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消息一傳開,準媽媽立刻會升級為全家的寶貝,丈夫和長輩開始忙著制定營養計劃,變著法兒地讓準媽媽多吃,生怕媽媽寶寶的營養不夠;而準媽媽自己也常有“懷孕就該多吃,小孩才會長得好”的觀念。事實上,懷孕后固然要注重營養的攝取,但絕非毫無顧忌地將食物往嘴里塞,不妨來看看科學的懷孕新思維吧。
新思維一:孕期并非“吃啥補啥”
老一輩常有“懷孕期間吃啥補啥”的觀念,認為吃醬油寶寶皮膚會黑;吃黃連寶寶皮膚較不容易過敏;吃堅果類、海鮮,寶寶過敏幾率會大增;梨、西瓜等涼性水果易使寶寶有氣管問題等等。其實,懷孕期間準媽媽所吃的食物并未被證實對胎兒有直接的影響。只要均衡飲食,每種食物都吃但不過量,一般情況下就不會對胎兒有害處,而一些據說準媽媽吃了寶寶會聰明、健康等的“光環食物”,未必對胎兒有很大幫助。
新思維二:懷孕不該吃成“胖婦”
針對孕婦的飲食應該是均衡的,而非“懷孕了就要多吃”。實際上,胎兒在前3個月所需的營養并不多,從母體中吸收就已足夠,因此有些孕婦在前3個月孕吐嚴重得吃不下東西,體重甚至下降兩三千克,都不會影響寶寶正常成長。醫生建議,準媽媽在整個孕程中只需增加10~14千克的體重(孕前過胖、過瘦者可適當縮小及增大標準),錯誤的觀念只會讓準媽媽變胖或讓胎兒吸收過多的營養,增加生產的危險性。
新思維三:特殊體質,特殊吃法
全素食(不食奶、蛋)的孕婦,可從植物中充分攝取到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B族),但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則很難從植物中獲得,素食孕婦可補充維生素A與維生素D制劑。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甲狀腺疾病的孕婦,特別需要在飲食上與醫師配合。如果懷孕前就已患病,應積極配合醫師控制好病情后再懷孕。
營養師教你如何吃
醫學上檢視孕婦到底吃得對不對,是以熱量作為指標的。如果孕婦懷孕前飲食正常,身材也標準,懷孕后可基本按照孕前方式飲食;若孕前過瘦或過胖,孕后則要按照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五大類均衡攝取。有些孕婦多吃不胖,是因為攝取食物的總熱量并未超過一天所需的熱量;有些孕婦吃得并不多,體重卻直線上升,則是因攝取過多高熱量食物所致。均衡飲食對媽媽寶寶才是健康的。
由于到懷孕中、后期產檢時才測量胎兒體重,在此之前,許多孕婦因擔心孩子不夠大而有多吃的行為,造成懷孕才6個月,體重增加卻已經超過十四五千克。實際上,胎兒攝取到所需營養后,多吃的熱量都直接轉移到孕婦身上,吃得過多并不能幫助胎兒。
孕婦想要控制體重,首先應考慮懷孕前自己的身材。若是過胖,孕后就要注意控制一下飲食;若過瘦,則孕后要增加食量;若在正常范圍內,那么孕后即可基本按照以往的吃法去吃。這樣規劃自己的三餐,基本上就可滿足一天需要攝取的熱量。
另外,水果是孕婦需要多吃的食物之一,很多準媽媽認為水果多吃無妨,常常多食不節制。實際上水果的糖分比較高,因此孕婦應該控制每天吃水果的量,才不會將多余糖分加在自己身上。營養師也表示,孕婦不應只挑某些水果吃,最好食用當季水果,以吸收不同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