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嫂魚羹
主料:鱖魚1條(約600克)。
配料:熟火腿10克,熟筍25克,水發香菇25克。
調料:蔥段25克,姜塊(拍松)5克,姜絲1克,胡椒粉1克,紹酒30克,醬油25克,精鹽2.5克,醋25克,味精3克,清湯250克,濕淀粉30克,熟豬油50克。
制作方法:
1.鱖魚剖洗干凈,去頭,沿脊背片成兩片,去掉脊骨及內臟,將魚肉皮朝下放在盆中,加入蔥段10克,姜塊,紹酒15克,精鹽1克稍漬后,上蒸籠用旺火蒸6分鐘取出,揀去蔥段、姜塊,鹵汁倒入碗中。把魚肉撥碎,除去皮骨,倒回原鹵汁碗中。(魚蒸熟后要原條平放,用竹筷順絲剔出大塊魚肉,并將魚刺剔盡。)
2.熟火腿、熟筍、香菇均切成1.5厘米長的細絲。
3.炒鍋置旺火上,下熟豬油15克,投入蔥段15克煸出香味,舀入清湯煮沸,揀去蔥段,加紹酒15克及筍絲、香菇絲。再煮沸后,將魚肉連同原汁入鍋,加醬油、精鹽攪勻,待羹汁再沸時,加醋,并灑上八成熱的熟豬油35克,起鍋裝盆,撒上熟火腿絲、姜絲和胡椒粉即成。
特點:“宋嫂魚羹”是南宋的名菜,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此菜配料講究,色澤亮黃,鮮嫩滑潤,味成似蟹羹,故有“賽蟹羹”之稱,是杭州的傳統風味名菜。
五色魚絲
主料:鱖魚(或草魚)1條(約重800克)。
配料:熟火腿絲15克,水發香菇(切絲)約15克。
調料:雞蛋清1個,蔥絲50克,姜絲1克,清湯50克,紹酒30克,精鹽2.5克,味精2.5克,濕淀粉25克,熟雞油10克,熟豬油500克(實耗50克)。
制作方法:
1.鱖魚去鱗、鰓、內臟,洗凈,切成兩片,去頭、骨和皮,切成長5厘米的塊。然后順魚肉纖維片成厚0.5厘米的片,再切成絲,洗凈盛在碗里,放入紹酒10克,鹽1.5克,浸漬,再放入雞蛋清、濕淀粉15克拌勻待用。
2.炒鍋在中火上燒熱,下熟豬油,燒至四成熱,把拌過的魚絲放入油鍋,用鐵筷輕輕撥散,約10秒鐘左右,至魚絲呈白色時,即倒入漏勺。
3.炒鍋內留油,上火燒熱,放入紹酒20克及清湯、蔥絲、香菇絲、鹽、味精,用濕淀粉調稀勾芡,再放入魚絲,將炒鍋輕輕顛動,使魚絲與芡汁拌勻,出鍋裝盤,放上火腿絲,淋上熟雞油即成。
特點:此菜顏色鮮艷,魚絲滑嫩,味似蝦肉,鮮美爽口。
薹菜小方烤
主料:豬五花肋條肉625克。
配料:干薹菜25克。
調料:蔥段5克,紹酒25克,紅腐乳鹵25克,清湯250克,醬油25克,白糖50克,熟豬油500克(實耗75克)。
制作方法:
1.豬肉洗凈,用沸水煮到約八成熟時用漏勺撈起,切成2.5厘米見方的小塊(約16塊)。
2.炒鍋在旺火上燒熱,放入豬油25克,下蔥段2.5克略爆炒后,即將肉塊下鍋,加紹酒、醬油、紅腐乳鹵和糖25克,再加清湯,煮沸后移至小火上約燒10分鐘左右,再移至旺火上將鹵汁收濃。淋上熟豬油25克,轉動炒鍋,將肉塊翻一個面,放上蔥段2.5克,裝在盆的一邊。
3.干薹菜揀盡雜質,扯松,切成3.3厘米的段。炒鍋內下豬油475克,燒至約五成熱時(油溫太高,薹菜易焦),放薹菜速炸一下,即用漏勺撈起(薹菜應保持原色),放在盆的另一邊撒上糖25克即成。
特點:此菜紅綠相映,色澤美觀,肉酥爛不膩,薹菜清香爽口,略帶甜味,是寧波的傳統風味。
黃燜雞塊
主料:嫩雞肉500克。
配料:水發黃花菜80克,水發木耳40克。
調料:醬油40克,紹酒20克,白糖15克,味精2克,蔥段15克,濕淀粉35克,熟豬油50克。
制作方法:
1.雞切成5厘米見方的塊,在沸水中焯2分鐘撈出。將炒鍋置旺火上烤熱,下熟豬油35克,放入蔥段煸出香味,立即加入雞塊和紹酒、醬油、糖,再加水350克,煮沸后移至微火上燒15分鐘。待鍋內只剩下一半湯時,把雞塊撈出,取碗1個,將雞皮朝下排放在碗底及四周。
2.把黃花菜摘去根蒂,對切斷,用水漂洗干凈,同水發木耳同放入雞汁鍋內,略煮沸,撈出,鋪在雞塊碗中。然后將剩下的雞汁澆上,入籠用旺火蒸40分鐘取出,再將碗中的湯汁倒入鍋內,把碗中的雞塊翻扣在盤中。把鍋中的湯汁加入味精,用濕淀粉勾成薄芡,淋入豬油15克,均勻地澆在雞塊上即成。
特點:此菜色黃亮,雞塊酥嫩,味鮮汁濃。
紅燒鱔段
主料:活鱔魚3條(約重600克)。
配料:熟肥膘肉丁25克。
調料:蔥段5克,姜片1.5克,大蒜6瓣,紹酒25克,醬油25克,白糖10克,味精1.5克,濕淀粉5克,芝麻油10克,熟豬油75克。
制作方法:
1.鱔魚斬去頭、尾,用方形竹筷從鱔魚的咽喉部插入腹中,順同一方向絞出內臟,洗凈,切成長5厘米的段。
2.用沸水將鱔段氽一下撈起,用冷水洗去黏液。
3.炒鍋燒熱,放入熟豬油,燒熱后下蔥段、姜片、蒜瓣煸出香味,隨即放入鱔段、熟肥肉丁、紹酒、白糖、水25克,加蓋用中火燜至七成熟,再加醬油,用微火燒至魚肉酥爛、湯汁濃稠時加入味精,用濕淀粉調稀勾芡,淋上芝麻油,出鍋裝盤即成。
特點:此菜色澤黃亮,肉酥味鮮,清香油潤,酒飯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