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和H股打通未見施行,紅籌回歸亦被擱置,反映了香港、上海兩地對于上市資源的爭奪。然而,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從來都不是政策扶持的產物,而是戰略定位、監管體系和服務質量的競爭結果
進入8月以來,一度為市場極為關注的“紅籌回歸”浪潮出現微妙變化,原來大唱“歸去來”的紅籌公司紛紛偃旗息鼓,表示將暫時“擱置回歸計劃”。
8月16日,在香港上市的紅籌公司中移動(香港交易所代碼:0941)在香港公布了上半年的財報,董事長王建宙表示,回歸過程會較為復雜,目前沒有具體時間表。
此前一周,另一家紅籌公司中國海外(香港交易所代碼:0688)主席孔慶平表示,公司將暫時擱置回歸A股計劃,只是希望下半年能夠進一步增加土地儲備。
“紅籌股的回歸工作目前被暫時擱置,原因是與香港監管方面的協調進展不大。”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證監會的想法是可以先讓外資股掛牌。 ”
香港和A股市場(特別是上海)在內地上市資源的問題上,存在著天然的緊張關系。去年大量國企股赴港上市,香港甚至占據了全球IPO規模第二的位置。不過隨著A股的強勢上揚,香港的好景正在失去。雖然今年上半年有碧桂園、百麗鞋業等超過10億美元規模的發行,但總體已呈現萎縮之勢。
一方面,今年以來業內有著不成文的規定,籌資額低于10億美元的發行人被要求在A股上市,而新近準備籌資超過10億美元的中國鐵路工程集團公司甚至也選擇了A股而非A+H模式。由于眾所周知的外管局和商務部對于“紅籌”模式的限制,境內資產通過在境外注冊控股公司上市的渠道已被堵死,今后赴港上市的民企資源將更為稀少。
另一方面,H股和紅籌股的回歸,對于香港市場更像是釜底抽薪。據悉,對于這一問題,香港與內地監管部門多有交涉。香港力主兩地市場打通,通過諸如發行CDR、A股+H股流通試點,或者在境內發行外資ETF的方式,借機打破兩地同股不同價的怪圈。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雙方的協調并不順暢,兩地打通未見施行,紅籌回歸亦被擱置。
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從來都不是政策扶持的產物,而是戰略定位、監管體系和服務質量的競爭結果,去年以來全球交易所的頻繁并購,正反映了不同市場的激烈比拼。因此,有識者認為,對于同一主權國家的兩個金融中心,更為理想的狀態應當是創造充足的競爭空間,促進兩者的共同提高。事實上,A股市場在透明度、監管架構以及發行定價的市場化方面,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股“荒”
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在境內外股票市場上通過發行、增發和配股累計籌資2497億元,同比增長73.2%,達到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其中,A股籌資高達1913億元,同比增長4.2倍,H股籌資為60億美元。
伴隨著A股市場的不斷上漲,新股發行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雖然有大型H股公司的回歸,但是內地新股的資源仍在不斷減少。
來自中國證監會的信息稱,目前在證監會發行部內審核發行材料的公司大約只有100多家,并不存在排隊的情況。那些大型企業的回歸更有專門的綠色通道,只要他們有回歸A股市場的愿望,所有的審批手續都會加快辦理。
“過去企業想發行上市,都要找關系托人排隊,現在根本不需要了。符合標準的公司并不是很多,而且其中還有相當的部分要么不想上市,要么想去海外發行。”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一位人士說,“現在變成我們去各地考察發掘上市資源。”
來自地方證監局的信息也顯示,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多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企業為了能夠實現公司內部的股權激勵,往往更愿意選擇去境外市場發行上市。此外,很多海外PE(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希望其投資的企業在海外發行上市,以便于他們退出。”
“100多家公司要不了三個月就發完了,現在兩個交易所到處去看企業,挖資源,還說要給政策鼓勵我們開掘上市資源。”廣東證監局的一位人士說。
與此同時,中國證監會也在積極推進創業板的設立,希望能夠借此吸引小企業的目光。
H股紅籌股殊途
早在新股資源告急之前,加快優質的H股公司、紅籌公司的回歸,就一直被內地管理層視為改善A股上市公司結構的重要舉措。
目前,尚未在A股上市的香港H股公司和紅籌股公司還有接近190家。截至2007年7月31日,登陸香港的H股公司共有143只,其中主板100家,創業板43家。而已發行A股的H股公司僅為42家,除了招商銀行和中興通訊先在A股上市后登陸H股,其余40家均為H股回歸A股或兩地同時發行。
香港紅籌股公司共有88只,主板84家,創業板4家。除去以控股公司形式在境內上市的中國聯通,其余均未在境內掛牌。
據悉,目前H股的回歸工作沒有任何障礙,發行速度也在不斷推進之中。除了中國電信(香港交易所代碼:0728)因為電信改革的自身原因,暫時沒有相關的A股發行計劃,其他幾家大型的H股公司都會在今年完成A股的發行和上市。
建設銀行(香港交易所代碼:0939)表示,擬于今年9月以發行新股方式回歸A股,而非采取原先提出的減持存量股的方案。中石油(香港交易所代碼:0857)計劃在10月回歸A股,大約發行40億股A股。
首創置業(香港交易所代碼:2868)董事會日前也作出決議,將申請在上交所發行不超過14億A股新股,集資約68億港元。中海集運(香港交易所代碼:2866)董事長李紹德表示,公司已遞交下半年發行A股申請。
此前,國務院曾就H股、紅籌股的回歸作出相關決定,要求建行、中石油、神華和中國電信四家H股加快A股發行上市進度,同時否定了H股存量減持的發行辦法,而采用增發新股的辦法回歸A股市場。對于紅籌股,則同意采用存量減持的辦法回歸。
做出這一安排的邏輯在于,增發新股雖然能夠為公司籌集資金,卻會影響老股東的利益,攤薄老股東的股本收益。這對于在境內注冊的H股公司還易于操作一些,但是對于那些注冊地在境外的紅籌公司就很難操作了。如果因為發行A股損害了老股東的權益,老股東可能起訴公司管理層。
不過,存量發行的缺點也是明顯的。首先,這容易被A股市場看做大股東變相套現,而紅籌公司無法通過增發在內地籌措到所需資金,回歸的動力也會因之減小。其次,已經上市流通的紅籌股轉換成A股,意味著紅籌股供求關系將因此發生變化,有可能導致紅籌股股價上揚,提高A股投資者的認購成本。這也增大了其他紅籌股供求關系的不確定性,并可能導致相關公司的股價波動。
“如果作存量減持,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大股東在A股市場減持,二是在二級市場上收購流通股份后到A股市場減持。第二種情況就很容易造成市場的波動,因此采用第一種辦法最好。”知情人士說。
在H股回歸的同時,中國證券監管當局對于所有境內國有企業的上市采取了先發A股、后發H股或者A+H同時發行的政策,“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增大A股市場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做大做強A股市場,”證監會有關人士說。
瑞士銀行的一位人士表示,雖然從長遠來說,隨著內地資本市場的開放,香港和A股市場是可以聯動,甚至可以合并的,但短期而言,這一舉措對香港資本市場仍有一定的挑戰。
與此同時,內地的有關評論更多地考慮紅籌回歸對于境內證券市場的發展問題,認為會提升A股市場的國際化程度。
西南證券分析師張剛表示,在境外上市的內地優質資源公司紛紛回歸,將增加內地股市的整體規模,有助于提升內地股市在亞洲地區甚至全球的金融地位。同時,增加股票發行規模,也有助于改善股票市場流動性過剩,以及泡沫的過度膨脹。
今年5月,中國證監會起草完畢《境外中資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點辦法(草案)》(下稱《試點辦法》)。
按照《試點辦法》規定,紅籌公司申請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應滿足四個條件:股票已在香港證交所上市交易一年以上;股票市值不低于200億港元;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凈利潤不低于20億港元;50%以上的經營性資產在境內,或者50%以上的利潤來源于境內業務。
據《試點辦法》,回歸境內上市的紅籌公司,其公司設立、股本設置、注冊資本的繳納和組織機構的設置,仍將執行公司登記注冊地的有關法律規定,并無需根據境內《公司法》予以調整。
時至今日,《試點辦法》沒有正式公布,與香港方面關于紅籌回歸的相關協調也暫時擱置。
“有些紅籌公司已經轉向由內地的母公司或者子公司發行A股來規避有關限制。”消息人士稱。
紅籌公司中國海外的母公司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就已經開始了A股上市的籌備,“這樣做肯定是比紅籌回歸麻煩,但是目前只能這樣了。”一位投行人士說。
外資股先行
紅籌回歸擱置,內地上市資源短缺,吸引外資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市成了管理層的最新目標。
“我們希望讓外資股能夠盡快掛牌A股市場,并且以新股發行而不是存量發行的方式。”中國證監會的一位人士說,“目前外資股的發行上市并沒有政策障礙。 ”
上海證券交易所法律部總監陸文山對《財經》記者表示,《證券法》第二條關于發行和交易的規定,沒有特指是適用于中國公司還是外國公司,更沒有提到發行主體必須是中國企業。不過,《公司法》則明確規定,其調整的對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公司。陸文山表示,他個人認為《公司法》更側重于公司組織法,且《證券法》中規定“本法未規定的,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既然《證券法》已經寫得很清楚,就不用比照公司法。當然,這也會有個適合性問題,比如資質條件是否合格。”陸表示。
今年5月,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翁富澤(Richard Yorke)在公開場合表示,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匯豐有意以匯豐集團的形式在A股上市。此后,星展銀行中國副行政總裁劉鑒坤也作出了關于“星展集團正在謀求A股上市”的表述。東亞銀行在其法人銀行開業后也表示正在積極爭取A股上市,以成為首家在內地上市的外資銀行。
此前的研究多側重于讓國際企業以美元計價,但來自監管層的消息稱,讓這些國際企業直接發行A股將會更有操作性。 “我們的市場容量很大,技術上的細節也不是問題。”中國證監會有關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