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9日,九九重陽,中國的老人節。58歲的王晨與56歲的老伴張一青已習慣在思念與等待中度日。從年頭的春節,到年中的中秋,再到這個老人節,參加工作不久的兩兒一女均未返鄉過節。
王晨所在的村莊位于長三角一個著名的水鄉,這里常住人口以老年人居多,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老人村”。鄰村的一位老太太,因為過度想念兒孫已經把眼睛哭瞎;更多的老人并不愿意訴說兒女不孝,怕人笑話。
浙江省老齡科研中心今年公布的一份《2006浙江省城鄉老年人口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從數字上實證了這一類現象。
根據這份調查報告,浙江省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652.67萬,占總人口的14.14%。其中,城鎮獨居老人戶和只有一對老年夫婦的純老年家庭戶,已經占到被調查家庭總數的67.6%,也就是說,“空巢”老人近七成。城市大多數老人雖然衣食無憂,但子女多忙于工作,無法陪伴和照顧老人。
該報告還稱,在農村,由于子女外出務工經商的比較多,一些村常住人口中老年人超過50%。城鎮有子女的老年人只有26.01%與子女同住。農村有子女的老年人44.51%與子女同住。另外,城鄉分別有1%和2%的二代老人戶,分別有3%的孫子孫女與老年人同住的隔代家庭戶。
孤獨感隨年齡而提高,特別是老年女性。城鎮和農村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感到孤獨的分別占16.28%和18.29%。城鄉老年人產生孤獨感的原因居首位的都是“獨居,沒人做伴”,表明獨居老人有孤獨感的比例較高。
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421”家庭模式成為現實的擔憂。一般統計分析表明,有35%的家庭要贍養4位老人,49%的城市家庭要贍養二至三位老人;如果獨生子女下一代還是獨生子女,第三代一對年輕夫婦最多要贍養12位老人。同時,獨生子女政策將使得提供養老金的青年人群比例縮小,不少父母將被置于家庭養老危機之下。
來自浙江的上述調查顯示,老年人經濟還呈現一個普遍的“倒貼”現象。其中尤以城鎮家庭為甚,老人中有16.89%給子女錢,年均12509元,有75.35%給孫子孫女錢,年均1652元,最高達到10萬元。但子女反哺的比例僅39.05%,且年均為2970元,相當于父母總額的零頭;而孫輩僅有6.23%給老人錢,年均僅有777元。
比較而言,晚輩給錢構成了農村老人的重要生活來源。因此,農村老人獲得子女反哺的比例為65.59%;孫輩反哺為17.72%,遠高于城鎮。盡管如此,農村老人中倒貼子女及孫輩的比例分別為10.51%和49.55%,年均分別為1267元和395元。
這種“倒貼”呈現多種形式,除現金外,更多是以幫子女看孩子、做家務、看家。城鎮老人幫子女看孩子的比例達38.31%,照看家比例為34.66%,做家務的占25.81%。在農村,老人幫子女照看家的比例高達63.39%,這與農村老年人子女外出務工經商有關。
對于這種倒貼,城鎮和農村老人表示難以承受的比例分別為20.81%和29.34%。尤其是在保障體制缺乏的農村,多數老人都在強忍病痛的折磨,甚至無暇顧及精神上的孤獨與落寞。
無論城鄉,愿意與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數,都比他們實際能與子女同住的人數多。高齡老人、農村老年人和城鎮女性老年人與子女同住的意愿相對更強。
這種情況并非浙江所特有,據民政部統計,全國有3250萬老人需要長期護理。在北京,49.8%的年輕人認為最大的困難是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老人。統計顯示,北京、上海老年人家庭的“空巢”比例分別達到34%和36.8%。
浙江省的調查顯示,城鎮老年人擔心更多的是子女就業(47.58%)和社會環境(40.71%)問題,對個人生活問題的擔心次之。而農村老年人更多擔心的是個人生活(47.65%)問題。這從一方面反映了大多數城鎮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比較有保障,而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尚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實際上,“養兒防老”這一鄉土中國的倫理基石,已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中發生變化。調查能夠佐證的是,農村老年人擔心“子女不孝”者高達25.81%,比城鎮高16.83個百分點。這一方面反映了農村老年人對子女的依賴程度較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前農村存在老年人子女不盡贍養義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