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成功營銷》的專題文章探討的是百年老店的營銷話題。在審稿的過程中,我忽然想到了廣西的巴馬縣。巴馬瑤族自治縣是廣西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歷史上有名的“東巴鳳”革命老區,指的就是廣西西部的東蘭、巴馬和鳳山三個縣,當年鄧小平和韋拔群就是在這里領導了農民運動和著名的百色起義。但是,巴馬并不是因為革命老區,而是以長壽之鄉而聞名海內外的。清朝嘉慶皇帝曾給當地一位142歲的老壽星贈詩一首,光緒皇帝為巴馬縣老壽星鄧誠才贈一塊“唯仁者壽”的壽匾。現在,巴馬的百歲以上的老人已將近百位,世界上很多組織曾經到巴馬考察、取經。我在廣西做過幾年的扶貧工作,去過巴馬瑤族自治縣,有一次和自治區扶貧辦的一個同志聊起巴馬的長壽話題,他慨嘆道:長壽有什么用?那里的好多壽星曾經多年吃不飽飯,還要整天翻山越嶺干農活,電視也沒看過,也沒有走出過大山,活了一百歲還不如山下只有二十歲的小年輕活得精彩。
企業的生命可能和人的生命有某種相似之處,轟轟烈烈精彩紛呈,與平平淡淡可持續發展之間,往往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至少在營銷方面,長壽的企業往往是比較低調的,比如本期報道的世界五百強企業艾默生,每年其全球直接品牌費用不超過一千萬美元。這樣的品牌宣傳投放力度,如果放在中國,可能進不到前一百名以內。但低調的艾默生跨越了三個世紀,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還曾經創造了連續四十三年每股紅利逐年增長的世界紀錄。
前兩年聯想等一些國內企業掀起的學習《基業常青》的熱潮,迅速消退了。放眼一看,做了三年的網游公司,錢多得可以買來中超的足球俱樂部把玩;做了五年的即時通訊公司,其市值可以達到幾十億美元;做了十年的家電連鎖,其市值可以比全國的零售企業加起來的資產價值還高,這時如果談基業常青,純屬扯淡。拿什么基業為基準進行比較還有待于搞清楚呢。
但是,現在中國的很多企業又走向了與百年老店相對的另一個極端,鐘情于“瀟灑走一回”的發展模式,過分地行為短期化。10月23日,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CIPRA)主辦了一個“中國制造與國家形象公共關系研討會”,官產學媒匯聚一堂,就今年以來“中國制造”在海外遭遇的產品召回和輿論危機進行深入研討。應該看到,除了境外媒體的敵意報道以及我們自身在公共關系層面上的信息傳播和溝通缺位、反應遲緩之外,我們的產品質量不過關是一個硬傷。這已經不是做不做得成百年老店的問題了,而是會被判決為“立刻歇業”,屬于夭折的情況。而更大的危機是在個體商家之外整個“中國制造”品牌的崩壞。
也不是說,壽星就一定是碌碌無為的人,洛克菲勒就很長壽。同樣是經營得很好的百年老店,有中庸穩健型的,也有跌宕起伏型的,就看企業家如何選擇了。此處再拿名人來舉一個例子:國內某大學經濟系有一位老教授,生前是國內經濟學領域的宗師級人物,在北大燕南園和清華經管學院偉倫樓內都有其銅像,兩校都尊老先生為其經濟學科的祖師爺。老先生終生未娶,淡泊名利,從不與人爭持,一心教書育人,九十七歲壽終正寢。老先生在經濟學界和教育界很有名,但在社會公眾里很少有人知道;該校經濟系還有另一位老教授,年近八十,一生豐富多彩,先是娶了一位國內著名的美女外交家,后來發生婚變,又娶了一位漂亮的影星(電影《五朵金花》中的一朵),但他的人生起伏很大,其間充滿了痛苦和波瀾。這位老教授雖然并不愿意出名,但他在社會公眾里很有名。如果用企業來比喻,前者就像艾默生,平淡穩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者就像蘋果公司,轟轟烈烈,有分有合、有喜有悲。如果您能夠選擇,你愿意做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