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隨便走進一家美國書店,在迎面的流行書架上,你一定可以看到艾倫格林斯潘的自傳《動蕩歲月》。這本書不僅華爾街的金融家們必讀,也引起了世界各國讀者的高度關注。
曾經在世界經濟高官中穩坐“頭把交椅”的格林斯潘,從1987年到2006年,先后四屆連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
很大程度上由于他個人的學識、經驗和遠見卓識,20年間,美聯儲有效控制了美國的通貨膨脹,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他還積極協調全球流動資本的平衡,并與各國協力共渡亞洲金融風暴及許多類似的小規模危機。他或許不是最天才的經濟學家,也可能拿不到諾貝爾獎,但他肯定是今天世界上活著的最有經濟學頭腦和知道如何運用經濟學知識的頂尖人物。
從書中我們得以了解,在近半個世紀的經濟研究和決策中,盡管格林斯潘始終以數字為依據判斷行業、國家或世界的經濟形勢,但他內心深處卻懷著深刻的信念,即熊彼特“創造性毀滅”的資本主義進步理論。
熊彼特一生堅信,經濟長期增長取決于資本主義制度中自發性的調整機制——舊的部門和企業自動淘汰,將資本重新分配到新的進步行業,以完成創新過程和資源的重新分配。
這種基于市場機制的創造性毀滅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即相對完美的憲法制度。格林斯潘相信,正是美國憲法讓人民享有了充分的財產權,并在民眾中建立起幾乎絕對的信念——政府沒有任何權力以任何手段隨意沒收個人的財產。這是人類物質和精神福祉的最根本保障。
從這一角度出發,格林斯潘一邊以經濟學家的身份,在書中詳細描述他任美聯儲主席;期間所處理的各種經濟困難和危機,同時也時時提醒讀者,政府存在的目的僅僅是防止人民之間的爭議,但絕無權力決定人民選擇自我保護的方式。
格林斯潘的信念得到了他所作所為的印證。在他執掌美聯儲期間,美國貨幣政策走向完全與白宮和國會的政客們的愿望無關,所有關于調息的決策都是以保障美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為出發點的。他也因此贏得了廣泛的敬意,普通民眾和投資者自不待言,從里根到老布什,從克林頓到小布什,每一任總統也都對他主持的貨幣政策充分尊重和信任。而正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使得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成為市場的“定海神針”。
“柏林墻”倒塌之后,在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進行的市場經濟變革中,格林斯潘最為中意中國的經濟改革成果。當然,他在專門探討中國經濟的章節中,也指出了中國最根本的制度“軟肋”——遙遙無期的司法獨立、輿論自由和政治民主。在格林斯潘眼里,中國人還缺乏長期合理預期。雖然經濟財富的快速增長有助于政治制度的進步,但是中國急速擴張的貧富不均和基于政治體制而無法根除的官員腐敗,都有可能激化社會矛盾,同時影響中國經濟與社會的長期穩定性。
作為世界經濟的“大長老”,格林斯潘對中國寄予了遠遠超過其他各國的期望。在書中,他尤其寄望中國能盡早開放匯率,并堅信一個開放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于中國、于美國、于世界都有百利而無一害,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協助美國穩定世界經濟。否則,一旦中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消失,資本價格自由化的機會成本上升,中國將錯失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良機。
格林斯潘的自傳沒有自吹自擂的成分,這是它與我讀過的大部分自傳的根本區別。在書中,你看到的只是一個對音樂著迷、對未來充滿樂觀信念、對人類充滿關愛的經濟學者。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說,向以往歷史看得愈久遠的人,才能向前看到更遠的未來。格林斯潘就是這樣一位智者。他的自傳,不僅向我們揭示了20年來許多重大經濟決策背后的支撐信念,更向我們展示了未來進步的方向和途徑。
《動蕩歲月:一個新世界中的歷險》(The Age of Turbulence: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美)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著,企鵝出版社(Penguin Press)2007年9月第一版
作者為美國加州書評人