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整合更應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財經》2007年第16期“上海金控進行時”)
在掌握大量經濟資源的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以行政之手進行企業整合,似乎是一種很自然的選擇。然而,政府對企業“行政捏合”的弊端也顯而易見。首先,地方政府直接介入經濟活動,偏離了自己的定位,導致政企職責不分;其次,對市場的要求和變化,政府事實上難以做到應知盡知,因而也無法保證企業整合成功;再次,在政府的“行政捏合”之下,被整合的企業自身的要求往往得不到重視,往往會出現“拉郎配”的情況,其結果很可能造成對各個被整合企業的傷害;最后,在政府的“行政捏合”之下,對被整合的各個企業來說,它們要面對人事、企業目標等方面的調整,付出的成本會相當高。
在市場經濟情況下,企業的整合應當是市場作用下的結果,其基本動因是經濟合理性,而非政府的強制“捏合”。對企業來說,并購只是手段,企業的目的是通過整合,獲得企業發展所需的資源和能力,構筑和強化企業的核心能力,實現自身競爭力的提高。要實現這一目標,何時整合、與誰整合、怎樣整合,處于市場經濟中的企業才最有發言權。
地方政府借整合企業做大做強企業、發展當地經濟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應當是引導和服務,而不是用行政之手對企業進行強制“捏合”?!鞍k婚姻”不見得都不好,但很可能就不好,甚至可能導致徹底失敗。
北京 肖舒文
側翼出擊的農電改革
(《財經》2007年第16期“電改尋求農電突破”)
對于產權關系都還是一團亂麻的農電電網而言,再往下深入進行“輸配分開”的改革,可以想象將更為不易。選擇以農電體制改革作為“試金石”、“突破口”,不難被理解為是電力改革中,在正面推進時遇到利益集團的巨大阻力,而選擇的一個轉移注意力、進攻側翼的辦法。
在農電的運營中,農民家中廣泛可以親歷的一點就是,家家都通電,但家家都特別省電。其中原因,既有農戶作息時間的生活習慣因素,也有農電運營成本高、電價相對比較高的原因。因此,農電及農村電網資產并不是電網公司的“搖錢樹”,切割、分配這部分資產,不會引致太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壓力和阻力。
此外,在農電體制中,農網資產的多元化、多樣性,既給產權明晰帶來大麻煩,也使得目前這些電網公司的既得利益分配得更加分散。也就是說,在基本確定好產權分配之后,下一步進行“輸配分開”的改革時,遭遇到的來自利益集團的改革阻力也會因此小得多。
選擇一個相對薄弱環節作為突破口,想來正是此次力圖在農電上突破電改僵局的一個可行性考慮。但仍值得警惕的是,即使在今后一段時間內,農電改革和相關的輸配電改革都在農網內得到了推進,面向其他電網資產的改革還是面臨現實阻力,和現在相比,仍不會減少。
成都李南
明確醫改目標是關鍵
(《財經》2007年第16期“醫改方案難窺真容”)
屢屢修訂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方案仍難面世,有眾口難調的原因,也有財政投入困難的因素。但屢次的醫療改革方案,始終未能明確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到底這次艱難的改革是要解決國有醫療機構與政府間的關系,還是要解決醫療機構盈利模式的創新,抑或解決不同人群的不同醫療需求?
很顯然的一點是,政府當前的財政實力有限,全面的公費醫療絕無可行條件;此外,醫療資源的不均衡配置仍是當前突出的特征。全國病人都扎堆似地往少數幾家知名醫院跑的情況絲毫沒有改變,但門可羅雀的醫療機構也不少。
政府的邊界需要界定。這種界定,既要界定投入的界限,也要界定清楚公益性的非市場化醫療機構與盈利性的市場化醫療機構。
在明確這樣的目標的前提下,再考慮醫療改革方案的設計,會更加有區分對待的針對性。當然,區分之前,需要解決醫療資源忙閑不均的問題。否則,不論怎樣改,病人看病“還是覺得難”,還是覺得“貴”。這是因為病人看病不僅需要支付醫治本身的費用,還要支付不菲的路費、在大城市就醫時的住宿費、向“號販子”買號的排號費等。
顯然,醫療改革的目標,應該明確針對平衡醫療資源的分配,應該明確采取不同人群、不同性質醫療機構區別對待的辦法,分而改之。
濟南劉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