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首次明確要求人民幣有效匯率“加速升值”,主因是歐元區國家擔心所有美元貶值的壓力都以歐元對美元升值的方式釋放出來,會造成歐元升值太快,歐元區在全球失衡的調整中承擔過多的調整成本
一星期前,西方七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定期會議(“G7會議”), 討論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在會后發表的聲明中,G7對中國的匯率政策再次施壓。在聲明中,G7呼吁“鑒于不斷擴大的經常賬戶順差和國內通貨膨脹,中國應該讓人民幣的有效匯率加速升值”。
這一句話看似平常,背后卻大有玄機。這是自2006年4月以來, 在惜字如金的G7聲明中,在全球匯率問題上的措辭上,首次出現有實質意義的變化。
如果和較前的聲明做一比較,就能看出G7在中國匯率問題上明顯的態度轉變。在以前的聲明中,G7的立場是“在那些有大量經常賬戶順差的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中國,他們的有效匯率應該發生變動以便于全球經濟調整。”
可見, 在本次聲明中, G7矛頭不僅直指中國,而且拋棄了“發生變動”這樣模棱兩可的外交辭令,明確地提出人民幣匯率應該“加速升值”。
G7對中國態度趨于強硬,主要由于來自歐元區國家(如法國)的壓力。自6月中旬本輪的美元頹勢開始顯現以來,歐元對美元升值近7%。 而這一期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只升值了大約1.5%,這意味著人民幣對歐元的匯率非但未升值反而貶值了近5.5%。據我們測算,自6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即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加權平均匯率)貶值了1.5%。
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G7明確要求人民幣有效匯率“加速升值”。站在那些來自歐元區的國家角度,他們擔心的是,倘若所有美元貶值的壓力都以歐元對美元升值的方式釋放出來,會造成歐元升值太快,從而意味著歐元區在全球失衡的調整中承擔過多的調整成本,對歐元區經濟不利。
因此,歐元區近來對加快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尤其強烈,希望中國能與他們分擔一些調整負擔。具體說,就是要求人民幣不能僅僅盯著美元升值,對歐元也應升值,從而實現在有效匯率的意義上的加快升值。
有意思的一點是,在這一輪G7向中國匯率政策施壓中,美國雖然有所參與,但似乎并沒有像歐元區國家表現得那么積極。
當前,美國的策略比較復雜。當美元匯率比較穩定時,美國希望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升值,從而幫助美國減少經常賬戶逆差。然而,正如現在發生的這樣,美元貶值過程已經開始,加之市場有較強的美元貶值預期時,美國反倒希望這個貶值過程越慢越好。
如果此時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讓其本幣對美元加速升值,可能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導致美元危機,即美元匯率在短期內大幅貶值,從而引起一系列對美國經濟的不良后果(例如,輸入型通貨膨脹)。所以,美國雖然仍堅持要求人民幣升值,但不愿看到當前人民幣及該地區其他貨幣一起大幅升值。
當然,人民幣的緩慢升值政策也是出于中國的自身利益考慮。如果由于人民幣大幅升值,引發美元危機,這當然對美國不利,中國自己也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因為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多數仍是美元資產,美元的大幅貶值會造成大規模的資產價值損失。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中國的人民幣匯率策略有兩個潛在的風險。
首先,在現行匯率策略下,中國還需不斷地購買美元以實現人民幣的緩慢升值。如果美元的匯率貶值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長期趨勢,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對美元失去信心而放棄它,中國有可能成為弱勢美元的最后接盤者,其損失可想而知。
其次,從基本面看,既然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了,人民幣名義匯率緩慢升值,要付出國內通貨膨脹的代價。這是一個艱難的平衡。
中國的匯率政策往何處去?這取決于對美元近期和長期走勢的判斷。如果美元無論近期還是長期都是貶值,人民幣匯率應盡早與美元脫鉤,不要成為這條不斷下沉的船上的最后一位乘客;反之,如果對美元走勢判斷是短期疲軟但長期依然看好,當前的緩慢升值戰略似乎仍然可取;而升值的速度則應在不引起美元危機的前提下盡量加快,以應對對內(即通脹)和對外(即經常賬戶順差)兩個失衡。
我們的看法是,美元走弱是周期性的,從長期來看美元的表現不會弱于歐元或日元。與歐洲和日本相比,美國有更年輕的人口結構、更靈活的勞動力市場、更發達的金融體系,和更尊重市場規律的制度基礎。筆者認為,長期來看,美國經濟沒有理由輸于歐洲和日本。這一點在匯率走勢上會反映出來。
作者為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