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與糖尿病掛鉤,科學地服用降糖藥便成為患者的基本功之一。如何服用才算科學呢?至少有三個技巧你必須掌握。
技巧1:嚴守時間表
薛師傅服用降糖藥快滿1年了,空腹血糖控制得還不錯,可餐后血糖值老是居高不下。醫生仔細地詢問了他的服藥情況,原來他為了方便,將優降糖與拜糖平兩種藥在飯前半小時一起服用了。后來經過用藥時間的調整,薛師傅的餐后血糖值終于回落到正常范圍。
薛師傅的例子說明,服藥時間的準確把握直接關系到降糖藥的療效。可生活中像薛師傅這樣的馬大哈卻不少見,在他們的心目中,對吃藥時間不必太過較真,早服或晚服幾分鐘應該沒問題。醫生的回答卻是:感冒藥、抗生素等或許能如此,但降糖藥絕對不可。原因在于降糖藥的降糖作用,除了與藥理、劑量相關外,還與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與血糖的濃度的相互關系有關。二者同步,藥物才能將降糖作用發揮到極致,而又不致發生低血糖等不良反應。
由此可見,糖尿病患者必須要有時間意識,弄清你所服用的降糖藥的時間表,并嚴格遵循之。常用的5種降糖藥的時間表為:
第一種,飯前30分鐘服用,主要為優降糖,此外有達美康、美吡達、糖適平等。
第二種,飯前5~20分鐘服用,如諾和龍、唐力等。這類藥起效快,作用時間短暫,餐前半小時或進餐后給藥可能引起低血糖,故應在餐前5~20分鐘口服。
第三種,飯后服用,如二甲雙呱等。該類藥是通過增強肌肉、脂肪等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而起到降低血糖作用,加上藥物對胃腸道有刺激性,故宜在飯后服,以減少不適感。
第四種,進餐時服用,最好與第一口飯同時嚼服,前面提到的拜糖平就屬于這一類,此外還有倍欣、米格列醇等。其主要作用是促使飯后血糖值下降,若在飯前過早服用或延遲到飯后服用,都會喪失降糖作用。
第五種,早晨空腹服用,如胰島素增敏劑,包括羅格列酮、吡格列酮等。由于此類降糖藥作用時間較長,一次服藥,降糖作用可以維持24小時,故每日早餐前服藥1次即可。
技巧2:補充鈣片
王先生在一次例行體檢中發現血糖升高,后經復查證實得了糖尿病,于是堅持服用降糖藥,嚴格計算三餐熱量,血糖控制還算滿意。可漸漸地出現了背痛、腿抽筋等情況,到醫院檢查骨密度,發現骨質疏松。王先生驚訝不已,醫生說他少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堅持每天補充鈣劑。
其實,不僅是王先生,相當數量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意無意地疏忽了補鈣,未能將吃鈣片納入每天的降糖“工程”,不知不覺地患上了骨質疏松癥,埋下了骨折的隱患。癥結在于:糖尿病可引起體內代謝紊亂,導致骨質流失,如果又未能補足鈣質,時間一長骨密度必然減低。
醫生建議,糖尿病患者要及時補鈣。最好選擇溶解度高、不刺激胃、易于吸收的鈣片,并在進餐的時候服用,可比餐后服用的吸收率提升20%。同時調整食譜,增加奶類、豆類、綠葉蔬菜等含鈣量高的食品,以保護骨骼。另外,糖尿病患者還要定期到醫院做骨密度檢查,一般一年查1次,目的是及時發現骨質的流失情況,以便調整防治措施,預防骨質疏松以及骨折的發生。
技巧3:服藥2小時后再喝養生茶
糖尿病患者根據自己的病情,喝點養生茶確有好處。如經常口干舌燥、面紅目赤者,可飲用菊花茶、薄荷茶或蓮心茶以清熱止渴:便秘者,可飲用決明子茶、麻子仁茶以潤腸通便;腹瀉、腹脹、食欲不振者,可飲用大棗茶;伴有高血壓,經常感到頭暈目眩者,可飲用菊花蔡、薄荷茶或夏枯草茶以瀉火降壓;伴有睡眠障礙,出現心悸、心慌者可飲用酸棗仁茶、合歡茶以養心安神;伴有高血脂者,可飲用決明子茶、姜黃茶、生山楂茶等以祛脂活血。
但要注意把握好飲茶的時機,因為菊花、薄荷等一般都呈弱堿性,而常用的降糖藥主要呈弱酸性,兩者“狹路相逢”容易發生酸堿中和反應,其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為確保降糖藥與養生茶各自的療效,務必將兩者錯開,最好是將養生茶安排在服用降糖藥2小時后飲用。
另外提醒讀者,目前市場上有些“食字號”的茶制品宣傳其有控制血糖的功效,可能誘惑部分糖尿病患者誤將這類“食品”當做“藥品”服用,甚至有些患者干脆用其替代藥品,這樣做會加重病情,絕不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