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食物又是飲品。茶文化是吃出來的、喝出來的,更是品出來的。茶文化涉及到茶史、茶政、茶制、茶藝、茶理、茶禮、茶德、茶俗、茶詩、茶書等等,是中國傳統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培植的茶葉,為人類提供了一種提神、解渴的優質飲料,一千多年以來,已逐漸普及于世界。
茶的發現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相傳,神農炎帝尋求食物和藥物遍嘗植物時曾多次中毒不適,后因嚼茶而化險為夷,這就是“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傳說。
據植物學家考證,地球上有茶樹植物大約已經有上百萬年的歷史了,而世界茶樹的原產地就在中國的云貴高原一帶,包括云南、貴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山區,也就是戰國時期的巴蜀國所轄境內。20世紀60年代曾在云南發現大茶樹,樹高30米,徑圍1米多,被命名為“巴達茶樹王”。80年代又發現了幾萬畝連成片的茶樹林,經考證,這是茶樹從野生型向人工栽培過渡的茶林。這些都清楚地表明,中國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現在世界各國的茶樹都直接或間接地源于中國。
茶的最早稱謂是“荼”,已見于甲骨文(梌)。甲骨文的“采”,是以手采茶芽或采茶子的會意字,這是商代已經產茶的反映,但也有人把“荼”解為苦菜,其實這并不確切。《爾雅》在講“荼”時就有明顯區別。在“草”部把“荼”稱為苦菜;在“木”部把“荼”解作“槚”(讀甲),即茶。從而可知,在漢代以前,“荼”字由于用法不同,應有兩種讀音:指苦菜的“荼”讀“涂”;指茶的“荼”讀“槚”(與茶音相近)。《詩經·谷風》中的“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指的是苦菜。而《詩經·綿》中的“周原朊朊,堇荼如飴”,“堇”即烏頭、黃精。與烏頭并提的“荼”就是同樣微苦而有甘味的茶葉。
茶在古代的異稱很多,據《吃的貢獻》分析,中國茶字的由來和演變,大致分三個階段:公元前5世紀,只有“荼”字;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6世紀,先后出現了槚、梌、蔎、蒼、茗等荼的同義字;從公元7世紀后,即從《開元文字音義》起,尤其在此半個世紀以后《茶經》的問世,便在全國范圍內逐漸統一使用茶字了,但仍常見“茗”與“茶”字混用。
我國產茶區基本上是循著一個自西向東,由南及北,由內到外的發展歷程。我國古代巴蜀地區早在公元前11世紀就已經產茶。《華陽國志》記載,武王伐紂以后,巴為封國,四川的茶、蜜、丹、漆等都是常年貢品。四川從東部、北部到西南部都有產茶基地,這些基地的形成年代,當遠在漢晉之前。秦代的戰爭和人口遷徙,使得茶葉從原產地向周邊地區擴展。西漢之前,茶葉產地主要集中在原產地及周圍地區。在長沙馬王堆轪侯墓出土隨葬品的清單中即有“槚”的異體字,可見茶葉在西漢初期已是侯門的日常飲料,死后還是隨葬品。東漢之后,逐漸擴展到秦嶺以南長江中下游及淮南等地。東晉,現浙江雁蕩山區的永嘉、溫州一帶已經產茶。在東晉、南北朝期間,楊元桿說揚州人(泛指江南和嶺南)的生活習慣是“茗飲作漿”,即指南方人飲茶與北方的鮮卑人飲奶漿一樣是日常飲料。
在唐代,出產茶葉的地方包括秦嶺和淮河以南四五十個州縣,已遍及大半個中國。茶在唐代已成為大宗消耗的日用商品,是國稅大戶。國家開辟了大批國營茶園,實行茶葉專賣,稱為“國榷”。唐代之前,淮河以北地區基本不產茶。至唐宋,山東、河南等地已經擁有茶園。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食貨志》中所言茶大致與前代相同。明代《事物紺珠》中提到了“萊陽茶”、“海陽茶”。據清末《河海昆侖錄》載,新疆天山山脈也有了茶樹。
公元4世紀到5世紀,中國茶葉傳至高麗,至今朝鮮語中的茶字“仆”和“站”字并存。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唐太宗為文成公主與藏王聯姻的陪嫁物中,就帶去了大批茶葉。由于當時茶為“槚”字,所以藏語茶字的讀音仍為“槚”。公元5世紀后,阿拉伯人陸續從我國西北邊境以茶易貨,所以波斯語稱茶為chǎ,俄語為cha-i;日語中的茶字與漢語相同,讀音也是chá。此外,印度語、巴基斯坦語、孟加拉語、斯里蘭卡語都是chá,甚至連葡萄牙語也讀為chá。
茶葉還和國家政權的戰略措施有關。從唐代開始,至宋、元、明各代都用茶葉來換取西部和北部少數民族的戰馬。在新式火器出現之前,馬曾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可見茶葉在國防、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宋代是我國茶業大發展的歷史時期之一,茶在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貿易、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徽宗趙佶所著的《大觀茶論》包括有序、地產、天時、采樣(摘)、蒸壓、制造、鑒辨、茶、碾、盞、筅、缾、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方面,全面論述了“建茶”的種植、采制、貯藏、烹飲、鑒別內容及要旨。它雖然沒有唐代陸羽的《茶經》那樣全面系統,但足以反映了宋代的茶事之盛。
單從飲食方式的角度看,唐代以前全國大多數地區普遍流行的是“煮茶法”,即把茶葉放進煮茶器內,添加作料,再行煮飲。到了宋朝則以餅茶為主,即先把各類茶葉制成餅狀,然后再碾碎了煮飲。在晚唐,茶文化由于王公士族的積極參與已經達到了空前的地步,宋代則普及至老百姓。宋的茶文化興盛表現在斗茶上。宋代的斗茶與唐代的煎茶不同,不僅在碗盞中直接沸水沖注,而且茶湯的色澤崇尚白色。要達到此標準,一是茶的本身色白才易出現白色湯花;二是茶餅的制作和研磨必須用特殊方法才能出現白色。茶色的審美情趣不同還關乎著陶磁茶具的變化。
唐人飲茶的茶杯講究用玉青色的越瓷。這是因為唐代茶湯一般呈白紅之色,如果要用邢州白瓷茶具易使茶色發紅,用壽州黃瓷茶具則使茶色發紫,用洪州褐瓷又使茶色發黑,唯越瓷盛茶可現一種美麗的綠色,因而得到了唐代人的青睞。到了宋代選用茶杯的標準就變了。唐茶貴紅,宋茶貴白。這樣的選擇一是出于當時的審美情趣,二是品茶的審美需求。宋代尚白,茶色白用青瓷就不美觀了,必須要用黑盞才能顯出茶的本色。飲茶使用黑盞主要是斗茶之需。《陶說》:“斗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曰:一水兩水,茶色白,入黑盞,水痕易驗,兔毫盞之所以貴也。”斗茶火了黑盞,黑盞捧紅了“兔毫”、“油滴”等珍貴茶具。直到如今,“兔毫天目”在日本仍被視為珍寶。
1987年在陜西法門寺的地宮中,發掘出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時使用的銀質鎏金烹茶用具,是迄今見到的目前世界上時代最早、配套齊全、等級最高的古茶具實物。
由于宮廷的倡導和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宋代茶風大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朱雀門外……以南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南宋臨安(今杭州)的飲茶之風更盛,茶肆林立,鄉鎮茶館繁盛。《水滸傳》中的王婆茶坊,就有合茶、姜茶、泡茶、寬葉茶,煮茶處叫茶局子,燒茶用風爐子,給客人上茶謂之點茶。可見,從宋代起茶館業已開始向更廣闊的社會開放。高檔茶館為文人雅士敘談、會舊、品茗、賞景、吟詠提供了場所,也為富商大賈光臨之處。茶館有茶博士伺候,有的還有藝妓吹拉彈唱。檔次較低的茶館則是諸行賣技人會聚之所,謂之市頭水茶湯。
文人雅士飲茶很有講究。《警世通言》講過一個故事:宋神宗年間,首相王安石因變法與蘇東坡不睦,趁蘇貶官黃州之際,煩其捎回瞿塘中峽水以烹服陽羨茶。三峽中西陵峽為上峽,巫峽為中峽,歸峽為下峽。西陵峽又稱瞿塘峽,乃三峽之門,總喚瞿塘三峽。東坡從夔州下水,乘著水勢一瀉而下,不覺一覺睡去,及至醒來已是下峽。東坡暗想,三峽相連一般樣水,何必定要中峽。遂灌了一甕下峽水捎回東京。王安石以白定碗投茶以滾水傾之,其茶色半晌方見。王安石曰,“瞿塘水性,出于《水經補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見茶色半晌方見,故知乃下峽之水。”東坡嘆服。此雖為傳說,但可見當時士大夫飲茶之考究。總之,貴族茶道在于奢,雅士茶道在于雅,禪宗茶道在于禪,平民茶道在于大眾化。
明代是中國茶業史上的重要時期。前面說過,從飲茶方式看,唐代以前流行“煮茶法”,宋代把茶餅碾碎煮飲。到了元明就出現了散茶泡飲法,較之以前更為合理、簡便。自明代朱元璋詔令改餅茶為散茶后,此法就一直沿襲至今。明代對茶業的政策更加嚴格,實行“官茶”,嚴禁私茶。朱元璋甚至將膽敢違抗朝廷政令販賣私茶的當朝駙馬開刀問斬,震驚了朝野。
到了清代,中國出品茶葉約占全部出口商品的百分之六十左右。鴉片戰爭的炮聲,轟開了清王朝長期“閉關鎖國”的大門,伴隨著鴉片及其它洋貨的輸入,使中國茶葉的大量出口優勢漸漸消失。
一部中華民族的茶史,充滿了詩情畫意般的篇章。本篇只是簡述了中華產茶史就已經令人嘆為觀止。至于茶的性能與價值,名茶的分類,茶館與茶道,茶詩與茶典等各具光彩的篇章,只能容后再述了。
(下期預告:中國食文化講座之十二:杜康儀狄造酒漿?——中國造酒史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