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能再繼續聽任企業將大量的個別成本轉化為社會成本,不能聽任這些企業從對全民利益的侵害和掠奪中獲取其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利潤。
具體地說,就是要加快建立規范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環境保護制度,并強化執法力度,同時加快推進資源的市場化改革,建立更能反映市場供求的資源價格體系
企業盈利增長是分析中國經濟形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因為對中國企業當前盈利水平作出的判斷,會對宏觀調控政策的制定、產業政策的調整、資本市場制度的設計等諸多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所以對此能否作出客觀、準確的判斷,關系重大,不可輕視。
統計指標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兩年間,中國企業盈利增長非常強勁,也構成股票等一系列資產價格猛漲的基本面支持因素。但是,這些數據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真實?當前對這個敏感問題的意見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那么,中國企業盈利增長的可靠性如何?發展趨勢如何?
我認為,中國企業盈利水平如此之高,從根本上說是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生產力的提高;既有制度改革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也有技術創新的不斷升級。這是可喜的、必須充分肯定的一面。但其中的虛增因素不容忽視。在某些領域這些虛增因素表現出來的泡沫是很嚴重的。以下列舉幾項,不一定完整,但確實是值得決策層、企業界高度關注的。
企業社會保障成本外部化——企業社會保障支出過低,將相當大的應由企業支付的個別成本轉化為由社會,或者說由國家,或者更明確地說由全體人民承擔的成本,而體現為企業盈利。企業的工資水平主要應由市場決定(最低工資標準的制定當然是政府的職責),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的低工資(與從事農業生產的影子工資相比又是高工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是毫無爭議的。但低工資并不能也不應該意味著對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否定。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起步已經晚了,進度也不能令人滿意。包括退休、工傷、醫療等在內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遠未成型,數量距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相差更遠。這種由于政府沒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而形成的企業低成本和高盈利,屬于泡沫范圍。
企業環保成本外部化——目前,中國環保制度正在起步建設階段,無論是環保的法律制度還是實施此法律制度的司法體系和行政體系均很不健全??傮w來說,企業的排污成本遠遠低于治污成本,以至于相當數量的企業選擇排污而不是治污。這些企業的排污,即對公共環境資源的使用,遠遠超出并不高的國家標準。企業排污形成對環境的污染,其當期的影子成本和將來治理污染的成本都轉移給社會承擔。這就形成很低的企業排污成本和高額企業利潤。這種由于政府沒有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制度而形成的企業低成本和高盈利,也屬于泡沫范圍。
資源價格偏低——計劃經濟年代,資源價格被人為壓低,以便將資源產業的利潤轉移到制造業。這種資源價格過低的格局現在已經有了很大扭轉,但離市場經濟的目標仍然相差甚遠。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資源的價格改革,由于種種原因推進緩慢。有些重要資源如水、土地的價格比其市場價值低得多。資源價格因素對企業特別是制造業、房地產業的利潤水平有重大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國有資源價格是國家利益的表現形式之一。低價購買國有資源而產品則按照市場價格出售,相當于把國家或全民的利益轉化成企業及其股東的利益。這種由于資源價格改革尚未到位而形成的企業低成本和高盈利,也屬于泡沫范圍。
折舊水平偏低——折舊是資本回收的重要渠道,是企業資本更新和保持未來增長的重要因素。折舊水平偏低會從賬面上提高當期利潤,但未來再投資潛力會受到損害。中國舊的稅收制度和財務制度就是通過壓低折舊水平來體現企業經營利潤的。雖然30年來已有很大改進,但與成熟市場經濟中的跨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的折舊水平要低得多。造成折舊水平偏低的原因既有稅收制度上的因素(比如技術折舊的政策尚不健全),也有企業管理人員決策機制的因素(比如管理人員的薪酬只與企業當期利潤掛鉤)。無論是何種原因,這種由于低折舊水平而形成的企業低成本和高盈利,也屬于泡沫范圍。
研究開發費用支出太少——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的支出是企業長期發展的生命線。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相當高,大型企業都在10%以上。中國除極個別企業,與此相差甚遠。減少、壓低研究開發費用支出當然可以提高企業當期利潤,但會喪失未來發展潛力,特別是長期戰略性發展的潛力。造成研究開發費用支出太少的原因既有股東方面的因素(比如追求短期回報和股價),也有企業管理人員方面的因素(比如任期制)。但無論是何種原因,這種由于研究開發費用支出太少而形成的企業低成本和高盈利,也屬于泡沫范圍。
以上五大因素形成了中國企業盈利水平的巨大泡沫。有相當多的一批企業盈利已經形成了泡沫,還有一批則產生了潛在的泡沫。泡沫的總量有多大是難以計算的,但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的關注。當然,一個企業有沒有泡沫、泡沫大小、是已經發生的還是潛在的,取決于這個企業的具體情況,但即使一個企業沒有泡沫,它也不可能不間接地受到其他有巨大泡沫企業的影響。
對中國當前企業盈利水平的泡沫作出如上判斷,并不意味著我們對中國企業前景的展望是悲觀的。正如上述分析,形成泡沫的原因既有政府方面的,亦有企業方面的,而消除這些已經發生的和潛在的泡沫,政府和企業都有資源來實施應對之策。如果應對得當,就可以消除掉這些泡沫,恢復企業盈利的正常的、健康的水平。
從企業角度來說,有相當多的一批企業賬面盈利水平很高。這些企業完全可以根據現有的法律政策空間將折舊提足;同時在對企業戰略發展制定明確目標的前提下大幅度地增加研究開發投入,為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后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做儲備。
這樣做,表面上看當期或近期利潤水平會下降,但這會消除企業盈利水平泡沫,保證企業長期健康發展,也保證股東的長期穩定的回報。
當然,關鍵的應對之策還是在政府手中。
政府不能再繼續聽任企業將大量的個別成本轉化為社會成本,不能聽任這些企業從對全民利益的侵害和掠奪中獲取其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利潤。具體地說,就是要加快建立規范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環境保護制度,并強化執法力度,同時加快推進資源的市場化改革,建立更能反映市場供求的資源價格體系。
這些措施就是強制性地加大企業個別成本,增加政府稅收,但這些成本只是強制企業承擔其本應承擔而沒有承擔、轉化為社會成本的那一部分。由于多年來所形成的這部分成本數額巨大,企業不具備足夠的資源來全部承擔。政府必須而且也有能力提供一部分資源,這就是減稅。2008年實施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已經在所得稅領域大大減輕了企業負擔,政府應該加快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同時營業稅領域的改革亦應提上議事日程。
通過有增有減的稅制結構調整,政府可以保持總體財政收入繼續穩定增長,在提供一部分資源的同時強制企業消化已經發生的和潛在的泡沫。這是不可不采取的應對之策。
作者為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