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之將盡,寒冬未至之時,都會發(fā)覺自己的衣柜空空如也。去年的衣服儼然已經(jīng)不時興,可流行的款式還掛在商店里。然而,買起來也不是那么理直氣壯。因為,在這似冷非冷,乍寒還暖的時候,所有的衣服都顯得模棱兩可,不合節(jié)氣。
人們常說的“衣食住行”四件事,“衣”被排到了第一位。在《說文》中的釋義為“衣,所以蔽體者也。上曰衣,下曰裳?!痹谧畛醯臅r候,衣服的確僅僅是用來蔽體的,比如亞當(dāng)?shù)臉淙~和孫悟空的虎皮裙。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衣,便有了更深的意義。衣服不僅可以御寒,還是社會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中國古代,用麻織出來稱之為“布”,而用絲織出來的稱之為“帛”,前者質(zhì)粗而價低,后者精致且價昂。彼時,貴族往往身著絲帛,而庶民只能身穿布衣,所以,“布衣”便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而貴族的衣著,也因為官職不同而大有殊異。
如今,衣服已經(jīng)不再是地位的象征,而包含了更多的審美情趣。每個人的衣柜,都會有一個類似“主題”的東西,譬如,喜愛“中國風(fēng)”的人,衣柜中多見扣袢和刺繡。熱愛華麗風(fēng)格的人,衣柜里肯定少不了珠片和花朵。有人的衣柜中都是深深淺淺的藍(lán),還有的人偏愛收集那些在別人看來沒什么區(qū)別的運動衣??傊?,人們對于衣著的品味,絕對是全然不同的。
然而,為何有些人可以行云流水,衣與人渾然一體,相得益彰,使人觀之忘俗。而有的人卻衣浮于身,好似誤穿了別人的衣衫,隔靴搔癢,怎么看都不稱心。其原因只是一句:衣著之美,貴在適體。其實不止是衣,衣食住行,都應(yīng)與人相當(dāng)?!笆场币惨嗳?。一個人的飲食習(xí)慣,也要講適宜。只有吃的科學(xué)了,吃的適宜自身了,才叫和諧自然。我們都應(yīng)該在正確地了解和認(rèn)識自己之后,再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曾說過,膳食搭配應(yīng)“與人相稱”、衣著服飾應(yīng)“與貌相宜”。這些話時至今日,仍是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