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瘋狂的代價
(《財經》2007年第21期“QDII也瘋狂”)
靜觀近來QDII接連出現被搶購的場面,以“瘋狂”名之當不為過。在QDII的發行繁榮之時,對“風險”的警示也許并不多此一舉。只是目前這種警示似乎并不為人重視。
其表現之一,是對QDII的高預期。很多投資人以國內基金公司近兩年來的收益作為參照,以為QDII產品將會獲得相當甚至超出的業績。事實上,近兩年國內基金的收益是有其特定的條件的,其高收益肯定是難以持續的。在不現實的預期收益之下,投資者可能會不顧資金成本去認購QDII產品。這種情況實際上已經背離了QDII分散投資風險的初衷,其風險不可不察。
其表現之二,是機構的選擇性宣傳。一些機構在QDII產品營銷時,不斷宣傳海外市場的估值優勢(比如說,對A、H股的價差盲目進行比較,認為存在巨大的機會),而對相應的風險提示不夠。
其表現之三,是QDII產品投資者中有大量的中小投資者,他們對一些重要的問題往往未做深入研究。QDII產品本來是高端投資者出于分散風險的目的的少量投資,但從銷售現場情況來看,還是有大量的中小投資者甘做QDII產品的試水人。在一些重要問題上,機構管理QDII產品的能力(國內成功的基金管理人,能否駕馭國際資本市場);匯率(人民幣升值是一個長期的趨勢,持有外幣是否會有匯率風險);國際資本市場是否有政治風險等,很多QDII產品的投資者事實上很難有清晰的認識。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投資者借助QDII出海,很可能接到資產價格最高的那一棒,成為海外高位套牢者的“解放者”。
對中國的投資者來說,以分散風險為目的的全球投資是一個趨勢,但在全球化投資之前,應先做足“功課”,從而作出理性的判斷,否則,瘋狂的代價將是慘痛的。
南京 吳元凱
精神危機需要“綜合治理”
(《財經》2007年第21期“應對精神危機”)
可以想見的是,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在目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精神危機會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精神危機是疾病、心理和社會因素或它們的綜合作用的結果。應對精神危機,相應也需要從治療疾病、修復心理和變革社會等方面入手,進行“綜合治理”。
對于因癌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艾滋病之類的惡性或慢性疾病所導致的精神危機,徹底治愈相關的疾病,是十分必要的。
大量的精神疾病,可以歸因于心理因素。對于因心理原因導致的精神危機,通過及時有效的心理治療和相應的康復手段,使患者的心理得到修復,是一個現實和有效的選擇。
此外,增強國民的心理健康知識,從而提高個人的心理控制的心理調節能力,也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對于處于轉型期的中國來說,大量的精神危機病例,依然和轉型期的社會有關——劇變的社會引起的迷茫、生存和競爭導致的壓力,使很多人難以從容和平和。針對這種情況,變革社會,使社會趨向于公平與合理,加強人文關懷,建立有利于社會和諧的制度環境,當為不二之選。
北京 李長澤
新能源汽車需要政策推手
(《財經》2007年第21期“電動汽車‘中國路’”)
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技術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這個進程還需要相應的政策推手。
一是相應的財稅激勵措施,提高大眾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可選擇的措施包括:向消費者提供購車補助;開征燃油稅;實施差別車輛稅;給予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一定幅度的稅收減免優惠等。
二是為新能源汽車上路提供優待。如對新能源車輛提供道路行駛優先權,對未達到標準的汽車則進行交通限制。
三是發揮政府示范作用。如加大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強制性采購,形成消費示范效應。
四是營造適宜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社會氛圍。這方面,可以加大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宣傳力度,同時,調動民間組織參與到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活動當中。
深圳 魏斌
勿行“駝鳥之道”
(《財經》2007年第21期“以法治指數為鑒”)
對于國際同行量化“法治”的努力,中國的相關機構更多地選擇了沉默。其中的原因,至今未見公開披露。但不管怎么樣,對于這一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努力和事件,中國決不應當行“駝鳥之道”。
其中的原因很簡單:這是中國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內在要求。一方面,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依法治國”的觀念深入人心,獲得了強大的民意基礎。這樣的民意,也對國家法治水平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經過1949年迄今數十年的努力,中國的法治建設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科學的評價中國法治進程和水準的指標體系,對中國的法治建設無疑是大有益處的。另一方面,參與世界法治進程,將會對中國的法治建設形成有力的推動。通過與國際的橫向比較與交流,利用來自外部的力量,可以促進中國的法治進步。同時,參與這樣的活動,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也有利于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法治體系之中。
也許,“世界正義工程”及“法治指數”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對于中國來說,正確的做法只有一種,那就是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和世界一同進步,而非駝鳥式的躲藏。
北京 肖舒文
房貸新政有何新意?
(《財經》2007年第20期“房貸新政又來”)
9月27日由央行和銀監會同步出臺的房貸新政,調控目的一如既往引人狐疑,操作可行性依然有待觀察。不過,此次新政透露的一個新的信息在于,銀行開始擔心房貸風險。
此次新政,在嚴格房地產開發貸款條件、加強信貸征信管理、強調銀行貫徹落實方面,都是重彈舊調。而提高第二套房貸首付比例、貸款利息,也像以往歷次冠以“新政”的房地產調控,在供不應求的胡同里打轉,只是一再上試投資者的心理底線,對控制房價漲勢不會有任何作用。但是,提高首付比例和利息,應理解為銀行擔心未來房價可能下跌的后果,將更多的風險向投資者轉移。
不過,房貸動輒二十來年,國內銀行未雨綢繆,并不意味著看空當下或者最近幾年的房價走勢。銀行業一直是國內房價高企的推手,此番見風便是雨,對之前的盟友——開發商、炒房者而言,似乎忒不仗義了。希望一圓買房美夢的中低收入人群,則在一次次的對調控的期盼更加失落。
北京 徐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