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夏天,一則《京城保姆想當作家》的消息被北京某報刊載,一時間,四川女子李蘭走進了人們的視線。李蘭35歲做保姆,每日洗衣做飯之余,就構思小說,她一心想當作家。
去年年底,李蘭的小說出版發行,書名叫《以賭為生》。就在雇主們嘆息保姆百折不撓的時候,大伙得知李蘭曾是某大學機電專業的學生,在當地郵電局有過幾年營銷、工會干事的工作經歷。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李蘭在工作期間混跡賭場八年,曾經是當地有名氣的賭女。她的小說《以賭為生》,就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而成的。
生活平淡,賭場尋求成就感
1971年,李蘭出生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一個干部家庭。盡管他們那里常有人參與賭博,但一直在學校讀書的李蘭卻從未涉足。1993年,李蘭從涼山大學畢業了,在當地郵局找到了一份工作。由于那工作要倒班,上午上了班,下午就休息;上了夜班,白天就休息,所以閑暇的時間很多。李蘭從小就幻想著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然而,目前的工作使她感到平淡無奇,心里有些失落。
不久,她便學會了打麻將。起初,她就打兩塊錢一盤的小麻將。渴望成功的李蘭在工作中沒有找到施展自己的機會,卻在賭場上找到了爭強好勝的舞臺。方寸之地,李蘭感受到了工作中從未有過的成功和喜悅。
賭場上的勝負輸贏,使得李蘭感到非常刺激,時刻都有大喜大悲降臨。這種近似瘋狂的刺激,沖淡了她工作上的平淡無奇,她在一場場賭博中尋找著刺激,也釋放著自己的能量。此時,她賭注越下越大,賭博時間也越來越長,這個賭場結束了,又換另一個賭場繼續玩。
李蘭至今還記得1995年,第一次贏了很多錢那時的情景。當時,賭場設在農村,場子里有一萬多塊錢,李蘭一個人全部贏了。這對于每月只有幾百元工資的李蘭來說,確實不是一個小數目。當她把桌上所有的錢攬入自己口袋時,她狂喜不已。當天,她給賭桌上的每個人發了一個紅包,然后抱著錢坐出租車回的家,把同去的朋友都忘記了。
自己上班要上兩年才能掙到那么多錢,不想半小時不到就輕松贏到了手,此時的李蘭覺得工作一點意思都沒有了。她在大學雖然學的是機電專業,但這絲毫也不影響她編織浪漫的未來。她在大學里練過舞蹈,寫過詩歌,在各方面都很優秀,分到單位又是為數不多的大學生。雖然一路也算循規蹈矩,但骨子里爭強好勝的李蘭,始終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與眾不同。只是,連她自己都沒有想到,當平淡無奇的生活把她塑造成一個平庸的小角色時,是賭博給了她一個接近夢想的出口。
豪賭八年,輸光家產終醒悟
從一個郵局里的小職員到混跡于賭場的賭女,李蘭慢慢地感受著金錢的誘惑,也感受著賭博過程給她帶來的種種新鮮和刺激。
很快,李蘭便進入地下賭場,加入巨額賭博的隊伍。地下賭場里坐了一屋子的人,一間房里除了賭徒就是那些賭徒的小秘、情人什么的。另一個房間就全坐著水公司(放高利貸)的人。賭注很大,桌上全都是錢。嘩嘩數錢的聲音和甩錢的聲音,聽起來很是刺激。
李蘭一注最多下過一兩萬,但比起其他朋友,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他們經常是一下注就是幾十萬。就在一次次狂喜和沮喪交織的狀態下,李蘭成了真正的賭徒。她已無心管孩子,把年幼的女兒托付給了保姆,除了賭博,她對所有的事都沒有了興趣,賭博成了職業,上班反而成了副業。
李蘭開始頻頻出入賭場,發展到后來,幾萬、十幾萬的場子也一樣進進出出。此時的李蘭,賭博已經成了她生活的全部。這把牌贏了,她就覺得下一把牌會贏更多,這種刺激讓她有了更大的期待。
在期待中,李蘭過了30歲生日。就在那段時間里,她把20多萬家產輸得精光。每次輸了,她都心疼不已,每次都想拔出來,但她已身不由己,不出去賭心頭就發慌,怎么也戒不掉。在這種狀態下,李蘭的心情平靜不下來。雖然沒有了往日的豪賭,但在賭場里呆著,她的心才能夠踏實。這一個時期是李蘭陷得最深的時候,她拖欠了幾萬元的債務。
就在李蘭真正輸光家產、翻本無望的時候,她才開始將目光投向身邊那些和她一樣輸光家產、一起坐在冷板凳上的人身上。八年來,她第一次對身邊的賭徒和她曾經日夜牽掛過的場所,做了一次認真的審視。其中發生了一件事:她的一個朋友兩天前還在賭場上生龍活虎的,過了兩天就自殺了。其實因賭博而傾家蕩產自尋短見的悲劇,在李蘭的身邊并不是第一次發生,而以前這樣的事情只是每局牌的間隙“賭友”們笑談的話題,李蘭根本沒有當回事。這一次,李蘭突然意識到,死亡竟然與自己如此接近。她后來得知,那個自殺的朋友是因為欠了“水公司”2萬元的高利貸。
至此,李蘭才開始醒悟過來。她總結自己的人生,只有八個字:“無所事事,一無是處。”李蘭心想,這么多年的光陰自己白過了,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從物質和精神上自己都不能幫助她,這讓她非常痛苦,開始反省自己。當時,李蘭所在的單位很多女職工四十出頭就退休了,這更讓她感到恐懼。她不想過那樣的日子啊!
輸光家產之后,李蘭決定“金盆洗手”,辭去工作,背井離鄉。她希望在異鄉,在她的文學夢里,在她的小說里,尋找自我拯救。
遠走京城,邊當保姆邊寫作
2003年初,一首《從頭再來》的歌在李蘭居住的小城唱響,李蘭不甘心做一個失敗者。這年冬天,她作出了一個出乎人意料的決定:她要離開家鄉,到北京一邊當保姆,一邊把自己在賭場上聽見的和看見的寫成小說。李蘭選擇北京,是因其“濃郁的文化氣息,是離文學夢想最近的地方”。而當她收拾行李準備啟程時,“非典”來了。在家等待進京的半年,李蘭開始動筆。
2003年6月,李蘭加入了“萬名川妹進京當保姆”的行列。夾雜在進京打工的人群中,沒有人知道李蘭是誰,李蘭也不知道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她到底能夠走多遠。
到北京不久,李蘭就找到了一份替人帶小孩的工作。在雇主家中,她一邊帶小孩一邊從事文學創作,雇主都覺得她很奇怪也很討厭。有位雇主明確告訴她,雇她當保姆,就是讓她幫忙干家務活,他家不需要有夢想的保姆,只需要一個踏實的保姆。
由于始終沒有合適的寫作環境,李蘭的雇主換了一家又一家。最終,她在一位姓王的女士家中留了下來,并利用休息的時間開始了小說創作。2004年春節,李蘭好不容易把長達19萬字的小說寫完了。
2004年3月的一天,李蘭提著裝有一大堆書稿的塑料袋來到北京某文學雜志社編輯部。她告訴編輯,她寫了一部描寫賭場與賭徒的小說,書名叫《以賭為生》,是自己在北京做保姆期間,在雇主家的廚房里創作的處女作。
當李蘭把她在賭場上經歷過的林林總總,一股腦兒倒在編輯們面前時,大家都面面相覷,沒有一點聲音。李蘭問一位編輯,你打小麻將嗎?那位編輯連忙說不打。李蘭接著道:“賭博,你們在港片里看到過的我都經歷過。我為了寫這部小說,把工作都辭了,到北京來當保姆。我這樣做也是一種賭博,我把人生拿來賭了。你們先看看我的小說,提提意見。如果不行我重新寫,我從頭再來。”
等編輯瀏覽完她的小說,沉思片刻后望了望她,帶著鼓勵的口氣說道:“小說寫得不錯,但還得修改才行。”這家雜志社的編輯最后提出了修改意見,這讓李蘭失望之中又充滿了希望。
李蘭的小說修改了一遍又一遍,但每次修改后,聽到的答復依然還是修改。日子就這樣過了一年,李蘭感覺自己特別迷茫,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年底時,李蘭回了一趟老家。再次回到小城,李蘭已經完全沒有了往日賭女的豪氣,她變得沉默寡言。她沒對外人說在北京當保姆的事,家里也只有丈夫知道。當朋友知道她在北京的真實生活后,都勸她別再做那些虛無縹緲的夢了,踏實一點過日子吧。有人甚至對她說:“你能寫小說?我手掌里煎魚給你吃!”
在經歷了數十次的退稿、修改、再退稿、再修改之后,李蘭終于聽到了一個讓她興奮的消息。2006年6月1日,《以賭為生》在《當代·長篇小說選刊》2006年3月號上發表面世。
2006年12月,中國工人出版社也出版了李蘭的長篇小說《以賭為生》。
寫了兩年的小說終于出版了,但李蘭的經濟狀況并沒有太大的改變。不過,她說她得到了一種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因為賭博,讓我沒有辦法活得像一個好媽媽。現在,我會告訴孩子,我是一個有尊嚴的自信的好媽媽!”
李蘭在她的小說里講述了許多有關賭徒不為人知的動機和心理狀態,在作者自述里她留下了這樣的文字:賭博,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精神追求”,是解決生存艱難和心靈空虛的一種途徑。但唯一的結果就是,人生的毀滅。
第一本小說發表后,李蘭說她依然看不清未來的方向:今后的路在哪里?生存的壓力如何消解?漫長荒蕪的日子如何賦予意義?一個人的靈魂又究竟能落腳到何處?“不管怎樣賭,都不是答案啊!”
現在,李蘭正在寫她的第二部小說,據說講述的是一群保姆的故事。盡管有過兩年做保姆的經歷,李蘭的寫作依然面臨著許多問題。“但我別無選擇。我喜歡寫作,至于結果如何我不知道。也許我只有走到山窮水盡時,才可能回頭!”
編輯: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