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醫使用中藥時往往強調要“道地藥材”,指定某藥必須要用某地出產者方可,認為只有此地之此藥才是正品,用之才有效驗。
宋代寇宗爽說:“凡用藥必須擇土地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古人經過長期使用、觀察和比較,知道即使是分布較廣的藥材,也由于各地自然條件不同,所出產的藥物質量不一樣。如四川的黃連、附子、芎勞、楝子、貝母,甘肅的當歸,寧夏的枸杞子,山西的潞黨參,廣東的陳皮,東北的人參、五味子、細辛,云南的茯苓,山東的阿膠,江蘇的薄荷、茅蒼術,浙江的于白術、杭菊花、杭白芍,河南的“四大懷藥”——懷地黃、懷山藥、懷牛膝、懷菊花等,都屬于“道地藥材”之列。
為什么中醫用藥要強調“道地藥材”呢?這是因為同一藥物由于產地的不同,除r質量有差異外,作用亦有區別。如川貝母和浙貝母,川貝母偏于潤肺化痰止咳,治肺熱燥咳、肺虛勞咳之證;浙貝母偏于清肺化痰,多治外感風熱、痰熱郁肺的咳嗽痰多證。再如懷牛膝與川牛膝,雖然都有活血通絡、利關節、強腰膝等作用,但懷牛膝偏于補肝腎、強腰膝,川牛膝則偏于通經活絡、祛淤,二者功用是有區別的。
然而,“道地藥材”的產量畢竟難以滿足需求,實際上在不影響藥效的前提下,也可不必拘泥于道地藥材的地域局限。如中藥方劑中開有“廣陳皮”,大可不必非廣東之陳皮不可;再如“懷山藥”(河南懷慶產),安徽的醫師中許多人都在處方上開的是“淮山藥”,功效并無懸殊差異,故不能視作醫師處方錯誤,病家用藥時也切勿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