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證券監管最有效的美國,對于內幕交易的認定與懲治,奠定于1977年、1987年、1997年的三個經典案例
自從有證券市場開始,內幕交易就相伴而生,但采取何種方式認定,卻經歷了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最初,在自由契約原則下,“買者自行當心”,擁有內幕信息交易似乎并無不妥,甚至有人認為是對管理者的補償。
上世紀初,美國一家公司的總經理知道公司簽訂了一個大單,在此信息公開之前,通過經紀人間接地購買了小股東的800股股票。信息公開后,小股東認為總經理有意欺詐,提起“交易無效”之訴。官司打到美國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最后認定,該案具有“特殊性”,總經理作為內部人,對股東負有信托義務,簽訂大單是一個重大事項,這一事項在交易前應向對方披露。以“特殊性”為起點,以信托義務為基礎,最高法院創制出了“披露義務”,從而堵上了內部人利用內幕信息進行交易的漏洞。
那么,非內部人獲取內幕信息,是否可用以交易呢?我們來看幾個案例。
第一個是1977年判的Chiarella案。紐約一家印刷廠為客戶印刷收購要約,印刷員Chiarella根據資料,猜出了目標公司,買了股票。檢察官指控Chiarella犯有欺詐罪,地區法院判決罪行成立,第二巡回法院維持原判,當事人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以Powell大法官為首的多數意見認為,Chiarella不是內部人,獲取信息后沒有公開義務,不構成欺詐罪,撤消下級法院的判決。首席大法官Burger發表了相反的意見,他認為,不當獲取非公開信息用以買賣證券,構成欺詐。這一觀點,被稱為“盜用理論”。
第二個是1987年判的Carpenter案。Carpenter從《華爾街日報》的記者Winans處獲取次日登載的證券類文章,傳遞給Fellis;Fellis根據這些文章買賣證券,獲利后三人共享。事發后,Carpenter被第二巡回法院判處有罪,當事人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的關鍵,在于是否接受“盜用理論”。由于當時最高法院只有八名法官,表決的結果是四比四,“盜用理論”在此案中懸而未決。
第三個是1997年判的O’Hagan案。O’Hagan是一位律師,在執業中,從別的律師處間接獲知某公司要被收購,信息公開前買入了看漲期權。檢察官以“盜用理論”為基礎,指控O’Hagan有罪,被第八巡回法院否決。應檢控部門要求,聯邦最高法院調審此案。審裁的結果,九名法官全體接受“盜用理論”。“盜用理論”的確立,意味著自此以后,非內部人不當獲取的內幕信息,也不能用于交易。
由是看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們對于內幕交易的認識,也是一波三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這一演變歷程中亦可以看到,要解決內幕交易認定難的問題何其艱難。
本刊記者凌華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