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可以走遠,取決于你身邊的人是誰。人人都能不斷進步,但沒有人可以達到完美,而你率領的團隊則必須勝利。
有這樣一段話,形象地展示了高績效組織中的不同角色的功用:
創新者首先提出觀點,他們傾向于“出點子”。
信息者及時提供支持“沒錯,某企業因這樣做而獲得成功”。
實干者開始運籌計劃:如何具體落實?
推進者性急,“那還等什么?散會后趕緊去實施吧!”
協調者在想誰來干更合適?
監督者這時開始潑冷水:“我提醒你們,這樣做可能會遇到什么障礙,我們的條件還不成熟”。
完美者則注重細節,強調只要我們高標準地關注每個過程,說不定會成功。
眼看團隊將面臨沖突,但沒有關系,還有一個凝聚者會站出來潤滑調停。
技術專家對人際關系并不感興趣,他只是專注做好自己感興趣的每一個技術細節。
英國劍橋大學的貝爾濱博士曾經對上百個團隊進行了長達12年的研究,研究的結論是:高績效團隊至少包括上述的9個角色,且9個角色相對均衡,各有分工,一個都不能少。
不同角色對團隊的貢獻
團隊存在的意義在于完成任務,執行任務的主體是人,而優秀的團隊成員是要靠好的“主意”來完成任務的,于是“任務、人和好的主意”就構成了高績效團隊不可或缺的三角因素,圍繞著上述三個因素,9個角色各司其職,作出其他角色無法替代的貢獻。
實干者更傾向于任務,他是當之無愧的執行者。
推進者介于任務和主意之間,一方面他致力于高效地推進工作,另外一方面他又能夠接收外來的新觀點。推進者是創新者的好朋友。
協調者介于任務和人之間,既關注人又關注事,他們協調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
創新者總是在想點子,盡管有些點子顯得偏激,但團隊總能從他的點子里獲得智慧的選擇。
信息者收集關于人、任務和主意的所有信息,他們既接收新觀點,也能夠與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他們這樣做都是服務于團隊即將要完成的目標。
監督者更接近任務本身,他們關注的是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微瑕”。
凝聚者關注人際和諧,當破壞性沖突出現時,人們才意識到“潤滑劑”的魅力。
完美者介于人和任務之間,但更貼近任務,強調工作的標準。
技術專家一心一意埋頭工作,最終因為他們的技術優勢而受到團隊的尊重。
在一個高績效團隊中,每個角色之間應該相對均衡。
沒有買干者的團隊顯得較亂,因為實干者的計劃性很強。
沒有協調者的團隊領導力會削弱,因為協調者除了權力性影響力以外,更有一種個性的感召力:協調者往往是團隊中“民間領導人”,團隊領導人可以利用協調者來幫助自己影響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很多時候,民間的力量比行政指令更有效。
沒有信息者的團隊會比較封閉,因為我們不知道消費者和外界的更多資訊。
沒有監督者的團隊會大起大藩,戰略對就大起,戰略錯則大落。監督者對方向或細節都勇于也樂于“挑刺”,有了監督者的反對聲音,執行者才會精益求精。
沒有凝聚者的團隊的人際關系會比較緊張,內耗不僅影響績效,更傷團隊感情。
沒有完美者的團隊的線條會顯得比較粗,因為完美者更注重品質、力求完美。
沒有推進者效率就不高,因為推進者是確保團隊快速行動的最有效成員。
沒有創新者,團隊的思維就會受到局限,點子就匱。
高績效團隊從來就不是一群個性相似的人員組合,互補才是“硬道理”!有了這樣的觀念指引,團隊領導人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角色搭配問題。
團隊角色搭配
高績效團隊強調角色的均衡性,也就是說,每個角色的分值要大致相當,任何一個角色過多都會帶來團隊的負面影響:
過多的買干者會帶來“計劃有余,變化不足”的惡果,實干者通常更喜歡低頭拉車,不喜歡抬頭看路。
兩個以上的創新者在一起,肯定會打架,因為他們都各有各的主意。
過多的凝聚者雖然使團隊更和諧,人際關系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可是誰來做事呢?
完美者多了也出問題,太多的人注重細節,吹毛求疵,誰還敢做事啊。
都是推進者,有了速度,卻丟了品質。
凡此種種,不一一細說。
偉大的團隊就像西游團隊,搭配是何等的巧妙:
孫悟空:有72般變化——創新者;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推進者:打不過妖怪就去搬救兵,廣交天下朋友——信息者。
豬八戒:經常挑猴哥的毛病——監督者,沒有老豬,猴哥肯定會驕傲的。
沙僧:永遠挑著擔子——實干者;與人無爭,師傅、大師兄、二師兄的話全聽——凝聚者。
最后說唐僧:得道高僧,取經度天下蒼生,注重細節,連猴子殺了幾個毛賊也不放過,自己連蚊子也舍不得拍死,水遠追求完美,永遠是一張俊美的臉,連妖精看了都喜歡——完美者;還有別看唐僧弱不禁風,他能把三個個性不同的徒弟撮合在一起,完成共同的甚至三個徒弟都不感興趣的目標,可見唐僧是協調的高手——協調者。
組建高績效團隊,建議各級主管先從唐僧身上取取經,當然這里面觀音菩薩功不可沒,因為是她給唐僧招聘的人才,唐僧搞不定孫悟空的時候,觀世音也幫了大忙。
所以組建勝利之師的黃金準則是:互補型均衡組合!
試想,如果唐僧帶著3個孫悟空或者3個豬八戒或者3個沙僧去取經,會是什么結果?想過了這個問題,再來看看自己領導的團隊有何改進的機會?
團隊角色管理
在團隊角色管理方面,有三個原則性的建議:
原則一:志同道合一起干,趣味相投要分開
為了共同的目標可以走到一起,道不同不與為謀。與目標不同的人走到一起,遲早會有矛盾,而且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與其事后分道揚鑣,還不如一開始就放棄合作。
把兩個興趣、個性都相似的人放在一起,其中的一個人必然屬于多余,這是人力資源的重復配置,而且也會應驗“一山難容二虎”的古訓,此為企業用人大忌,招聘中常有這樣的問題,大部分的領導者更愿意招聘跟自己相似且能力比自己弱的人,因為這樣的人跟自己有共同語言且好管又不容易超過自己。出現類似的問題基本可以定性為領導者的觀念錯誤外加胸懷狹窄,找跟自己相似的人又希望他辦自己辦不到的事,自然是癡心妄想。奧美廣告公司的總裁曾經給每個高層主管送了一套俄羅斯套娃,他在最小的套娃里寫了一張紙條,大意是:如果你們招聘跟你們個性相似且能力比你們弱的人,我們的公司將會變成最小的套娃(就是侏儒);假如你們招聘跟自己互補且有一技之長的人,我們的公司將會變成最大的套娃(就是巨人)。此語中肯且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選人過程中的大問題!
原則二:自己不足他人補,抱團打天下
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不需要依靠別人的幫助就可以實現獨自的成功,這是一個抱團打天下的年代。每個人都不必尋求個人的角色均衡,反而要鼓勵個性的張揚,自己不足他人補。然而與互補的人在一起,有利于做事,卻不利于處事。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難以相處,往往是因為更多地拿自己的優點跟別人的缺點比,這樣的比法最終抬高了自己,矮化了別人把這個觀念倒過來,情形就徹底轉化,建議團隊領導人和所有團隊成員都帶上雙目鏡,所謂雙目鏡就是一端是放大的,一端是縮小的,放大的是一個人的優點,縮小的是一個人的缺點能看到別人的優點是良好職業素質的體現,佛語說得好:欣賞別人就是莊嚴自己。缺點和優點總是一根繩子的兩端,缺點常常是優點的過當表現。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說的就是用人的境界,沒有客人雅量的領導,也用不好人才
原則三:當績效不佳時,“請把袋子拿起來,抖一抖!”
人們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分別形成了自己的個性特色,每一個角色并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要安排好跟其角色特征相契舍的工作崗位。這就是把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有一則小幽默,說的是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天堂意味著:廚師是法國人,警察是英國人,修車技師是德國人,公務員是瑞士人,情人是熱情如火的意大利人。同樣是這些人換個崗位,就是地獄:廚師是英國人,警察是德國人,修車技師是法國人公務員是意大利人,情人是冷若冰霜的瑞士人。
當企業績效不佳時,不妨把人力資源的口袋拿起來抖一抖,結構不同,結局一定不一樣。
適才、適所方能形成卓越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