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市場消費結構分化,還是實現產業升級,高端產品品牌的打造,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是契機,也是責任。
市場需求呼喚高端品牌
無論是美國邁克爾·西爾弗斯坦與約翰-巴特曼所分析的中產階級的“趨低消費”、“趨優消費”兩極化(見《顧客要買什么》),還是大前研一所分析的消費結構的“啞鈴形”分化(見《M型社會》),都傳遞出一個信號:“窮人”的錢與“富人”的錢最好賺。
品牌營銷,就是滿足消費欲望的稀缺資源,在中國很多消費領域,高端需求還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奶業中蒙牛的特侖蘇、伊利的金典奶,白酒行業水井坊、瀘州老窖1573,日化行業百草集的成功都是一個信號。
產業升級需要高端品牌
“價格戰之王”,這是20余年中國市場營銷歷史賦予中國企業的一頂“桂冠”。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從自己頭上摘下這個帽子。這個希望最直接的動機,固然是對利潤的追求,但它折射出來的,實際上是中國市場整體升級的背景:
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水平提高和全球經濟融合,中國乃至中國企業傳統的成本優勢逐漸減弱,企業奉行低價戰略的基礎開始動搖。如果說這個變化是一種威脅,那么另一個變化則在威脅中蘊含著機會——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城市消費者、年輕消費者的選擇偏好中,對產品所包含的文化、精神等非物質因素的追求日益提升,他們不再僅僅關注產品的物質屬性,也開始關心產品的精神屬性。當消費者的評判標準發生改變時,忽視這個變化,企業將被緊縛在“微利”的十字架上;而抓住這個變化,就可能開辟一片新的沃土。
怎樣成就一個高端品牌? “高價位+高訴求+大廣告”的三板斧就能夠見效嗎?所謂“成功”抑或“境界”的品牌包裝就能夠博得認同嗎?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道路,決不是簡單模仿可以鋪就的,尤其是在已有先行者成功占位的形勢下,更要辨識那些真正打動消費者的品牌基因,去發掘消費者意識深處隱藏的心弦,撥動它。
打造高端品牌,這是一場中國企業的實踐活動,一場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