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特批達到上市要求,平穩退出太平洋金融學院,協商處理太平洋安泰的同業競爭,太保一一排除了上市障礙,但這并不意味著公司盈利能力的實質性提高
在經歷了引資曲折、人事調整、外資股權變動、清理對外投資等多重變故之后,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太保)歷時七年的上市長跑已近終點。來自太保內部和承銷商的消息稱,太保已于“十一”長假前將股票發行申請材料遞交中國證監會審批,預計11月上發審會。如果一切順利,太保有望年內A股掛牌。
目前,A股上市已被列為太保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太保曾計劃先發行H股,并聘請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瑞銀證券、瑞信集團擔任承銷商。然而,監管部門希望藍籌股能留在A股發行,太保選擇了先期發行A股的方案。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上海市金融辦負責人即開始和證監會溝通太保A股上市事宜,消息人士稱,“H股上市是明年考慮的事了?!?/p>
太保集團的上市速度令外界不無驚訝。畢竟此前不久,它還面臨著財務、人事、資產方面的重重障礙。
借力“特批”
2004年經營虧損而不能滿足連續三年盈利的要求,曾經是太保難以啟動A股上市的“硬傷”。
不過,太保對財務報表進行追溯調整之后,已經獲得了證監會的特批,從而成功地跨過了這道欄桿。
一位投行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太保在2004年確實產生虧損,在2005及2006年均為盈利。不過,市場上流傳的虧損或盈利的多個數字,因不同時期的審計方法而不同,已經沒有參考的必要。由于今年1月1日起實施新會計準則,證監會要求依據新會計準則,對以往三年財務報表進行追溯調整。
2006年,太保棄用了合作已久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而改聘安永,重新審計集團三年的財務數據。
該人士還表示,雖然經過調整,2004年仍為虧損,這一“硬傷”仍然出現在提交保監會的文件和未來的招股說明書中。未能持續三年盈利,但太保以獲得國務院特批的方式,最終獲得了上市的資格。這與正在申請上市的銀河證券、中投證券等有相似之處,這些券商亦不能滿足三年連續盈利的要求,但有望通過特批上市。
“當前的大牛市是太保急速突破、趕在2007年上市的主要原因。”上海一家證券公司金融行業分析師評論道。
太保旗下有數家子公司: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太平洋壽險)、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太平洋產險)、中國太平洋(美國)服務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香港)有限公司以及與荷蘭國際集團(下稱ING)合資設立的太平洋安泰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下稱太平洋安泰),去年6月還成立了太平洋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集團的利潤主要來源于太平洋壽險和太平洋產險。
目前,太保集團的總資產超過1800億元,按照資產排名是中國第三大保險集團。
今年1月-8月,太平洋壽險的保費收入為322億元,在國內壽險公司中排名第三,同期太平洋產險的保費收入為166億元,在國內產險公司中排名第二。
產險資產流動性較高,可投資資金的規模受到限制,太平洋產險的收入情況相對穩定,據悉近三年盈利規模一直穩定在5億元左右。因而,決定集團整體盈虧的關鍵在于太平洋壽險業務。
上海一家證券公司的保險行業分析師向《財經》記者表示,因2004年股市低迷,保險業業績不佳,業界普遍認為太保集團當年是虧損的,“2004年虧損正是太保遲遲不能上市的兩大重要原因之一?!边@位分析師說。
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在2004年到2005年間,太平洋壽險曾至少兩次因償付能力不足受到保監會的預警。2005年7月底,保監會向太保壽險正式下達償付能力預警通知。
這份文件稱,根據該公司2004年上報保監會的經營報告,太保壽險法定最低償付能力額度為43.46億元,而目前實際最低償付能力額度為-46.70億元;由此,公司實際最低償付能力存在90.16億元缺口。這一通知還規定,在達到償付能力規定標準之前,太保壽險不得向股東分紅,不得增設包括營銷服務部在內的分支機構。
來自《中國保險年鑒》的數據顯示,2004年、2005年太平洋壽險的未分配利潤分別為-60億元和-57億元,2004年的所有者權益為-50億元,當年虧損約10億元,這一巨虧使得太保集團2004年出現虧損。
在這種情況下,太平洋壽險不得不引資排險。2005年底,太平洋集團和美國凱雷集團(攜戰略投資者美國保德信以4億美元入股太平洋壽險,持股24.975%)共同注資66億元后,太平洋壽險的所有者權益達到20億元,每股凈資產約1元,但此時仍存在“利差損”的挑戰。
在引資之后,適逢資本市場反轉,太保壽險在2005年、2006年實現盈利并非不可能,但2004年的財務數據顯然成為上市的短板。
金融學院原委
占地1234畝、位于上海東南部南匯區惠南鎮科教園區內的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從創辦到作出停辦決定,前后只有大約三年時間。這是太保前任董事長王國良留下的最富爭議的一樁“家產”。
設立一家金融人才培訓學院一直是太保的愿望。經過幾番選擇,太保最終與復旦大學達成合作辦學意向,雙方于2003年9月12日正式簽訂協議,該學院也獲得了上海市教委、市政府及教育部的批準。但業內認為,這項計劃從一開始便突破了《保險法》有關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限定,因為當時還不允許保險公司進行實業投資。
一方希望打造中國最大的保險業培訓基地,一方則想打破原有的辦學限制,學院起步之時,太保與復旦意愿良好。根據雙方最初的協議,復旦以品牌和教學管理等無形資產入股,占17.5%的股份,太保則以10億元投資于基礎設施,占股82.5%。
但矛盾很快接連發生。一位參與合作的復旦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簽約的時候,太保與其他幾家股東共同出資,這和復旦的理解不一致。為了打消復旦的猶疑,太保遂作出兩個承諾:一是太保在出資方中作為大股東,出資50%;二是太保負責與其他所有股東的協調工作。最終,復旦以品牌和管理占17.5%,太保投資5億元,占41.25%,其它股東(大連實德集團、上海德錦投資、臺灣潤泰集團、香港香江國際集團和嘉惠羅馬集團)共出資5億元,占41.25%?!?/p>
上述人士還稱,復旦要求太保出示1234畝科教用地的產權證,并將產權注入金融學院。但復旦方面始終沒有見過這塊地的產權證。
此外,太保提出了以學院名義向銀行貸款的建議,遭復旦方堅決反對。據了解,學院的董事會由13位成員組成,復旦共有四個席位,太保占三個席位,其他出資公司共有四個席位,另外有兩名獨立董事。雖然復旦希望通過引入兩名獨立董事來達到平衡的目的,但貸款的決議仍然在董事會獲得通過,董事事會決議寫明復旦不承擔還款責任。
種種矛盾使雙方的關系趨于惡化,同時,太平洋壽險正面臨巨額利差損和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
2005年,太保收到保監會要求清理投資的通知,在資金投入上也猶豫起來。2006年初,太保正式將退出學院事宜提上日程。據前述人士介紹,2005年就收到保監會的通知,太保選擇在2006年才提出退出要求,是因為這筆違規投資終于成為上市的一大障礙。
“復旦的要求很簡單,太保繼續出資,保證在讀三屆學生畢業;三年之后,辦學結束,資產由出資方自由處置。三屆學生教育需要繼續投入的成本是按照教育部的標準估算的,實際支出并不是很多?!敝槿耸糠Q。作為退出的條件,太保同意繼續三年的出資責任,并回收學院所有的債務和債權。據估算,在太平洋金融學院中,太保需要承擔的債務和資金投入總計約5億至6億元。
太保內部人士向《財經》記者確認,太保在金融學院的投資,已作為“固定資產”一項計入太保的資產負債表,從而擺脫了“違規投資”之嫌,為上市鋪平了道路。
但由于現行制度下教育用地的性質難以變更,太保未來如何處理這塊資產仍存較大懸念。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太保最有可能的選擇是將土地連同地面建筑一并出售給其他辦學機構。但也有意見以為,若政策松動,這塊資產也極有可能在太保手上化生出較大價值。
2006年7月,在太保主政八年的王國良調任上海國資委轄下上海儀電控股(集團)公司監事會主席,原上海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高國富接掌太保。高上任的第二天即赴復旦,表達了對金融學院師生的歉意,并向保監會和學院董事會作了匯報,主要內容是收尾工作中的處理細節并承諾承擔經濟上的責任。高的這些舉措,使復旦和太保之間的關系又“從斗爭變為合作”。
太平洋安泰未了局
太保上市中的另一個障礙,在于太平洋人壽與太平洋安泰的同業競爭問題。
1998 年10月,太保與美國安泰保險集團在上海合資設立太平洋安泰,雙方各持股50%。2000年,ING收購美國安泰旗下的安泰金融服務和國際業務(Aetna Financial Services and Aetna International),ING承繼了安泰在太平洋安泰中的股份。
“競爭肯定是存在的,太平洋安泰發展業務的地域,也會遇上太平洋人壽的隊伍?!币晃辉浽谔窖蟀蔡┕┞毜娜耸繉Α敦斀洝酚浾弑硎?,“但在太保,從一開始這就是個被忽略的問題,也許是因為安泰所占份額比較小。”
東方證券保險行業分析師王小剛認為,由于中國的保險市場飽和度還很低,保險公司希望通過子公司搶占盡量多的市場份額,因此頻頻出現子公司關注同一塊業務的現象。
對于ING抑或太保集團將從太平洋安泰中退出的傳言,ING亞太區保險與投資業務主席韓諾達(Hans van der Noordaa)不置可否。韓諾達最近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這一問題非常棘手,需要和各個合作伙伴討論。
除太平洋安泰,ING還與北京首創集團在大連合資設立了首創安泰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成為中國內地惟一擁有兩張壽險牌照的外資公司。韓諾達坦言,合資公司在管理上十分復雜,在中國政策許可的情況下,ING可能考慮改變這個狀況。
一位投行人士則透露,太保將在兩地上市之后解決太平洋安泰合資公司的問題,屆時太保將會是退出的一方。“目前已有包括銀行在內的多個買家與太保接觸,北京銀行也是競購者之一。但在上市之前解決這個問題太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