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例是199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一變化情況有多重含義
2007年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情況是居民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
在前三個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名義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7.6%,扣除價格因素后的實際增長率達到了13.2%。
從現在的情況估計,全年的名義收入增長率可能與前三個季度相近,而實際增長率會低一些,因為第四季度的通貨膨脹率會高于前三個季度。
由于農產品價格上升幅度較大,農民純收入的增長率也相當高,可能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相近。
前三個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名義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與名義GDP的增長率相當。在1997年-2006年的10年里,城鎮居民人均名義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比名義GDP的增長率年均低2.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低得更多。有兩年即1999年和200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義增長率超過了GDP的名義增長率,但是這兩年農民收入的增長率很低。
由上述情況來看,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例是199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需要說明的是,家計調查中居民收入的定義和國民收入核算中的收入定義是不一樣的,簡單對比居民收入和GDP有一定問題。所以這里強調兩個增長率的比例而不是絕對水平,即使這樣也有人均收入和總收入的區別。
從資金流量表的數據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過去多年一直是下降的,2007年是否下降還不清楚,但即使下降也會比過去的下降速度低很多。
居民收入的變化情況有許多方面的含義。
一種考慮是從成本的角度看,工資增長率的上升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經濟增長率。如所周知,大量的生產率很低的農業勞動力的存在和由此產生的快速城鎮化,是過去3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另外,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即人口紅利也是一個重要推動力。隨著城鎮就業比例的上升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這兩個推動力早晚要消失。一個問題是,這兩個推動力是否會在未來若干年很快消失。同樣的問題,可以從工資和居民收入增長率的角度來提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減少和人口紅利的消失應當意味著工資增長率的相對上升。
另外,工資增長率的相對上升可能影響企業利潤和全社會的投資報酬率,同時可能影響消費和投資的比例。
最后一點是一個看起來很有道理的推論,工資增長率上升產生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因為這個邏輯,在下面的討論中,我們嚴格區別兩件事情,一個是工資或者居民收入與國民收入比例的變化,一個是名義工資或者居民收入的增長率。
過去十年來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大幅度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甚至首要原因是基礎農產品價格的相對下降。
農村市場糧食價格與消費價格指數的比例,在2002年比1996年下降了大約40%。2003年以來這個比價很快上升,但2006年仍然比1996年低20%左右。
從長期來看,糧食的相對價格有比較緩慢的下降趨勢,但在2006年以前的10年,實際下降速度顯著高于趨勢的下降速度。
產生這個情況的基本原因是,在1997年以前,全社會累積了一個巨大的糧食庫存。后來政府和農民開始減少庫存,引起糧價下跌。相對挖庫存即存糧與消費比例下降的過程從1999年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在挖庫存的過程中,糧食產量和價格偏低,形成了相對更多的農民轉移,由此抑制了工資的上升。
正因為糧食的庫存消費比例下降到了多年來的最低水平,2006年下半年糧食價格很快上升,農民進城的機會成本上升了,城市工資水平的增長率也上升了。
這里再次強調,糧食價格和農民的機會成本等,都是相對于消費價格指數而言的,是比價的概念,與通貨膨脹率沒有直接的關系。
2003年以來,工業品上下游產品比價和上下游企業相對利潤率大幅度上升,這在2007年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上游產品價格相對有所下降,上游利潤相對也下降了,這導致了工資比例的上升。
引起居民收入相對上升較快的其他因素還有,政府部門的工資水平較快提高,股票大漲引起了一些部門工資的快速增長。這些變化和上述兩個主要變化,有些是暫時的,有些會持續一段時間。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