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并非不平等問題的根源。真正的教訓是很多發(fā)展中國家應該在提高教育質量和其普及度上下大功夫,特別是針對那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兒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即將公布一份報告。其技術性分析部分此前已公開。這份報告顯示,過去20年中,在大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全球化的發(fā)展都大大加劇了其不平等的程度。
媒體提前獲知了這一報告對全球化和不平等之間關系的論斷,并稱之“為反對全球化者提供的武器”,“此報告是IMF對全球化的不尋常的負面陳述”(《華爾街日報》10月10日第9版)。
但是,仔細評估報告中關于收入和不平等的關系可以發(fā)現(xiàn),關于全球化對發(fā)展中國家在多數(shù)方面的影響,這份報告都作出了樂觀的評價。
報告分析了超過50個國家的收入和不平等狀況,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這些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人均收入都大幅增長。
雖然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包括那些最底層的人群)的收入都在增長,但是技能水平不同的人群收入增長的差別很大。對于高技能和高收入人群,收入的增長更快。其結果是,不同形式的不平等問題在發(fā)展中國家惡化。
為了解釋這些現(xiàn)象,IMF報告的作者將全球化深入的作用分解為三個維度——世界貿易的擴大、外國投資的增長和現(xiàn)代技術轉移的增加。他們認為,全球化以上三個維度的作用中,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人均收入都能提高。
國際貿易理論認為,相對貧窮的國家通過貿易可以使低技術含量工種的相對收入增加,因為相對富裕的國家需要來自窮國的使用大量廉價勞動力的產品,例如紡織品等。而報告的證據(jù)明顯支持這樣一條貿易理論:貿易的擴張本身有助于在發(fā)展中國家內部降低收入的不平等。
不過,全球化對不平等的最重要影響來自現(xiàn)代技術的轉移。來自發(fā)達國家的證據(jù)表明,高技術行業(yè),例如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都青睞受過良好教育的和高技術的工人;用經濟學的說法就是,這些技術是以知識技能為基礎的。
這種技術進步帶來的影響被用來解釋過去30年中,美國大學畢業(yè)生和其他人群之間收入差距的大幅擴大。
同樣不難理解,IMF的研究發(fā)現(xiàn)類似的技術“歧視”也出現(xiàn)在國際技術轉移中,這加大了發(fā)展中國家內部的技術和非技術工人的收入差距。或者說,外國直接投資(FDI)也是“技術歧視的”,所以過去25年來FDI的增長,對發(fā)展中國家內部的不平等也有貢獻。更發(fā)達的資本市場也有類似的加劇不平等的作用。不過,報告中的證據(jù)表明,外國投資和資本市場的自由化雖然對不平等有明顯的影響,但比技術轉移的作用小得多。
全球化帶來的技術和非技術工人間收入差距的擴大,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如果其他方面不變,那么我們不妨接受收入差距擴大不好的觀點。但是在IMF的報告中,其他方面的結果是不同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收入差距擴大,顯示受過更多教育的人收入增長要快得多。IMF報告清楚地顯示,一般被認為屬于貧窮且受教育很少的人群的生活也發(fā)生改善,他們有更多的收入可以花在食品、住房、醫(yī)療和汽車等他們需要的東西上。這種在收入分配的低端發(fā)生的生活水平改善,應當被視做全球化帶來的好處之一。
從本質上講,教育程度不同而擴大的收入差距,反映了教育投資回報的增加。批評全球化的人很少會說,全球化給發(fā)展中國家的本土投資者帶來的金融資本或者實體資本回報的顯著上升是壞事。那么,我們怎么能夠因為教育和本土人力資源的回報上升而抱怨全球化呢?人力資本投資的更高回報和廠房設備的更高回報一樣,都意味著經濟體生產力的提高,這是不論富國和窮國都應該歡迎的。
不過,拉丁美洲、非洲甚至亞洲一些國家的政客和知識分子嚴厲地批評全球化及其影響。我認為,那些對全球化批評得最激烈的國家基本上都沒有做好本國的教育。對那些通常沒有機會接受中學教育——更不要說大學或者其他形式的教育——的貧窮家庭,在教育和其他人力資本方面的更高回報對他們來說好處甚微。
IMF報告和其他研究的經驗是,全球化并非這些嚴重問題的根源。真正的教訓是很多發(fā)展中國家應該在提高教育質量和其普及度上下大功夫,特別是針對那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只有這樣,這些家庭才能享受到貿易擴大和資本、技術流入增加給教育帶來的更高回報。
作者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