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前三季度中國污染物排放首次“雙降”
【本刊訊】11月14日,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在河南鄭州舉行的全國河流污染防治會議上透露,今年前三個季度,全國兩種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COD(化學需氧量)的排放總量,首次出現雙雙下降的勢頭。其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同比下降了1.81%,而今年上半年為0.88%;COD排放總量同比下降了0.28%,而今年上半年為增長0.24%。
如果2007年全年這兩種污染物的總量都出現同比下降,則意味著連續多年的嚴峻局面有所扭轉。中國上一次出現二氧化硫和COD排放總量“雙降”的情況還是在2002年,當年這兩個指標分別下降了1.1%和2.7%。
周生賢表示,之所以能初步扭轉減排局面,是因為中國在工程、結構以及管理方面的措施都得到了積極推進和落實。但他同時也強調,減排形勢依然嚴峻。
有分析認為,由于2006年度“十一五”規劃確定的減排年度分解目標未完成,因此,即使今年首次實現“雙降”,要真正完成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10%的目標,任務仍十分艱巨。更何況,由于中國仍處于經濟高速增長期,反彈的風險亦不應低估。■
環境
長江流域水土流失仍不容樂觀
近日,長江水利委員會正式發布《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公報》,這也是中國七大流域首份發布的公告。
公報顯示,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超過53萬平方公里,雖然與上世紀80年代中期相比減少了15%,但仍占到流域總面積的三成。
此外,整個流域仍有近1.5億畝坡耕地亟待治理,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退化、石漠化的面積仍高達近百萬畝。每年因開發建設等生產活動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面積,也達1200多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量約1.5億噸,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
氣候
IPCC完成第四次評估報告發布
11月17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正式發布了第四次評估報告最后一部分——綜合報告的決策者摘要。
今年2月以來,“自然科學基礎” 、 “影響、適應和脆弱性”以及“減緩氣候變化”這三個工作組的報告已陸續發布。
綜合報告稱,如果國際社會不立刻行動起來,切實減排溫室氣體,將帶來災難性后果。如果現在就行動起來,減緩氣候變化的成本仍是可以承受的。
IPCC還強調,預計60%-80%的減排將來自能源環節以及工業生產過程,因此,提高能源效率至關重要。
技術
中國將促進衛星應用產業發展
到2020年,中國將完成應用衛星從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的轉變,從而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衛星應用產業體系。這是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在日前發布的《關于促進衛星應用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所設定的目標。
從1970年至今,中國累計發射了80多顆衛星,僅目前在軌運行的,就有遙感、通信、導航定位和科學實驗等幾大系列。到“十一五”末期,在軌運行的衛星,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種類、性能指標上,還將有很大提升。
2006年,根據美國衛星協會統計,全球衛星應用產業總產值已超過千億美元。而在中國,僅衛星導航產業就已達到上百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科學
干細胞突破
胚胎干細胞(ES),又被通俗地稱為“萬能細胞”,可以分化成人類220種細胞中的任何一種。因此,在過去十多年中,一直被認為是治療許多復雜疾病的希望。然而,要獲得干細胞,往往意味著會破壞剛形成的受精卵(晶胚),因此,此舉一直存在諸多爭議。
11月23日的美國《科學》雜志和11月30日的《細胞》雜志,為科學家最終突破這一困境帶來全新選擇:因為人的表皮細胞將成為潛在的干細胞來源。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日本京都大學的科學家,幾乎同時獲得該發現,并分別發表在上述兩本最為權威的學術期刊上。
他們發現,在表皮細胞內插入四個特定的基因后,就可以得到誘導多能性干細胞(iPCs),這種細胞具有與胚胎干細胞非常類似的功能。不同的是,這兩個小組選擇插入的具體基因略有區別。
不過,由于這種基因插入技術,很可能會帶來突變從而誘發癌癥;因此,下一步的方向將是直接對基因進行“工程改造”。或許,屆時人類將有可能徹底揭開“生命時鐘”背后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