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變,人變,道亦變。如果把企業模式看作“道”的一種,那么,環境變了,消費者變了,模式也就要發生相應的轉型。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認為一個成功企業應該注重5種模式轉型。
采購模式:由一國向全球轉型
每個大企業都是由小企業做起來的,在企業規模很小的時候,視線往往只能在本國內逡巡。但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一些企業及時轉型,把采購觸角伸到全球,走上了一條“用全球資源做全球市場”的道路;而另一些企業則囿于既往慣性,仍然“眼睛向內”,這實在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蒙牛自創立起,主體設備的采購便是全球性的,但像奶罐等一些附屬設施的采購則選擇了國內招標的模式。今年我們興建全球頂尖的高智能化生產基地時,決定所有設備均向全球招標,結果,從國際上采購回來的新型奶罐,質量更優,而價格卻只有國內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二。這就是全球采購的力量。
對于多數工業企業來說,采購成本都是總成本中最大的一塊。因此,打開全球采購這扇窗就等于打開一個魔術般的新世界。通常總成本降低幾個百分點,總利潤往往就可以翻一番。
研發模式:由獨立向聯盟轉型
研發是個“種子問題”。“種子問題”帶有根本性,在當今國際競爭中,缺乏研發力也就等于沒有競爭力。
雖然“官產學研金”相結合的提法由來已久,但我國企業多數在研發上還是遵循著“我的種子由我栽”的自給自足模式。
實際上,如果沒有研發國際化,就很難講徹底的市場國際化。
2007年7月22日,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和高智能化生產基地在呼和浩特投入運營。為了打造這個“制高點”,蒙牛相繼派出高管團隊及專業技術設計人員遠赴歐、美、澳、亞4大洲20多個國家進行了實地考察,匯聚了英國劍橋大學、澳大利亞MONASH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16家國際國內乳品技術提供商及科研單位的領先科技,結合蒙牛自身的研發力量,形成了一條國際領先的完整研發生產鏈,開始打造屬于中國的“乳業硅谷”。
除了企業聯姻,除了產學結合,除了獨家買斷,對于弱勢企業來說, “拿來主義”式的學習也是研發國際化的路徑之一。
銷售模式:由營銷向“營心”轉型
人們常說:“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做事的公司做不大,做人的公司做不小”。這里所說的“做人”,應該推而廣之:不僅包括本企業的人,也包括全社會的人。
從全世界的競爭規律看,當兩個企業產品質量相當的時候,人們并不在意眼花繚亂的自我推銷,但在意你的良心、誠心、愛心,只有那些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才能贏得人們的尊重——這就是“營心”。
企業做好事的時候,常常有人發問:你們這是“純公益活動”,還是“營銷行為”?我們可以反問他:這兩者能夠涇渭分明嗎?公益行為造福社會,公益行為也提升企業品牌——兩全其美,這難道有什么不對嗎?好人得好報,這才是全社會的正義邏輯,這也是好人好事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
管理模式:由范本向人本轉型
定時定地定范式,早晚考勤,中間督察,仿佛框框比效率還重要,管行比管心還重要……曾幾何時,這就是全社會的管理“范本”。
有些工種是離不開這種“范本”的,越是多人協作的工種越需要程式與框框,因為如果某一道工序不能按時按地運作,其他各道工序就會窩工失序。但有些工種獨立性很強,越給予彈性越容易出效率,這時候,管行不如管心,管理模式就要由范本向人本轉移。
有一個小例子。前幾年,我們總部曾經規定辦公室不準飲水(發現一次罰一次),設立了專門的飲水室。這種做法貌似“軍紀嚴明”,其實一點也不人性化。比如:盛夏季節,人急火火趕來,從溫水瓶里倒出開水,卻不能馬上喝,需要賠上時間、耐力乃至心靈的不快。即便備上涼開水,渴極而飲,一次一大杯,從員工身心健康角度講也并非好事。再則,統一存放的杯子上雖然分別寫著各人的名字,但還是存在串用的可能,即使沒被串用有人也會生出這種隱憂……搬到新辦公樓后,我們就把這一條取消了。水是生命之源,辦公桌旁放一杯水,隨需隨取,這不是既人性化又有利于提高效率的雙善之舉嗎?
還有,雖然過程管理在許多時候是非常必要的,但對于一些創造性工種,我們不管過程,只管結果,反而更佳。
所以,范本管理要向人本管理轉型,不要把程式看得比人還重要。人是核心,一切管理程式都要向有利于提高人的效率與健康的角度傾斜與靠攏。
競爭模式:由窄幅向寬幅轉型
由競爭思維到競合思維,有時很易有時又很難。但從窄幅競爭到寬幅競爭,卻是人人可為,立竿見影。
比如,一個單位的兩個人,如果死掐著爭一崗一位,爭到了便志得意滿,爭不到便垂頭喪氣,那么,我們說,這個人是窄幅競爭。如果把眼光放遠一些,目標放高一些,放到十年八年的全社會大坐標中去定位,那么,現在所爭搶的就未必真的值得爭搶,因為你即使失去“想要的”也完全可以得到“更好的”,因為有太多的替代方案甚至更優方案恭候著你,這就是寬幅競爭。
現在再回想一下,你上中學的時候,有沒有爭搶過當時看來如果得不到簡直就不得了的目標?比如某年度的三好學生,某年度的班長,某年度田徑比賽的第一名……這些目標就當時當地的窄幅看,天字第一號。但如果放到整個人生大坐標的這個寬幅中去看,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到別的可以影響終生的大目標上。
企業競爭也是這個道理。比如:要是一家牛奶企業只知道與別的牛奶企業爭奪市場,那它就是窄幅競爭;如果這家牛奶企業既知道與牛奶企業爭奪小份額,又知道與整個飲料行業爭奪大份額,這就是寬幅競爭。事實上,這個“幅”還可以更寬,發達國家的居民喝的奶比吃的肉多,而我國居民吃的肉比喝的奶多,這里面的此消彼長是由觀念和習慣左右的。這樣來看,“競爭幅”就更寬。
所有行業的所有企業,當你不再坐井觀天而奮力跳到井外的時候,都可以找到比“井”更廣的“競爭幅”。
鍋里挺一挺,碗里全都有!由窄幅競爭向寬幅競爭的轉型,給行業打開了新的天地,使企業飛翔的領域更高更寬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