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包子”案把媒體推至法律的聚光燈下,同時也暴露出有關規章制度比較匱乏、審判根據不太充分的現狀,因此有必要重提一個被延擱太久的議案:盡早制定一部體現時代精神的新聞出版法
從各家媒體競相報道“紙包子”的驚人新聞,到訾北佳接到損害商品聲譽的刑事判決,相隔一個月有余。在這期間,有北京電視臺的公開道歉,亦有“透明度”節目負責人的免職處分,但均未能平息人們對相關問題的質疑和議論。即使8月12日法槌落下,似乎還是不能一錘定音。真應了《紅樓夢》太虛幻境里的那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這倒不是說檢察院和法院在這起捏造報道事件上應該“無為”。
按照中國刑法,對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行為,是可以直接提起公訴的——這不同于侵犯名譽權的誹謗罪,該罪在一般情形下必須經受害方親自告訴才處理(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況且,要讓那些走街串巷、無證經營的攤販來確認損害商業信用的范圍和程度,也頗有那么一點不著邊際。
另外,根據現代刑法學原理,無論侵犯的對象是信譽還是名譽,都屬于抽象危險犯的范疇。也就是說,不必存在現實的損害就足以認定犯罪。雖然對商業信譽訴訟的要求比一般名譽訴訟更嚴格(這意味著與精神性權利相比較,對經濟利益的保護排序較后),必須證明被告所言的確是虛偽事實才能定案,但本案的訴因本來就在偽造新聞事實,完全符合必要的條件。于是,根據關于言論自由的憲法原則要求以公共利益的名義免予追究的主張,也無從成立。
現行刑法第221條的內容是這樣的:“捏造并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基于該項規定,考慮到假消息在國內外產生的惡劣影響,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捏造報道的主謀訾北佳有期徒刑一年并科罰金千元,看起來并無不妥之處。
但仔細推敲之后就可以發現,這一判決的法理構成實際上仍然存在某些瑕疵。
值得注意的是檢方陳述。已經見報的指控內容摘錄如下:“訾北佳在今年六七月間,通過采訪未能發現有人制作和銷售肉餡摻紙包子,于是自帶面粉、肉餡、紙箱等,騙取衛某等人信任,教授衛等人制作了兩屜肉餡摻紙包子,……秘密錄制了制作過程。”
這段文字意味著本來存在“紙包子”的風傳(據說訾北佳也是接到過群眾的電話舉報),然而訾北佳在調查采訪時卻沒有發現實例,因“功利心作祟”而捏造了新聞材料。考慮到近幾年來關于大頭嬰兒奶粉、毒粉絲、頭發醬油、人造雞蛋、蘇丹紅、假藥等等各種消息,如此背景、如此動機的解釋的確能順理成章。推而論之,就可以得到現代法學的一項基本原則作為抗辯理由:倘若誤信存在相當的根據,尤其是在涉及公眾關心事項的情況下,對報道不能處罰。
當然,捏造并不等于誤信。因而,“紙包子案”可以分成兩個不同的側面——捏造報道與損害商譽。后者是這次司法定罪的基礎,卻并沒有特定的所指對象,也難以證明有損害商譽的直接故意。
在目前假貨橫行的社會背景下,必須加強輿論監督,適當放寬報道自由的尺度。實際上,只要能發現一個真實的紙包子,事件的性質就很有可能發生變化(例如對“現實的惡意”的指控將不攻自破、事關公益等附條件抗辯的主張也容易成立),定罪處罰的根據就會有所動搖——當然,捏造報道的污點本身是怎么也洗刷不掉的。
鑒于上述情形,檢察院對新聞工作者以職權提起公訴、法院就表達活動的侵權指控作出定罪量刑的判斷還是應該采取慎之又慎的態度。也就是說,必須在排除所有的合理疑點之后作出妥善處理,竭力防止阻塞言路的副作用。可見,決定“紙包子案”成立的關鍵還是前者,即捏造報道的情節。
毋庸諱言的是,捏造報道本身并不構成犯罪。盡管對于來自任何方面、采取任何形式的新聞造假,都不能姑息或放縱——這樣的行徑是違反職業道德和紀律的、極其惡劣的,需要團體自律機制的束縛、行政主管部門的處分以及社會輿情公論的制裁,但一般而言并不構成犯罪。只有當捏造報道在特定的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群體中造成嚴重損害時,才可以稱之為犯罪性的誤報或假消息。否則去年8月的西瓜染色故事、今年3月流傳的香蕉致癌八卦新聞等,同樣的主觀惡意也構成了對紙包子的始作俑者提起公訴的理由。
同時,一旦刑事責任成立,民事責任也隨之而來。只要認真追究法律責任,問題就很難僅限于訾北佳,事態的推移也很難到節目負責人的免職處分就戛然而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1998年9月15日生效)顯然把商譽歸類到名譽權范疇里,并在第5條和第9條明文規定,如果報道失實,應當認定新聞單位構成侵權。再者,即使僅考慮新聞單位的注意義務以及雇主民事責任的法理,北京電視臺也該為“紙包子事件”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司法救濟的范圍恐怕難免要從小販衛某擴大到一同遭受損失的包子店鋪攤位,有關方面是否做好了應訴的充分準備呢?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媒體已經逐步實行自負盈虧的企業化管理。據報道,目前共有560家廣播電視局、1930種報刊、75萬人的新聞從業人員(其中持有官方記者證的約15萬,剩下的大都屬于臨時雇員),形成了規模龐大的信息市場,也出現了極其激烈的競爭。在這樣的嶄新格局下,如果沒有明確的行為準則、充分的權利保障以及合理的管理制度,以紙包火的捏造報道事件難免還會出現。
無論如何,我們面對的問題已經被轉換了——從假包子到假報道。這里其實存在著“假包子的假報道”這樣對社會可信度給予雙重沖擊的悖論以及欲蓋彌彰、欲究更甚的兩難困境。但在越描越黑的同時,也存在一個把壞事變成好事的契機。即采取徹底整頓捏造和歪曲事實等不正之風的有力措施,實現新聞觀念的革命,進一步改革那些不合理的宣傳制度以及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僵硬管理方式。
在這個全面打假的意義上也可以說,有關部門最近發布通報稱“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真正是一個劃時代的偉大口號。剩下的課題是怎樣才能在制度上切實杜絕假新聞。
紙包子案既然已經把媒體推至法律的聚光燈下,同時也暴露了有關規章制度比較匱乏、審判根據不太充分的現狀。那么,我們就有必要順勢重提一個被延擱太久的議案:本著新聞真實的原則,盡早制定一部體現時代精神的新聞出版法。
作者為日本神戶大學教授、本刊法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