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這個兩稅合并就是指的這兩個稅法,一個是《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一個是《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我們講的要統一,要合并,究竟是要統一什么?這兩部法律,一個是條例,一個是法律,他們在法定稅率上是一樣的,都是33%,但是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享受非常多的稅收優惠。今天起內資企業的實際稅負在25%左右,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投資企業的稅負在15%,因為他們在費用扣除的標準方法、在稅收優惠、在一些稅率方面所造成這種情況。我們為什么要改革,要解決合并問題,我想首先有必要談談背景問題。
國際層面
經濟全球化,是企業所得稅制改革的內在原因。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同于改革初期的經濟發展和國際投資環境。特別是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國外的商品、資金、勞動力、技術、信息這些生產要素無限制地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更為自由,大量流動。
要適應這種全球化的背景,全球化使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融為一體。各國普遍采取一個經濟開放政策,來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為國際化貿易提供制度保證,各國紛紛取消了貿易障礙和限制。經濟全球化的問題就在于怎樣給市場主體一個法律定位問題,要給他們一個平等的法律主體地位。只有機會平等,公平的競爭,才能得到資源最優化,實現效率的最大化。
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超國民待遇和次國民待遇都是違反WTO要求的,它所蘊含的自由、公平、平等要求,以及經濟全球化的要求,使我們對內外有別的企業所得稅制要重新反思。我們給外資企業是超國民待遇,他們比內資企業更加有利。給予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是有背景的。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前,我們對外資企業的市場準入有很多限制,因此我們通過稅收優惠彌補對其限制。但是我們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市場準入的限制已經漸漸取消了,比如過去金融市場對外資有很多限制,現在都放開了,內資外資都一樣。如果我們繼續采取內外有別的稅制,這種情況不利于民族企業參與競爭,不利于整個民族企業發展。從這個意義講,對外資企業(應該)一般不給予特殊稅收待遇,而是完全按照國內企業的標準對待,既沒有歧視也沒有額外的稅收負擔。在全球化背景下,統一稅制是有必要的,這是同國際接軌。我們從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已經6年了,繼續給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大大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因為這樣做也是違背世貿組織的規則的。
整體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
任何一項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兩稅合并本身就是一種改革,這種改革要付出代價,要讓方方面面都接受,首先是一個財力的問題。國家有了財力保障,改革即使遇到困難我們也不怕。
我國這些年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平穩過渡,經濟處于一個高速增長期,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7%,這是其一。其二,我們國家的稅收收入增長很快。1994年全國稅收收入只有五千億,1999年第一次突破一萬億,2003年第一次突破兩萬個億,2004年突破了兩萬五千個億,2005年突破三萬個億,2006年達到三萬七千億。經濟的快速增長,稅收收入的增長,近三年我國稅收收入是以每年五千個億的速度增長。這說明對于改革我們有強大的國力保障。
我們現在再講和諧社會,和諧社會為什么不在過去提而要在今天提出?那是因為我們現在有強大的財力保障,這個時候我們黨和國家才考慮納稅人和納稅人之間的關系,納稅人和政府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的和諧問題,國家沒有強大的經濟做后盾怎么和諧?所以兩稅合并同國家經濟財力關系緊密。我們國家的企業所得稅在2005年大約達到八千億,外資企業所得稅稅收只占我們總的稅收收入中的4%,也就是說每年外資企業只有1200億到1400億,我們的內資企業所得稅大約占我國稅收收入的7%,也就是說有6800—7000億,這兩者加起來是8000多億的企業所得稅。有人說它是我國第二大稅,也有人說是第三大稅,當然第一大稅是增值稅,第二大是消費稅。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增加,使國家有能力去承受企業所得稅改革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梢哉f我國經濟穩步發展,財政收入逐步提高,在這種背景下,國家財政和企業的承受力比較強,是改革的最佳時機。
這個必要性有幾個方面。第一是兩套制度造成內外資企業的稅收負擔差異。這種差異性稅收負擔表現在稅收優惠、稅收的扣減標準、稅率優惠等等均有諸多差異。舉個簡單例子,比如工資的減扣問題,外資企業現在對工資是據實扣減,你發多少錢都可以扣除可以節約成本??墒莾荣Y企業過去是計稅工資,計稅工資在2006年前是800元,2006年提高到1600元,比如企業人均發3000元,多余的1400元企業要繳企業稅,顯然內資企業他們的負擔太重了,那企業還怎么競爭呢?外資企業享受優惠實際上是外資企業的稅負轉嫁到內資企業上。
第二,按資金來源我們分為內資和外資,這樣的稅收優惠措施喪失了一個政策基礎,20世紀80年代改革以來,我們國家為了吸引外資,給予外資大量稅收優惠。隨著經濟的發展,對外資最有吸引力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稅收優惠問題?經過大量國內國外的調研,吸引外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政局的穩定、廉價的勞動力、廉價的材料、廣闊的市場,這些就是我們所講的軟環境。外資看中的是軟環境,而不是稅收優惠問題。大家看中國目前的政局穩定,政通人和,經濟發展很快。大家看美國有911陰影,西班牙和英國有大爆炸,俄羅斯有車臣,南亞有海嘯,唯有中國風景獨好。這是吸引外資最有利的條件。
再者,很多國家對我國給予的稅收優惠是不承認的。如美國就不承認,就是說中國給予稅收優惠,這些外資企業并沒有得到實惠,其在自己國家照樣要納稅。這在稅法上有一個專門的概念叫稅收繞讓抵免。美國政府為什么不承認呢?它認為如果承認就是對資本的一種歧視。資本投到本國和投到外國,待遇應當是一樣的。如果允許投到外國的資本享受優惠,意味著對本國資本的不公平。實際上我們給予稅收優惠是把中國國庫的錢無償轉移到外國去,他們不感謝中國政府,反而認為中國政府是傻瓜。這種教訓我們是有過的。所以說稅收優惠在吸引外資上是有所弱化的。我們現在吸引外資已經從量轉移到質的方面。我們需要高端的先進的符合我國產業政策導向的外資,這和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吸引外資作用不一樣。
這個制度基礎喪失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外資企業適用的無差別稅收優惠政策不符合我國產業政策的導向。我們過去只要你是外資一律給予優惠,這是一種普惠制?,F在中國需要什么?中國現在需要的是高新技術設施,需要環保的、節能的、節水的(設施)。如果是普惠制的稅收優惠像某些飯店賓館業等等外資都愿意投,因為它投資小見效快,但這些東西對中國沒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我們需要的是國外的先進技術。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現在吸引外資的方向在變。這個變在于,我們過去講三資企業: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投資。過去的三資企業中占大頭的是合資企業。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政府的市場準入沒有開放,所以外資需要中方背景的企業來影響中國政府。但現在變了,登記的現在大多是獨資企業,合資企業、合作企業已經漸漸少了。道理很簡單,因為現在市場在開放,外方不要中方,有了中方反而會帶來負擔。過去為什么要中方參與?就是通過參與來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先進經驗。因為如果外方讓你參與的話,很有可能他們最先進的技術讓你中方掌握了,所以現在外方不想讓中方參與,大量注冊為外商投資企業。我們對外資要有引導,要把他們引到我們的產業政策上來。
內外有別的稅制成為避稅的重要渠道。兩套所得稅制外資的待遇遠遠高于內資企業的,使得很多內資企業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假合資、假合作,或者把自己轉移到境外再投資到境內。國內企業到境外注冊一下,再回來就變成外資企業,我們稱之為“假洋鬼子”。兩稅合并就是為了減少假合資、假合作問題。還有一些區內注冊區外經營的。因為我們有經濟特區、高新技術開發區,還有經濟開發區,在不同地方的稅收不一樣。所以有不少企業在區內注冊,享受優惠,但是在區外經營。比如我們的浦東,浦東有很多優惠。有些企業就是在浦東注冊經營在浦東以外,這種地域優惠制度還有什么用處呢?這種制度不該對外資也是不利的,因為中間有魚目混珠的問題,使外資沒有得到更多的實惠。我們這次兩稅合并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我們內資是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公開化、透明度比較低。外資企業雖然有法律但是還是含有大量行政法規或行政規章。我們可以看1991年的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法只有30條,內資企業所得稅條例是20條,這次的企業所得稅法是60條,這也能體現稅收法定主義的要求。這些是我們進行兩稅合并的原因。
編輯: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