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在“奧林匹克知識產權保護和反隱性市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奧組委向媒體和公眾推出了有關“防范隱性營銷市場”的一系列“新政”。
新政對于奧運隱性市場明顯加大了防范力度——首先,在市場開發中實行贊助類別排他或共同排他原則,盡可能防止出現同類別產品企業之間相互間產生隱性市場;其次,北京奧組委與中國奧委會、香港奧委會和中國殘奧委聯合實施市場開發,避免有競爭關系的企業加入不同的奧林匹克和殘奧市場開發計劃;再次,不允許非贊助企業與奧運會文化活動或主題活動相聯系進行宣傳;禁止捐贈人、特許經營商、體育器材供應商、奧運場館業主與奧運會相聯系進行宣傳;防止企業利用奧運會門票進行促銷。
更為嚴厲的是,奧運會比賽期間,北京奧組委將禁止參賽運動員為非奧運會贊助企業做廣告宣傳;防止觀眾在場館內從事隱性市場行為以及對比賽場館周圍、空域和主力、城市主要地區的戶外廣告進行控制。
上述舉措意味著:那些花錢簽約了姚明、劉翔、國家乒乓球隊、羽毛球隊等明星運動員和運動隊的非奧運贊助企業,將在2008年8月8日~24日失去任何展示機會。 在很多一心想搭乘“順風車”的非奧運贊助企業看來,新政猶如一塊禁行路牌,赫然矗立在通向2008的必經之路上。奧運重在參與,維護知識產權同樣人人有責,但新政的目的,并非是完全剝奪中小企業的參與權,非奧企業如何通過常規渠道整合優勢資源,分享奧運大背景所帶來的市場機遇?
換個角度,也許是一條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