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研究老年人的營養保健問題,筆者最近走訪了一些空巢老人家庭,發現在營養保健方面存在有兩個值得注意的不良傾向。一方面,有些老年人認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愛吃啥就能吃啥,能多吃就是有口福,讓喜歡的幾種食物天天出現在餐桌上。另一方面,也有些老人食欲減退,嫌做飯麻煩,認為人老了吃不了多少,用不著講究,怎么方便就怎么辦,每餐就湊合著吃。兩個傾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隨意性太大,在安排膳食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換句話說,就是忽視了用“腦”吃飯。
那么,用“腦”吃飯是什么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在安排膳食時要勤動腦子,注意身體需要和各種營養素的平衡。在訪問中發現,許多空巢老人家庭每日的食物品種過少,雖然能夠供給足夠的熱量,但各種營養素很不均衡。這是因為,沒有哪種天然食物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所有營養素。例如,動物性蛋白質中氨基酸的組成更適合人體需要,其中的賴氨酸含量較高,有利于補充植物性蛋白質中賴氨酸的不足,但是,人體也不能缺少植物性食品中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牛奶的營養價值很高,但其中鐵的含量和利用率卻較低。胡蘿卜富含胡蘿卜素,但其中蛋白質的含量不高。所以應當提倡老年人膳食多品種,在食物多樣性上善于動腦筋。
有些老年人覺得自己本來就吃得不多,準備太多容易造成浪費,把品種多與數量多聯系起來。另外,空巢老人家庭往往僅有一或兩人用餐,就餐氣氛不活躍,使老人對烹調喪失興趣,食物品種趨于簡單化。其實,老年人能量消耗比年輕時減少,飲食的總數量減少是正常的,但是品種不應減少,反而應該增多。
如何才能做到多品種總量少的膳食呢?最簡單易行的辦法是組合飯和組合菜的形式。所謂組合飯就是在稻谷、小麥、玉米、黃豆、紅豆、綠豆等糧食中多選擇幾種原料做成飯,根據個人的口味還可以再加入些紅薯、土豆、胡蘿卜等蔬菜。例如在大米飯中加入些小米、水發黃豆、熟黏玉米粒和紅薯塊、胡蘿卜塊等;也可以在調制包子和餃子餡時盡量多用幾種原料。可以用來烹調組合菜肴的原料就更多了,植物性原料有豆類、葉菜類、莖根類、花菜類、果菜類、鮮果類、干果類、菌類、海菜類、植物油脂類和調味品類等;動物性原料有家畜肉類、家禽肉類、水產品類、蛋品類、奶類、動物油脂類等。根據個人的口味和組合飯搭配,可在多種蔬菜和肉蛋中多選擇幾種配菜。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傳統燴菜,將熟肉塊或肉丸子與大白菜、土豆、蘑菇、茄子、豆角等燴在一起,就是一種常見的組合菜。不僅是燴菜,利用炒、汆、燜、沙鍋等烹飪方法都可以制作出組合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味覺及嗅覺靈敏性減退,唾液腺及胃腸腺等消化腺分泌減少,消化能力減弱,食欲往往不佳。如果經常吃組合飯和組合菜,會產生“食欲疲勞”。這時,就要開動腦筋,充分選擇食物種類,盡量做到一周不吃重樣的組合飯和組合菜。這樣不但可以保證每餐主食粗細糧和蔬菜搭配、副食肉蛋和多種蔬菜搭配,還能改善食欲,做到營養平衡。
老年朋友可以把考慮如何搭配好組合飯和組合菜當做一件趣事來做,也能減少退休后無事做的煩惱,充實自己的生活,食在其中也樂在其中,增加了閑暇時與老朋友交談的話題,交流一下研究和實踐老年人營養保健的心得體會,心理上得到調適,也有助于心理健康,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