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員終于通過努力被提拔為銷售經理,但業務員是自己干出業績,而銷售經理是指導別人干出業績。銷售經理需要完成從業務員到管理者的轉變才能夠生存。
職責定律
定律一:銷售經理的職責是讓業務員“被迫勤奮”。
在普通企業,勤奮是一種值得贊美的品德;在優秀企業,勤奮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優秀企業的業務員最初是“被迫勤奮”,后來卻是習慣性勤奮。
大多數業務員只是普通人,早晨想多睡一會兒懶覺,中午想喝上兩口,晚上想上網聊聊天,沒準兒還搓幾圈麻將或玩玩“斗地主”,時間就這么荒廢了,更何況業務員在外是“天高皇帝遠”。
優秀經理絕不會讓業務員“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們讓業務員集中做市場,對業務員實行集中管理,“早請示,晚匯報”。即使業務員偷懶,也只能偷一天的懶;即使業務員犯錯誤,也只犯一天的錯誤。如果業務員不得不跑單幫,也要“管到每個人每滅的每件事”。嚴格的匯報體制和監督體制,讓業務員覺得“雖然人遠在天邊,但管理的法眼卻無處不在”。
定律二:銷售經理的職責是讓業務員“被迫成功”。
優秀企業并非高手滿營,而是能夠化腐朽為神奇,讓平凡者“被迫成功”。優秀企業嚴格的招聘標準,即使不一定能招來高手,但絕不會招笨蛋。新手經過系統培訓如果還不能獨立工作,就要做老業務員的“助銷員”,把新手放在一個團隊里“看管”起來,不讓他有犯錯誤的機會。等到新手練成老手了,這時好習慣已經養成,老業務員的經驗已經學到手,想犯錯誤都難了。即使一時心血來潮做點出格的事,企業的監控系統馬上就會發現。優秀企業基本都有一套“紙上作業”系統,白紙黑字把每天的事記得一清二楚,想要點小把戲并不容易。
在優秀經理的領導之下,你想犯錯誤可能沒有機會,你想偷懶可能沒機會。最后,不想成功都很難。
定律三:銷售經理的職責不是培養幾個營銷精英,而是“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成功的管理并非假設員工是道德的圣人,而是假設他們是普通人。他們或許沒有兇險禍害之心,卻免不了自私自利。
成功的管理者并不準備招聘一批營銷高手或精英。因為他們知道,在普通崗位,高手或精英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在內部升職,否則就會走被對手挖走的第二條路。真正穩定的銷售人員是資質平凡的普通人。營銷管理就是要讓這些人出業績。
上述兩條就是營銷管理的前提。
營銷管理就是要通過制度建設和有效監管,讓那些“免不了自私自利”的人找不到犯錯誤的機會,從而成為結果意義上的“道德模范”。
優秀管理者絕不讓業務員“摸著石頭過河”,因為那樣的話,很多業務員一定會“掉到河里”。他們會通過培訓、標準化、模式化、流程化等手段,給普通業務員一個平臺,讓他們做出超出其能力之上的業績。
定律四:銷售經理的職責不是挖空心思去創新,而是發現和推廣創新。
營銷創新不是來源于辦公室的冥思苦想,而是來源于市場一線的靈機一動。這是銷售人員營銷創新的源泉。
營銷創新不能靠個別人的靈機一動,而要變成企業組織的一項流程。這是企業層面營銷創新的源泉。
這是關于營銷創新兩個不同層面的辯證理解。
銷售經理遠離市場一線,可能缺乏業務員靈機一動的創新。但銷售經理一定要善于發現業務員靈機一動的個人創新,并通過一定的流程把它變成企業層面的創新,推而廣之。
定律五:經銷商管理得好就是“天使”,否則就是“魔鬼”。
有人唱高調:“廠商是一家。”可以說,說這句話的人自己不信。但是,當有人在一些公開場合言不由衷這樣說時,你也不要駁人家的面子。廠家與商家是靠得很近,卻是難以相交的直線。
有人說:“經銷商不是上帝。”消費者才是上帝,經銷商甚至不是上帝的代言人。反正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有宗教情緒,上帝只是掛在嘴邊而已。而現實卻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誰把握主導權誰就是上帝。
有人說:“廠商是博弈對手。”即廠商是下棋的雙方,既相互依賴,又互為對手。在賺取消費者的錢時,雙方高度一致;在“分臟”時,雙方不一致。經銷商的要求永遠是:質量更好一點,價格更低一點,促銷更大一點,廣告更多一點。
有人說:“廠商是同床異夢的夫妻。”夫妻是合同關系,父子是血緣關系。廠商也是合同關系,而且經常是不拿“合同”當回事的合同關系。維系夫妻關系的是“愛情”,而愛情是雙方共享的。維系廠商關系的是“利益”,而利益無法共享——因此,廠商是同床異夢的夫妻。
有人說:“廠商互為工具。”工具者,達到目的就扔。企業的發展,實際是一個不斷淘汰與更換經銷商的過程。企業每次營銷變革,都會拿經銷商動刀。所謂的渠道扁平化,如果沒有“殺大戶”的決心,是不可能的。
對經銷商的現實理解應該是:管理得好,經銷商就是“天使”;管理得不好,就是“魔鬼”。
定律六:很多銷售經理是業務員“勞模從政”,但千萬別留“勞模從政后遺癥”。
很多業務員之所以被提拔為銷售經理,不是因為有杰出的管理能力,而是因為有杰出的業績。業務員是自己干出業績,而銷售經理是指導別人于出業績。
勞模從政后遺癥就是銷售經理有過多的業務員情結,總是把自己當作“大業務員”。每當遇到沒有領會自己意圖的業務員,心里就發急,就想把業務員撇在一邊自己干,自己當“大業務員”,而僅僅把業務員當作幫手。
人性定律
定律七:對優秀的人,管理就是信任:對普通人,信任就是管理。
對那些善于自律而且能力突出的人,管理就是給他們自由的邊界,讓他們盡情揮灑。邊界越大,盡情發揮的空間越大,就越有超乎意料之外的結果。
對普通人,管理就是把他們的行為約束在企業可以接受的邊界之內,讓他們的行為符合企業規范。
定律八:人性管理不是人情管理,最大的人性是讓對方成功。
人性管理不是慣著對方,并把對方慣出一身壞毛病。最大的人性是逼著對方成功。因此,在處罰員工時絕不能手軟,并且告訴對方:在處罰時,我懷著一顆善良的心。或許,當時對方會怨恨你,但過不了多久就會感謝你。10年后,對方或許還忘不了你。
如果你不信的話,不妨回憶一下你的學生時代。那些慣著我們的老師早就忘了,倒是那些嚴厲的老師,讓我們念念不忘。
定律九:成功狀態是一種非理智狀態,是最危險的狀態。
人在三種狀態下智商最低,最容易犯錯誤。這三種狀態分別是:戀愛狀態、成功狀態、有錢狀態。
戀愛狀態的智商之低已被公認。人在此時所犯錯誤將影響人生幸福。
成功狀態會讓人性的弱點暴露無遺。人在此時所犯錯誤將影響事業成功。
問題定律
定律十:已經發現的問題不再是問題,沒有被發現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找到了問題,通常也就找到了答案。關鍵點是:你找到的問題是真正的問題嗎?
比如,當新品推廣失敗,總結的問題經常是“新品不符合消費者的需要”。這可能是一個假問題。真正的問題也許是“新品還沒有進入市場之前就遭遇銷售隊伍的層層否決”。
比如,人們通常認為“新品開發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其實,通路銷售中,新品開發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經銷商盈利的需要。
因此,當你竭力思考問題的答案時,不妨多花點精力思考真正的問題是什么。
定律十一:遇到問題時的本能反應,即使不是錯誤的,通常也是無效的。
世界上沒有不假思索的簡單答案,真正有效的答案往往在思維拐彎處。
比如,在總結產品賣不動的原因時,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牌子不響”,似乎牌子一響,銷量就解決了。這就是簡單的本能思維。只要思維稍微拐彎就知道這個答案值得懷疑:所有的知名品牌都是從不知名品牌走過來的,最初他們的牌子不響時是如何做銷售的?進一步思考還會發現:優秀企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是他們成功之后如何做,而是成功之前如何做。也就是說他們是如何從不成功走向成功的。
比如,如果一個人在某個職位上干得不好,人們的本能思維是換個人。其實,真正的問題可能不是人,而是職位設計出了問題,因為這個職位可能就是一個“不可能職位”,是一個“只有上帝才能勝任的職位”。
比如,銷售下滑怎么辦?本能的反應通常是降價、促銷、做廣告。那么,銷售經理們不妨做下列思考:有誰小知道這樣做呢?只要是正常的成人,就能想得到,這樣的本能反應通常是無效的。
定律十二:承認問題需要勇氣,解決問題需要智慧。
發現問題并不難,可是,由于問題的背后是責任和能力。因此,承認問題就變得困難了。
有了問題而不承認問題,那就是最大的問題。
發現問題時,人們的第一反應是掩蓋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人們總是傾向于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公開問題。此時,或許問題正在變得惡化。
當承認問題就意味著否定自我時,問題就不再僅僅是個單純的問題而已。
是否敢于承認問題,是對自己自信心的真正考驗。正因為很多人缺乏承認問題的勇氣,才會不斷發生下列現象:只有當一名經理調離時,問題才得以完全暴露。
定律十三:處理問題的流程應該是“先救急,再追責”。
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市場上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但企業卻沒有部門或個人出而解決。因為大家都在想:誰出面就可能意味著誰默認自己是問題的責任人。為了回避責任,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山頭”。
有些企業處理問題的程序是:先找責任人,誰出問題誰負責解決。由于有些問題并不容易找到責任人,或者一個問題有多個責任人。于是,找責任人的過程更是加速了問題的惡化。
正確的流程應該是“先救急,再追責”。“先救急”就是貫徹客廠優先,市場優先,不要因為“追責”而耽誤“救急”。
案例:多數酒店都有這樣的規定:客人損壞房間用品要賠償,如果服務員未發現,要由服務員賠償。于是,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現象:當酒店要求客人賠償時,客人堅決否認,而服務員則一口咬定是客人損壞的,最終導致酒店與客人關系激化。
根據客人優先原則,只要沒有確切的證據,并且客人堅決否認,就應由大堂經理簽單。因為業務員的思維是:如果客人不賠,就得由我賠;得罪客人不是我的責任,沒有發現問題就是我的責任。因此,即使沒有完全的證據確定物品是由客人損壞的,也要一口咬定,因為這是逃避自己責任的最佳辦法。
團隊定律
定律十四:團隊是成員之間彼此融合升華發生化學反應后生成的新物質。
如果你的團隊成員之間沒有分工與合作,都只是單兵作戰,哪怕他們個個絕頂優秀,他們也不是一個優秀的團隊。
一個真正的團隊,必須是每個人“有求于”其他人,并且能夠“貢獻于”他人。也就是說,團隊成員“要有配合”,并且“誰也離不開誰”。團隊的組合形成化學反應而不是物理反應。6名主攻手組成的排球隊不是團隊,11名前鋒組成的足球隊也不是團隊。同樣,一群單兵作戰的業務員組成的隊伍也不是團隊。
團隊并非人的簡單聚合,一個有效的團隊必須具備四大要素:共同目標(團隊日標優先個人目標,個人行為有助團隊目標的實現)、組織認同(心理上認同團隊,行動上服從團隊)、有效組織(相互分工協作)、團隊首腦(讓團隊成員臣服)四大要素。這樣的團隊才能實現“1+1>2”的效果,而團隊的目標恰恰就是實現“整體大于個體之和”。
定律十五:一個有效的團隊,能夠實現“一個諸葛亮領導三個臭皮匠勝過四個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永遠都只是臭皮匠,絕不會成為諸葛亮。諸葛亮代表了一種境界,即使臭皮匠扎堆,也無法達到諸葛亮的境界。
一個臭皮匠領導三個諸葛亮,等于四個臭皮匠。這就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三個諸葛亮還不如一個臭皮匠。團隊成員沒有互補和配合,力量就可能抵消。
一個諸葛亮領導三個臭皮匠勝過四個諸葛亮。團隊組織結構只有符合下列條件才能實現價值倍增:第一,有分工;第二,互補;第三,金字塔結構。
定律十六:優秀團隊總是不斷出人才,要特別注意把人才送到優秀團隊去鍛煉,并注重從優秀團隊選拔人才。
最佳培訓是團隊同化。在一個優秀團隊耳聞目睹,勝過精心設計的培訓課程。團隊領導耳提面命的工作指導是培訓的最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