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快男、好男兒,一陣選秀的旋風在中國席卷而過,從模仿秀到選秀,我國的綜藝節目一直沒有擺脫創意匱乏的硬傷,帶給觀眾的是嚴重的視覺審美疲勞,中國觀眾急需新鮮的綜藝節目重新獲得審美愉悅。2005年開始在網絡上流行的韓國綜藝節目《情書》,讓人們在綜藝節目中重拾樂趣,也使得國內林林總總的同質節目相形見絀。
《情書》來了
韓流兇猛、韓劇大熱中國,繼“韓劇”之后,韓國綜藝節目也虎視眈眈希望進入中國市場。韓國SBS電視臺大型綜藝節目《情書》白2004年10月份開播以來,由于內容健康、輕松、搞笑,播出不久后在韓國觀眾中備受好評,號稱韓國最火爆大型綜藝節目。2005年,新浪娛樂率先宣布與韓國SBS電視臺合作,在第一時間免費提供給網友完整的節目視頻。至此《情書》通過網絡進入中國市場。
《情書》屬于速配節目,在主持人的指揮下,男嘉賓對女嘉賓展示自己的魅力,通過跳舞、游戲,最后贏得女主角的芳心。在內容上,雖然與眾多臺灣綜藝節目一樣以娛樂大眾為目的,但是該節目內容積極健康,從不談論緋聞花邊,也不打色情擦邊球,讓參與節目的嘉賓以真正投入進去的方法來展現幽默詼諧的一面。另外,該檔綜藝節目采用的是全明星陣容,如人氣偶像組合“神話”,張佑赫、金正恩,韓佳仁、河智苑、韓智慧、金善雅都是該節目的座上客,又為節目贏得大量Fans的追捧。
2006年,“情書”被吉林教育電視臺引進,正式步入電視臺,其后迅速成為年輕人的熱點話題之一。電視臺的播出,使得網絡更加火熱,除了新浪網,《情書》在視頻門戶網站鮮艷登場,以其獨特的風格取代了華語綜藝節目包括“我猜”、“康熙來了”在內的點擊地位。
在臺灣綜藝節目漸漸失去熒屏影響時,《情書》來了。一件產品火了,特別是一件文化綜藝類產品,是尤其值得我們尋找其“火源”:
與時俱進,與愛同步
就《情書》本身而言,很多元素我們也是具備的,如:一個有趣的主持人、明星、舞蹈,一個關注主題。但是,為什么擁有同樣資源的我們,卻沒有做出如此備受青睞的節目?這就需要我們探討更深一層的原因。
《情書》從畫面看,像韓劇一樣優美悅目,無論是置景還是鏡頭切換,加上俊男靚女的主角更是賞心悅目:從內容看,既保留韓劇健康積極的一面,也有著強烈的時代氣息,比如開場秀時藝人們的個人舞蹈表演,精彩而富有個性。重要的是,整個節目中洋溢著幽默熱鬧的氣氛,完全是自自然然出現的,毫無做作之感,這正是現代綜藝節目最需要的。
對于習慣了集體舞視覺的觀眾來說,《情書》第一個賣點就是明星舞蹈,明星不足為奇,舞蹈也不足為奇,但是明星的即興舞蹈就非常有看頭了。俊男美女加上通俗和帶有韓國民族特色的舞蹈組成了節目的第一要素,最為直接的視覺要素。
其二就是節目的主題——愛情。這是一個古老永恒的世界性話題,沒有語言,文化、民族等因素的局限。無界限的主題,為《情書》的國外進軍掃清了道路。《情書》中,男女嘉賓通過游戲競爭相互配對,游戲的不同,配對也可能不是固定的,隨時的變換,增加許多懸念。多了競爭、多了比拼、多了懸念,也多了愛情,“情書”也不再局限于幾張薄薄的信紙,而是用嬉鬧的游戲、互動的交流、可愛的舞蹈交織在一起以立體的方式展現在大家面前。
第三是節目制作,無懈可擊。從2004年開播,《情書》也是歷經整合和改編,目前主要分七個環節:開場秀,男生游戲,女生游戲,第一次組合(節目中稱為“持花男子”),“給我出來”,情侶游戲(搶椅子),最后組合。每一環節都不高雅,但都妙趣橫生。從開場秀,到男生們的動作游戲,到“有限度的傷害女選手的美好形象”,再到充滿未知懸念的挑戰,最后的情侶勝出,《情書》的制作都極其精美,非常到位。
在表現形式上,《情書》特別注意運用了多媒體的技術,在播出的電視畫面上加入畫外音,網絡卡通和第三方評論,來增強節目的效果,刺激人們的感官,讓觀眾感覺畫面上出現的就是自己想表達的情感,從而起到心理放大器的作用。如當一位女選手出現復雜表情時,屏幕上總是會打上最恰當的“詞語”,比如“緊張、尷尬”等等。另外一次,申正煥表演老太監,屏幕上就給他“穿”上了太監服裝,這種精心自然更出效果。最有服務意識的則是經常打上提示性的字幕,進行解釋,方便觀眾快速理解。
另外,如果缺乏外景,那么節目也無法贏得觀眾的長期關注。《情書》的制作就加入了“特輯”,比如“中秋節特輯”(相當于我國的春節),世界杯特輯(在德國外景),巴厘島特輯和圣誕特輯等等。外景的切入,極大地增加了節目生動性和新鮮感,也打破了綜藝節目固定舞臺的模式,讓人耳目一新。
除此之外,一些笑料演員的表現也是節目的一大看點,同時也贏得了一大批“粉絲”的追捧,網絡就很常見“裴澀琪”、“金鐘民”的節目片段的專輯,很多就是其粉絲所為。
從臺灣到內地,我國的綜藝節目,動嘴的多,動手動腿的少,明顯缺少活力,反觀《情書》,在不失去語言幽默的同時,大量的動作游戲使得節目活力十足。
文化創意,禮遇出新
在《情書》中,韓國綜藝節目嘉賓的表現方法和我國也不大相同。他們似乎更直率,更樂于表現自我,不在乎調侃自己,這一點展現了西方文化的開放和大膽。如喜歡跳舞但是技術很湊合的主持人經常希望表現自己的舞蹈技巧,在某一期的節目中大跳“熱舞”,由于其相貌的特征,電視屏幕立即相繼出現了:“大螞蚱起舞”、“鬼上身的螞蚱”的字符。
此外,韓國秉承的長幼尊卑、父母家庭觀念的濃重東方文化色彩也在《情書》中很好地體現出來,亦如藝人之間的“前輩”尊稱,這也是吸引觀眾的特點之一。
中國人對于“禮”依舊是情有獨鐘的,但仍需要自然大膽的表達。同樣的,在節目泛濫下,我們的觀眾對于煽情也是越來越不買賬。偶像的力量在增強還是減弱,很難判斷,但是有一點,觀眾對于八卦新聞的分析能力、炒作的判別能力越來越強,中國演藝階層的宣傳手法可能需要有所改變了。
《情書》的選手都是韓國有一定知名度的藝人,這跟時下大陸提倡的“娛樂平民化”不同。其實平民也好,藝人也好,重要的是哪個能出效果,哪個能做的精彩,這才是觀眾最關心的。
綜藝選擇的心理魔方
韓國的綜藝節目競爭激烈,《情書》并非是收視率最高的綜藝節目。2D06年《情書》在韓國停播,這則消息可能只讓部分韓國觀眾感到可惜,卻在中國受眾中產生了很強的反響和討論,可見其在中國受歡迎的程度,也給了我們很多驚嘆,為什么我國的電視節目沒有如同《情書》一樣大的號召力?綜藝節目又是遵循怎樣的消費心理?
從精英走向草根的個性釋放
很顯然,明星因其認知成本的低廉成為綜藝節目收視率的保證,但是綜藝節目的重心越來越向草根階層靠近。模仿秀本身就是將這個世界的偶然總結到一起,讓與明星近似的民眾走上舞臺,不論是明星臉還是明星聲音都是為了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這個世界還有這么巧合的事。
但是隨著資訊的爆炸和個性意識的噴發,這種心理刺激已經變得稀疏平常。大眾新的心理越來越能接受發掘普通個體的特性,所以在臺灣的“我猜”與“城市獵人”等節目就將普通人請上舞臺。“城市獵人”中尋找一個城市的美女和“我猜”中用競猜的方式來猜測職業、身份、身材這些環節中,明星已經變成嘉賓,而普通人是主角。
隨后大眾就不再滿足造星權利的集中,“選秀”節目應運而生。自己投票選明星,既有主宰者的痛快還通過主動權為自己找到了寄托,“超級女生”的誕生就是基于這個原因。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誰會成為明星,每個人也都有成為明星的機會。用短信投票的方式也越來越成為一種參與的重要手段。
從表演走向娛樂的精神放松
制作方操縱性逐漸減弱是娛樂節目的另一大進步,也可以說這與計劃經濟心理影響的逐漸減弱有關,人們越來越希望看到臨場的東西。所以,主持人成為電視節目的一個很重要的人力資本,與其說觀眾認同一個節目不如說認同一個節目主持人。
表演化和預設情節的成分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隱形,否則或者招罵或者替換。其節目內容也越來越脫離了程式化的東西,多了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這一點在《情書》中,體現尤為明顯,節目中的明星——姜虎東、金鐘民、申千組合、哈明國組合扮演都是此類的角色。
這些都與大眾生活節奏逐漸緊張有關,人們已經在工作中厭煩了科層和程式,他們更希望看到自由和放松,甚至是散漫。《情書》帶來的就是極為自在的娛樂。
從一元走向多元的生活互動
電視節目中加入了越來越多的生活元素,生活化是電視節目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是電視節目從“經院”走向“通俗”的一大信號。
語言生活化、搞笑生活化、過程生活化在韓國的綜藝節目中大行其道。《情書》中嘉賓并不是只有一副面孔,而是從一元人走向多元人。搞笑的人認真起來更讓人感動,天賦不佳的人努力起來更讓人贊嘆,這一切都是通過多元化的理念和對比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北京領先文化公司在日前買下《情書》的中國出版權。雖然,目前國內“抗韓”聲一片,但北京領先文化公司負責人李先生卻認為:“抵制一檔內容健康、輕松、幽默的節目似乎有些不公平,我們不想讓觀眾錯失一檔優秀的綜藝節目。”此外,湖南教育電視臺也開始引進《情書》。湖南教育電視臺節目總監二黑表示,《情書》在國內其他省也有播出,節目收視率反響非常好,期望借助《情書》在競爭慘烈的湖南電視市場,以節目差異化,取得勝利。
相形之下,我國還沒有節目能達到如此的關注度。從名稱、內容到嘉賓風格,從超級到絕對,從反串到戲劇化的夸張,我國的綜藝節目確實應好好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