額改革”正式啟動,嘗試性地通過了對中國、韓國、墨西哥、土耳其四國的特別增資方案。其中,通過增資,中國在基金組織中的份額從2.98%上升到3.75%。
IMF執行董事會主席派多亞-夏歐帕在發布會上,對過去一年的份額改革進程表示樂觀,認為取得的進展足以在明年4月12日——下一次執行董事會會議召開之前——確定改革計劃的重要要素,以便在2008年秋季的年會上最終通過。
IMF執行董事會表示,第二步改革應該“進一步增加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作為整體的投票權”,并建立在一個更易操作和透明的份額計算方法上。在當天發布的公報中,IMF執行董事會表示,新的份額計算公式應包括以下諸項——國內生產總值(GDP);基于購買力平價(PPP)而非僅僅是匯率水平(market exchange rates)來衡量各國GDP;用一個壓縮因子(compression factor)來調和經濟規模的影響。
另外兩個改革的重要因素包括提高基金組織的總份額,以及提升低收入國家在基金組織中的聲音和代表性。就前者而言,IMF執行董事會表示將增加10%。
斯特勞斯-卡恩在自今年夏季被提名擔任IMF總裁以來首次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他11月1日就職后將繼續推進IMF的大規模改革,以便使其能夠適應“世界新的力量平衡”,并能適應近來沖擊全球金融市場的“新型金融危機”。
這位法國社會黨人還建議歐洲、俄羅斯和其他國家放棄一部分自己的表決權,以確保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能夠獲得更加公平合理的代表權。
除了領導權的爭議,還有不少專家批評兩大機構工作低效,定位不明確。
里費爾說:“世行的工作方式如同用錘子擰螺絲釘那樣不得法,而且錘柄太長,被太多專家把持。世行要想高效,必須貼近它要幫助的人群,把握時機,做一把螺絲刀而不是大錘子。”
人民幣升值呼聲不減
“中國”是今年年會被廣泛關注的一個關鍵詞。
IMF在《世界經濟展望》中寫道:在西方極力應對金融市場混亂的時候,世界經濟的增長越來越取決于三個主要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和俄羅斯。
200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高達11.5%。印度和俄羅斯的增長也依然強勁。過去一年里,僅這三個國家就占全球增長的一半。
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廣泛影響也在這次年會上得到再度認可。即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貧困地區財政部長媒體吹風會上,“中國”也被頻繁提起。
傳統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及國際經合組織中的“發展援助委員會”中的22個國家是發展援助輸出主體。但最近15年里,中國上升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外匯儲備突破1.3萬億美元,使得中國政府向非洲發展中國家施以經濟援助成為可能。截至2005年底,中國累計對非洲投資額達62.7億美元。中方投資項目分布在49個非洲國家,涉及貿易、生產加工、資源開發、交通運輸、農業及農產品綜合開發等多個領域。
IMF認為,撒哈拉以南非洲赤貧地區正在經歷他們自獨立以來經濟發展得最好的一段時期,而這一地區經濟的前景是與亞洲經濟的未來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如果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放慢,將對全球商品需求和價格造成直接影響,包括這塊地球上最窮困地區。”
但是,在中國外匯儲備和國際影響力穩步增長的時候,發達國家對人民幣加速升值的呼聲也在提高。
在10月19日舉行的七國財長會議上,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意大利、日本、法國和英國的財長們再次敦促中國政府“盡快讓人民幣加速升值”。IMF也在《世界經濟展望》中強調,提高匯率靈活性將為改善貨幣控制提供更大空間。報告建議中國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匯率向上變動的靈活性,采取措施改革匯率體制和刺激消費,“這不僅有助于中國重新實現需求平衡,并會讓全球失衡得到有序調整。”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還特意在IMF和世行年會召開前一天舉辦了一場“中國匯率政策研討會”,召集了300多位美國匯率專家、各大投行的經濟學家和剛剛趕至華府參加周末年會的官員和媒體,在全天九小時的緊張議程中,專門探討中國的匯率政策和外匯儲備管理。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在研討會上作了重要發言。她說:“我知道這里很多人很著急,但改革有時快不得。東歐改革是快,但傷害了經濟,用了十多年才恢復。現在中國這么大的經濟實體,如果匯率改革不平穩,對自身和世界經濟都有害。”
針對外界的壓力和爭議,吳曉靈解釋道:“事實上中國政府也不愿意看到對美貿易的高順差。因為外國在中國投資收益率要大大高于中國投資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但是,人民幣匯率變化對減少貿易順差的作用十分有限。”
吳曉靈指出,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順差是中國內部經濟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多余的產品必須出口,才能實現整個經濟的平衡。因此,中國政府現在的主要任務不是控制匯率,而是調整經濟結構。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李勇也在10月22日的IMF年會發言中,敦促IMF放棄收緊對人民幣匯率制度監督的作法。他說:“我們認為,IMF的匯率監督應當集中在了解一個成員國的匯率機制是否與該國的中期宏觀經濟政策相一致,而非該國的匯率水準。”他還希望IMF能尊重成員國在選擇自己的匯率機制方面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