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外合作糾紛的增多,人們開始反思中國利用外資的方式,“跨國公司給中國帶來了什么”這個老問題又被提起。那么,除了資金、技術、就業、稅收這些貢獻外,跨國公司在哪些方面還在更長久地影響中國經濟的進步?哪些方面又從中國帶走了對于中國意義重大的利益?理性分析,對我們在各個層面理性地與跨國公司合作具有積極的意義。
跨國公司帶來了什么
推動了制度變遷
隨著跨國公司陸陸續續來到中國,國有企業不得不引入競爭機制、對僵化的管理體系進行改革;后來崛起的民營企業有了新的商業伙伴和學習對象;政府也開始了監管和服務職能的建立。從這些角度來看,跨國公司在全方位地推動中國的政策、法規、體制的變革,推動制度變遷的效應是非常明顯的。
培養了職業經理階層
一方面,中國的商業人才是斷代的,商業教育也嚴重缺乏有實際經驗的師資力量;另一方面,長久以來中國的知識精英一直缺乏一條除仕途以外的發展道路。文革時期過分的階級觀念,導致了“執行”、“溝通”、“信托責任”等職業經理必須具備的意識完全沒有培育的土壤,管理技術也非常缺乏。跨國公司的到來打破了這樣的局面。10多年來,400多家在中國的500強公司和眾多的中小外資企業為中國培養了一個龐大的職業經理階層,后來,這個階層又開始走向政府、大型國企、民營企業和自主創業企業以及商學院等機構,將接近全球標準的商業文化、商業技術和商業語言帶到了更多的地方,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各經濟組織的觀念變革和管理進步。目前,這批精通外語、了解西方文化、通曉管理技術的職業經理階層已經成為目前中國外向經濟的中堅力量。
引入了專業服務業
盡管中國歷史上不缺少“說客”和“顧問”,但就在十多年前,整個中國財經社會對專業服務的理解與西方世界還相去甚遠。1992年,即馬丁·索羅收購WPP(現在奧美和智威湯遜的母公司)的15年后,中國的主流媒體還沉浸在發現“點子大師”的興奮中,而此后的10年,盡管中國也發展起來眾多的咨詢、廣告公司,但WPP、IPG等大型國際營銷服務公司已經完成了從市場研究、策略咨詢、廣告、公關、媒介管理、互動等完整的營銷服務體系布局,成為了可以徹底解決新業務融資問題的上市公司,旗下眾多的公司品牌已經建立了在全球一線企業中難以撼動的影響力。這些營銷專業服務集團和會計師、律師、投資銀行等機構一起,聚成了西方企業最優秀的人才高地,和金融業一并成為西方經濟的心臟產業和頭腦產業。而專業機構和大企業的合作互動,則構筑了西方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支撐之一。
中國社會自古缺乏尊重專業和相信分工的科學傳統,我們古代把諸侯的私人顧問稱做“食客”,現在還經常把專業機構叫做“中介機構”,更難以想象像美國那樣將一個專業服務機構的CEO任命為國家要害部門的部長。盡管中國不乏有天賦的企業家經常創造一些奇跡,但企業領袖管理能力的可復制性和可持續性遠不如“職業經理+專業機構”這一模式來得穩定。
如果沒有跨國公司大量地進入中國,沒有這些公司為了改善自己的運營環境把他們熟習的專業機構也一起帶到中國,我們可能很難理解現代專業服務體系是跨國公司生態環境的一部分,也很難了解一個品牌經理或產品經理所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和各種專業服務公司召開會議并分解專業業務,我們可能還要用很長的時間才能發明營銷ROI這樣的概念和分析工具。更重要的是,跨國公司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在很多細分領域培育了一大批本土的專業機構,這些機構和國際專業機構一起,讓很多本土企業在不合資的情況下就可以了解外資公司的管理方法,讓很多中國企業可以方便地使用“職業經理+專業機構”這一模式擴展自己的管理能力。
沒有改革開放,沒有跨國公司大舉進入中國,今天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人才結構、思維方式不會是現在的格局。由此可以說,跨國公司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向肯定的同時,很多學者也開始反思,為什么中國經濟近年來的高速增長沒有引起人們財富和生活水平同比例的高速上升?中國經濟目前的高能耗、低利潤的增長模式是不是被跨國公司整體“鎖定”的結果?這推導出一個我們原來算賬時忽略的問題:跨國公司從中國帶走了什么?
跨國公司帶走了大量的財富
本來,人家來投資,我們給些優惠政策,讓他們賺走些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國人心里也沒有什么不平衡。但到近幾年,人們突然發現外資帶走的財富是如此的多,甚至多到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民眾的生活水平沒有太大的改善!有的學者測算,外資經濟每年在中國獲取的利潤至少在應該在1萬億人民幣以上,加上各種優惠政策,實際可能多達4萬億人民幣以上,相當于全國2年以上的工資總額。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利益似乎并沒有落到老百姓的腰包中,而環境的污染卻實實在在地留給了我們!
跨國公司帶走了中國企業和中國品牌依托巨大的本土市場成為全球強勢企業和領導品牌的機會
這可能更加重要。從全球性企業和全球性品牌的成長特征上看,世界上很少有品牌一開始就是全球品牌,大多是依托一個巨大的本土市場發展起來的,首先在本土市場取得優勢,然后再開始逐步全球化。本來,中國龐大的市場為大品牌和大企業的誕生提供了很好的本土市場。但是,由于我們沒有控制好引入外資和扶持本土企業的節奏,目前,在中國已開放的所有產業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在28個主要產業中,有21個產業外資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本土品牌更不容樂觀,即便在中國國內的市場上,跨國公司也在汽車、通訊、食品飲料、日化等眾多的消費品領域占有優勢地位,而且種種跡象表明,品牌排序的過程已經接近完成,中國人的生活已經和眾多的跨國公司品牌難以分離,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優秀品牌的崛起雖然不能說完全不可能,至少會是非常艱難。畢竟,“現在森林中的猴子很難變成人,因為地球上到處都有人了”。
天下果然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巨大、長久的和戰略性的。展望未來10年,如何更準確地定位外資在中國經濟的位置,如何在推動力量和消極影響的相互作用間取得整體的社會利益,將會是一個艱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