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仔細閱讀以下文本并提出自己對這個文本的看法,贊成或不贊成都請闡述理由”
這是一門通識教育的選修課,學生從大一到碩士生都有,課程名稱是“批判閱讀”。期中時,我給學生的第一次考試只有一個題目,但是同一個題目分兩階段考。第一階段的試題很簡單:
請仔細閱讀以下文本并提出自己對這個文本的看法,贊成或不贊成都請闡述理由:
甲申文化宣言(注1)
……文明多樣性是人類文化存有的基本形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起源、地域環境和歷史過程各不相同,而色彩斑斕的人文圖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間相互解讀、辨識、競爭、對話和交融的動力……
我們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彌隔閡,消彌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或者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形容為不可調和的沖突,甚至認為這種沖突將導致災難性的政治角力和戰爭。
……我們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同時也有權利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文化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們反對文化沙文主義和文化歧視,并認為此類行為是反文化的。
華夏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至今仍是全體中國人和海外華人的精神家園、情感紐帶和身份認同……
我們接受自由、民主、公正、人權、法治、種族平等、國家主權等價值觀。我們確信,中華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倫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諧的東方品格和釋放著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對于思考和消解當今世界個人至上、物欲至上、惡性競爭、掠奪性開發以及種種令人憂慮的現象,對于追求人類的安寧與幸福,必將提供重要的思想啟示。
我們呼吁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各國政府推行積極有效的文化政策:捍衛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異質文明;保護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實現公平的多種文化形態的表達與傳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勵國家、民族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
把學生作答的卷子都收回來;很快地翻一下,果然不出所料,所有學生都表示贊成,而且努力地試圖演繹“甲申宣言”的立場。“文化多樣”這個標語或概念,顯然已經成為非常“政治正確”的主流思想。
這個時候再發第二階段的考題:“政治正確”的東西不一定正確。請詳細回答下列問題:
甲申文化宣言
A.“我們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彌隔閡,消彌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或者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形容為不可調和的沖突,甚至認為這種沖突將導致災難性的政治角力和戰爭。”
1.何謂“狹隘”的民族主義?與“不狹隘”的民族主義差別何在?“狹隘的民族主義”是否一定“排斥異質文明”?“異質文明”又如何界定?納粹德國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可是一點不排斥來自意大利的“法西斯”內容和儀式。多少共產黨國家,從蘇聯到阿爾巴尼亞到越南,曾經既是民族主義者又是國際主義者;或者,有多少國家,有時候是民族主義者,一變臉又是國際主義者。也就是說,當“異質文明”符合“狹隘的民族主義”所需時,隨時可以被擁抱,因此,不“排斥異質文明”不一定代表心靈的開放和“文明對話”。請提出你的看法。
2.“排斥異質文明”是否一定等同“狹隘的民族主義”?近數年來,歐洲國家最大的辯論之一便是,如何對待伊斯蘭文化中某些價值觀,譬如所謂“榮譽處死”。在德國和英國都有來自伊斯蘭國家的移民婦女被自己的家族殺害,理由是這些婦女違反了某些伊斯蘭的“榮譽”觀,譬如跟不為家族所認可的男性交往。當這些以基督教價值為主流的國家要對殺人者進行審判時,爭議的關鍵就是:所謂“榮譽處死”這種“異質文明”,是不是應該被德國或英國這種基督教國家所“排斥”?如果“排斥”這種“異質文明”,是否就成為“狹隘的民族主義”?
事實上,當歐洲知識分子以“文化相對論”的理由來要求容忍“榮譽處死”這種價值時,最強烈的反對聲音來自伊斯蘭世界內部的知識分子,很多人認為“榮譽處死”根本不能代表伊斯蘭文化,而是被曲解濫用了。他們認為,歐洲知識分子所謂對“異質文明”的尊重,落實了反而是對伊斯蘭人權的踐踏。請闡述你的立場。
3.你是否也反對“以優劣論文明”?是否也反對“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形容為不可調和的沖突,甚至認為這種沖突將導致災難性的政治角力和戰爭”?如果否,請解釋為何文明可以論“優劣”。如果是,請回答以下問題:
a.在崇尚“榮譽處死”和認為“榮譽處死”就是謀殺的兩種文明之中,有沒有“優劣”之分?
b.這是否應該被解釋為兩個“文明”之間的沖突?可不可能“榮譽處死”這樣的議題,在伊斯蘭文明內部本身就有爭議和沖突?
c.兩千五百年前,雅典國王在紀念陣亡將士時,敘述雅典價值和斯巴達價值的差異:“雅典的政府管治尊崇多數而非少數,因此它被稱為民主。在生活領域里,我們主張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我們和敵對國的不同更在于,我們是開放的,絕不排斥外國人在本國的學習或觀察機會,即使我們的開放可能遭敵對國利用……在教育上,敵對國從人民在襁褓中就開始殘酷勞其筋骨,我們卻主張個性教育。”請問雅典和斯巴達所代表的兩種文明,是否也沒有“優劣”之分?
d.英籍作家拉什迪因作品賈禍,被伊朗發出追殺令而不得不藏匿多年;丹麥漫畫家的作品因為被認為褻瀆伊斯蘭宗教,而引起歐洲多國使館被焚;“9·11事件”引發全球恐怖行動。請問文明之間的沖突可不可能“導致災難性的政治角力和戰爭”?如果這些國際沖突不是“文明”之間的沖突,那么它是什么?
B.“我們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同時也有權利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文化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1.請問“傳統文化”由誰來界定?如果是政府,是統治者嗎?如果是民間,是多數族群嗎?是權力階層嗎?譬如中國文化中,經世致用的儒家固屬傳統,主張無為的老莊是不是?即使在儒家思想中,講究“君君臣臣”的孔子固屬傳統,強調“君為輕,社稷為重”的孟子是不是?漢族的史觀固屬傳統,滿、蒙、回、藏、苗、瑤、維吾爾的史觀算不算?如果“自己的傳統”和“自己的傳統”之間有矛盾時,請問“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這句話如何解釋?如何落實?
2.誰有權利來決定“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政府嗎?統治者嗎?另外,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的依據是什么?“宣言”中這句話要如何執行?
3.誰能代表一個國家里的全體國民去“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文化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政府嗎?統治者嗎?知識菁英嗎?
C.“華夏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至今仍是全體中國人和海外華人的精神家園、情感紐帶和身份認同。”
1.你同意嗎?你有沒有“不同意”的權利?
2.試界定“海外華人”──是否包括美籍華人或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譬如新加坡人, 他應該把“華夏56個民族”的文化當作他的“身份認同”嗎?如果是,那么他和他國家中的馬來人如何共處?
3.這一句陳述,和B的陳述有無矛盾?
D.“我們確信,中華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倫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諧的東方品格和釋放著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對于思考和消解當今世界個人至上、物欲至上、惡性競爭、掠奪性開發以及種種令人憂慮的現象,對于追求人類的安寧與幸福,必將提供重要的思想啟示。”
1.你是否同意此處對“東方品格”的認定?
2.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論斷?
E.“我們呼吁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各國政府推行積極有效的文化政策:捍衛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異質文明;保護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實現公平的多種文化形態的表達與傳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勵國家、民族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
1.“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積極而有效的文化政策”。“文字獄”的恐嚇與“博學鴻儒”的招安是清朝統治者“積極而有效的文化政策”。納粹和前蘇聯都曾有過“積極而有效的文化政策”;同時,文化政策也是培養人才、提升國民素養的手段。你認為,什么是政府可以做的,什么是政府不可以做的?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03年開始推動《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在2005年10月終于得到154個成員簽署,只有美國和以色列投反對票。此“宣言”由加拿大發起,法國主推。加拿大發起之初衷是由于加拿大限制美國雜志進口,被美國告到聯合國,指控加國違反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法國則是強烈的“文化特殊主義”者,認為文化與其他商品不同,必須受到主權國家的保護。譬如,它用政策手段防堵美國影片進入法國市場。此兩國遂發起《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的聯署行動,主要目標在防堵美國文化商品的滲透和壟斷。意即,在“文化多樣性”的背后,其實有極大的商業利益的角力(注2)。
2005年聯合國“公約”得勝,支持者宣稱,爾后各國得以不被美國文化霸權所主宰,文化多樣性得以保存;反對者則憂慮,許多國家將以此“公約”為依據,打著保存“文化多樣性”的旗幟,不讓國際的電影、雜志、報紙、網絡信息進入國內,剝奪人民和全球同步的知識權,造成統治者意識型態的文化壟斷。
以此國際背景重新閱讀《甲申文化宣言》,請評論其意義所在。
學生們做完第二階段考題,得到了“教訓”,來對我說:以后知道什么叫“批判閱讀”了。
(注1)2004年9月3日至5日,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在北京舉辦文化高峰論壇,主題是“全球化與中國文化”。閉幕會上通過《甲申文化宣言》,由許嘉璐、季羨林、楊振寧、任繼愈、王蒙五位任發起人,共有72位專家學者共同簽署。
(注2)法國政策規定,電視所播放非歐洲影片不能超過40%,主要電視臺必須將收入的3%投資于電影制作,其中2.5%指定給本土片。每一張賣出的戲票,課以11%稅,用來支持法國電影制作;外國片若與法國合作,亦可享受。法國4500個戲院中,好萊塢片只占25%,相對于在德、意、英等國,超過80%。政策操作結果,法國年產130-150部影片,占全球第三大,僅次于印度的800部和美國的500部。法國片占有歐洲市場的22%。
龍應臺:作家,現任教于臺灣清華大學及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