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改革必然是持久戰,其難度甚或超過“國企改革”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事業單位一直是改革的重要議題。
中國現有事業單位120多萬個,涉及近3000萬人,匯集了中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專業技術人才,擁有數萬億元國有資產。這些單位主要提供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公共服務,是中國最大的公共服務部門,消耗了地方財政一半以上的支出。近年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現有事業單位問題越積越多,改革日益緊迫。
2003年后,對事業單位實行“分類改革”的觀點漸為決策者接受。所謂“分類改革”,即將現有事業單位劃分為行政執法、經營服務和公共服務三大類,分別采取回歸政府、推向市場、保留和撤銷等不同的改革方式。
近年來,江蘇無錫、北京海淀區等試行對教育、衛生等事業單位“管辦分離”,也就是把行業監管職能與資產所有者職能分開,“監管者”與“主辦者”分開。比如北京海淀區成立了公共服務委員會,行使出資人職責,原來的區衛生局、區文化局只負責行業監管職能。“管辦分離”后,行業監管機構更具獨立性,不再“縮手縮腳”。
但是國有事業單位的“主辦者”與“監管者”分開后,“主辦者”如何實現出資人責任,如何確保公共投入的公平和效率,依然異常復雜。
今年4月22日至24日,中編辦在江蘇無錫召開了部分省(區、市)事業單位改革工作座談會。此次會議討論了關于事業單位改革中的分類試點、養老保險、財政保障等三個政策性文件草稿,國務委員、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在會議講話中指出,事業單位的改革“很緊迫,不改不行,非改不可”。
但據權威人士透露,上述三個政策性文件草稿依然只是初步,距離正式出臺還有距離。目前在全國層面,事業單位改革沒有時間表,但有望在一些省份全面展開試點。下一步的改革,首先要對現有的事業單位進行科學分類,在分類基礎上分別制定改革政策。
首先,今后中央和地方將不再批準設立新的承擔政府職能的事業單位,也不批準成立新的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這等于堵住了新增事業單位的“進口”。
其次,對現有承擔政府職能的事業單位,要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轉為行政機構,不再保留事業單位性質;對從事生產經營、提供盈利性服務的事業單位,“回歸”企業本性,轉制為企業,取消行政級別,其職工參照企業社會保險政策,享有各項社保待遇。
再次,最核心的是真正提供公共服務的事業單位。據專家估計,這些提供公共服務的事業單位,占到現有事業單位的70%左右。對這些單位,應從重塑法人地位、改革籌資機制、提高服務效率著手。
有識者說,事業單位改革必然是持久戰,其難度甚或超過“國企改革”。原因在于,事業單位改革需要巨額財政資源,涉及多方利益調整;加之在中央層面,各部委事業單位眾多,決策者擔心由此引發社會震蕩,中央層面一直“波瀾不驚”,改革難以全面啟動。
再者,事業單位改革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目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未全面展開,政府間職能劃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公共部門的關系都未理順。在這種情勢下,事業單位作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載體,其改革當然難以單兵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