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現在又面臨著真實的過熱風險,人們也再次卷入對經濟過熱的種種討論中。但如同上文作者指出的那樣,在多種關鍵性的價格信號被扭曲甚至被人為管制的前提下,我們的討論是有著根本局限性的——例如,我們難以判斷食品價格上漲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經濟中真實的通貨膨脹壓力,也很難斷定通貨膨脹壓力未來的傳導方向和傳導力度,從而使宏觀經濟政策面臨著誤判或超調的風險。至少部分是由于這個原因,改革多年之后,我們的宏觀調控還在戰戰兢兢地“摸著石頭過河”。
這從一個側面生動說明了價格機制信號作用的意義。事實上,只有真正放棄計劃思維,讓價格充分反映資源稀缺程度,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經濟的不必要波動,并在經濟出現波動的時候,避免因信號扭曲而發生政策失誤的風險。
宏觀調控的目的本是為了熨平經濟波動,而世界各國的經驗均已證明,價格信號是宏觀調控中最為重要的依據,實不可掩耳盜鈴,更不可因為這個信號的失真,反而導致經濟運行更劇烈的大起大落。至于利率、匯率的調整,也是理順價格機制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還能收消除過剩流動性、幫助控制通貨膨脹之效。
也許在決策層看來,放棄價格管制未必是當前可行的最佳政策。一種常見的顧慮是,價格管制至少在近期不具備完全取消的可能性。近來,電力和燃油供給者似都在醞釀提價,但決策者傾向于認為,這意味著社會經濟主體的全部或至少大部分作為需求者將面臨更高的成本,因此對價格采取管制措施。
倘若真的如此,也應當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而且在實踐上,這并非沒有應對之策。無論是能源價格還是普通消費品價格的上漲,雖因與居民生活休戚相關而造成對公眾承受力的沖擊,政府也盡可利用轉移支付或社會保障形式進行補貼。無論是從經濟理論上,還是中國的改革實踐中,我們都知道,扭曲價格機制始終是下策。無論如何,曾經出現過的 “油荒”、“電荒”局面絕不是經濟政策所希望達到的結果。
即便價格管制放開在一些領域無法一蹴而就,也應當盡早逐步放開。價格機制的良好運行,需要一系列制度條件和競爭性企業行為作為支撐和保證,而這可能是現在我們所欠缺的。但目前的宏觀經濟環境,決定了這是放松管制的關鍵性時刻。管制進,則可能形成制度慣性而痼疾難治;管制退,則市場機制可望真正大行其道。
作者為本刊學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