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企業把進場費當做戰術問題看待,認為只是與渠道模式有關。其實,進場費影響著企業的根本性戰略性決策。
進場費僅僅是戰術問題嗎
與誰結盟和怎樣結盟,是企業最重要的戰略問題之一。
科特勒分析企業的機會時認為,“技術突破”、“同盟競爭變革”、“政府管制變化”、“消費者變化”四大因素都可以讓行業“重新洗牌”。
其中,“政府管制變化”、“消費者變化”是需要企業觀察、研究、適應的;“技術突破”、“同盟競爭變革”是要求企業孜孜不倦地努力的。
所以,是否使用進場費的方式與終端結盟,與哪些終端采用進場費的方式結盟,與哪些終端不采用進場費方式結盟,就是說改變結盟對象、改變結盟方式,這是企業最重要的與技術進步相提并論的創新要求之一,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1.影響企業的經營成本。
企業成本是企業價值的主要元素,企業存在的理由就是創造超過成本的客戶價值。成本競爭是許多戰略方針的基礎,如價格競爭、促銷競爭、顧客服務競爭、品牌形象競爭等,都要以“成本優勢”為前提。在許多行業,成本是最重要的競爭點。
進場費首先關乎供貨商的成本,有戰略的進場費是戰略投資,是必須支付的正常成本。沒有戰略的進場費是損耗,是無效成本,而正確使用進場費策略,可以降低經營成本。
2.影響合作伙伴的盈利模式。
進場費還關系到合作伙伴的競爭能力。
許多零售商把收取進場費作為重要的盈利手段,供貨商的進場費成為零售商與其他零售商之間開展消費者服務競爭、品牌形象競爭、價格優惠競爭等的前提之一。
許多零售商則“經營”進場費:不收進場費,但要求供貨商降低供應的總成本,尤其是交易成本。沃爾瑪制勝的核心能力是成本,它的成本優勢主要來自規模經濟、市場威力、后勤效益、價值聲譽,不收進場費則是簡化采購、倉儲、財務等管理,降低采購總成本的總體戰略的組成部分,是成本優勢的重要基礎。
多數零售商則是“區別對待”:依據自己的顧客定位和競爭環境決定采購戰略,依據采購戰略評估供應商的權重,依據供應商的權重確定合作方式,包括是否收進場費、怎樣收、收多少。
3.影響企業的盈利模式與經營循環。
有些企業以進場費提升了市場開發的速度,效益非常好;有些企業絕不支付進場費,效益同樣非常好。
更有大量企業,支付進場費后就找死,陷入“付進場費、滯銷、清場”的惡性循環,投資的唯一收獲是使更多人認為產品不好賣、花錢買惡名;不支付進場費則總在“主流渠道”之外徘徊,陷入“渠道質量差、進不了主流賣場、渠道質量更差”的惡性循環。
4.站在戰略高度看進場費。
從戰略層面思考,就是要依據企業的顧客定位、戰略意圖、戰略目標,評估、規劃自己的核心能力,依據核心能力制定與企業目標相匹配的經營方針,匹配相關資源。而進場費是企業經營策略的有機組成部分,表現著企業的經營風格,體現著企業的核心能力與顧客定位。
企業的核心能力不同、經營風格不同、投資結構不同、資源不同,對于進場費的抉擇與選擇就應該不同。
失敗的企業雖然千奇百怪,但歸根結底只有一條:不從戰略層面思考,不基于核心能力和戰略目標,盲目模仿。例如,成功者都給進場費,所以我也給;有成功者沒給,所以我也不給。
什么時候該給進場費
我這里不作長篇大論的分析,不作系統的解釋,只講我們總結出的幾個結論。
1.終端價值被低估時。
1996年,紅桃K首開“進場費”之先河,開始給藥店“終端宣傳品維護費”,每月10元。
煙臺長城2000年開始給夜場進場費,聯合經銷商、營銷商及投資機構,集中買斷重點城市重點夜場,煙臺長城一躍而進入葡萄酒5強之一,而且利潤率最高。而同時期的云南紅、新天等競爭對手,在電視媒體上付出百倍的努力也無濟于事。相信比起云南紅、新天、萬達干紅、印象干紅、當然干紅等“電視媒體愛好者”,煙臺長城的投資回報率要高出幾百倍。
但是,成功者也有遺憾,就是明明知道終端價值被低估,將來隨著競爭的激烈必然“價值反彈、價值回歸”,當初為什么不“投機”?例如,水井坊最早進入高爾夫俱樂部,如果當時主動給進場費,壟斷這類終端,茅臺可能就沒有“高爾夫專用酒”了。
2.終端具有戰略相關性。
某些單店給進場費雖然表面上“不值”,但相對于公司品牌戰略而言很重要,有全局意義,如“盤中盤”模式中的“小盤”。
3.具備“進場費競爭”的核心能力。
進場費作為一種刻意運用的基于企業核心能力的競爭手段。
(1)產品綜合生產成本較低,實際成本與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或消費者所感知的價值)之間有較大差距,有較大空間支付進場費、開瓶費、促銷費及媒體廣告費用。這等于變相價格戰,把成本高的或“消費者感覺價值與成本之間差距小”的對手擠壓掉。
(2)配套能力強,進場后的費用很少,所以能夠承擔較多的進場費。比如,單品銷售力強,產品比對手“會說話”(具備產品概念、口感、包裝、價格等綜合優勢);產品組合合理,互相掩護、互相推動,連動銷售力強;團隊特別能重復執行簡單模式,創新可能不是很足但執行很到位,進場后促銷人工成本、終端管理人工成本等比對手更低,如早期的舒蕾之于寶潔,1998-2000年的美的之于春蘭。
4.擺脫自己的劣勢,把對手的優勢變得不重要。
例如,簡化行業的競爭點,消滅技巧萬變(產品概念領先、技術創意領先)而沒有“成本核心能力”的競爭者,不必陷入技巧層面競爭。長虹當年故意引導消費者興奮于價格,而把康佳在研發上的優勢忽略掉。
怎樣給進場費
1.別忘記進場的目的。
不要沾沾自喜于談判能力:我比別人少交了多少。進場不是目的,進場可能有害可能有利,花1000元買陷阱不比花10000元買平臺更高明。
不要跟著零售商的“標準合同”走,應該有自己的規劃:企業有哪些能力與資源能讓店方“喜出望外”?有哪些能力與資源能讓店方“別有洞天”?
要立足于戰略目標、核心能力、整體盈利模式,而不是“占便宜”等心態。
2.按照戰略意圖給進場費。
什么時候不能給進場費
1.企業不能區別手段與目的時。
許多糊涂的企業認為進了終端就自然有了銷量——總把物流混同于營銷!一些行業協會、咨詢公司、媒體也加深企業的這類誤解。
許多糊涂的企業認為“反正進場費是非給不可的”,既然別人都給了,這是新的商業規范,我們不能讓別人笑話。
許多經驗豐富偏見也豐富的經理人認為,“我原來的老板就是這樣成功的”,所以一定要給。
許多銷售人員標榜“實戰出真知”,實際上沒有系統的案例與系統的思維能力,實戰只會出偏見。
2.產品不符合進場而成功的模式。
外表美麗的女孩子在相親大會上要“溢價”,即使沒有生存能力,品行也乏善可陳;而內涵豐富、能力強、品行好但外表不突出的,則會遭遇“價值扭曲”,所以就不適合相親大會這種方式。
由于產品的不同,即使使用同一個優秀的營銷團隊、同樣的營銷模式與資源,進場費的效果可能大不相同。
例如在酒業,一個很優秀的團隊,采用基本相同的“進場費、終端促銷、空中廣告”模式操作的系列產品中,金六福、六福人家等產品顯然就比香格里拉藏秘、香格里拉老樹干紅、開口笑更成功。進場費在前者的成功中扮演的角色,顯然比在后者中要好得多。
寧夏紅、杞濃、新天、云南紅等產品的“終端攔截結合空中廣告”的模式,我們一直認為是失敗的,即使現在沒有充分證據表明它們已經失敗,因為這些產品不適合以終端進場來開局。
如果2000年水井坊同五糧液一起擺到家樂福,后果會怎樣呢?我想,也不會比寧夏紅、杞濃、新天、云南紅等產品風光。那么,什么樣的產品不能從交進場費進終端而起步呢?
(1)產品沒有價值,進場等于白進,提高覆蓋率等于向更多的渠道成員暴露自己的不足,花錢向別人證明自己無能。
(2)產品優秀,但價值太豐富,與眾不同,不能簡單表達出來,消費者看到的是“價格高”“用途不明”等缺點,如寧夏紅、杞濃。
(3)品牌承諾太復雜,不動人,記憶力、傳播力差。
(4)消費者可感知的成本低于企業成本,運作空間小。
3.企業資源不匹配。
四川某國營酒廠華南地區經理的工作總結報告中說:“100萬元怎么可能做好廣州?繳納幾個酒樓進場費之后就沒錢了。”這就是資源與模式不匹配的結果。產品符合“進場費、終端促銷、空中廣告”模式,經營者也明白了進場只是整個模式的“萬里長征第一步”,但沒有準備好相應的資源。
事實上,100萬做好廣州的企業多的是。只是,確實沒有只擁有100萬卻從投資進場費開始而做好廣州的。
4.團隊不適合。
(1)老板心態不適合。
(2)終端促銷人員總成本比別人高:流失率高,積極性低,管理成本高。
(3)終端管理員流失、更換頻繁,重復執行簡單模式的能力、素質太“高”或太低。
怎樣不給進場費
終端不是都被“買斷”了嗎?
不該給進場費的企業怎樣才能避免“給了找死、不給等死”的“命中注定”?
那么,我們不妨思考:洗發名牌產品如寶潔系列,名酒如茅五劍,為什么可以不給?一些新產品(例如水井坊的當年),為什么也可以不給?
1.建立核心能力。
在“產品表現力”、“團隊簡單化執行力”、資金實力等處于劣勢時,一定得有其他核心能力,否則“交進場費找死、不交進場費等死”,反正是死,不必選擇。
有了“應有核心能力”的任意一種或數種,都可以不給進場費而獲得成功。
如“綠茶”、“冰紅茶”、“彈面”、“果奶”等產品,在“產品表現力”層面建立了核心能力;水井坊在培訓營銷、酒道表演等層面建立了核心能力……
2.成為名牌。
(1)知名度高,消費者指名購買率高。
(2)品牌定位合理,成為消費者某種場景的消費符號,終端非賣不可。例如宴請不熟悉的領導時,茅臺、五糧液就是“尊敬”、“正規”的符號,即使被接待者不喜好,也不會責怪。
(3)成為終端檔次的符號,沒它你百貨大樓或酒樓或商超就沒有身份。
3.把終端建在消費者手機上。
近年零售業態中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炮彈型終端”的崛起。
我把傳統終端定義為“地雷式終端”,因為它們是守株待兔式地等待消費者進入終端后才能“引爆”消費者,依賴于攔截顧客,所以必須重視店面的吸引力、位置的輻射力。
而另外一些終端,卻能移動,不依賴于店面裝修、位置的輻射力,如傳統的奶站、水站。
但一些“炮彈型終端”的崛起可能給零售業態帶來重新洗牌的局勢。如杭州最近發展極快的酒水“類別殺手”——“利客滿”,單店輻射能力為3公里。杭州酒樓全部被供貨商“買斷”,消費者無需“自帶酒水”而享受到充分的選擇權,還經濟實惠。這種“炮彈型終端”使一些沒有“買場”的名牌產品可以輕松地“把終端建在消費者手機上”,進場費將相當程度上成為“不必要”。
4.項目營銷。
以戰略來指導“機會主義營銷”,與終端合作,團購等。
5.核心終端。
任何降低覆蓋率、只與核心終端聯合推廣的行為,都能降低進場費的必要性。
6.培訓營銷。
這是進場費的轉換形式,但可能比進場費的純粹給予要有價值。
7.雙終端模式。
以酒水為例,雙終端模式。
推廣終端沒有進場費,因為商業價值低。但推廣終端價值被低估:顧客長期價值高,網絡價值高,配套容易……雙終端模式對核心能力的主要要求是:
(1)產品:價值豐富,經過溝通后目標消費者具備較大價格承受力。
(2)團隊:多兵種,小規模,項目化,連續作戰,矩陣管理。
(3)戰略:庖丁解牛,積小勝為大勝。
(4)績效:長期性激勵。
萬變不離其戰略
產品成功的根本前提是“消費者價值”。但產品的消費者價值的結構是不同的,消費者感知的價值與實際價值往往不統一,所以產品價值的傳遞模式就不同,不同傳遞模式所需要的資源又不同。
進場費是產品價值傳遞的工具之一。
企業對傳遞工具的選擇,必須以核心能力為基礎,以戰略目標(消費者價值、顧客定位等)為導向,以所有傳遞工具的“整合營銷傳播”總體策略為指導。進場費是價值傳遞的潤滑劑之一,是一個交易籌碼。產品價值的傳遞本質上是企業與合作伙伴之間的價值評估、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所以進場費的選擇要以價值評估為基本工具,以價值網絡的交易成本降低、結構持續優化、質量持續提升為目標,達到銷售業績與網絡凝聚力、號召力、影響力的互相推進。
當以戰略眼光科學認識進場費之后,進場費就被納入到營銷科學化、決策模式化、管理工具化的運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